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1月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1月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历 史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并将条形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论语·子路》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楚国令尹叶公对孔子说:“我邻里有个名叫躬的正直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告发。”孔子说:“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表明孔子 A. 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 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 C. 认为法治存在地域性 D. 主张以仁政代替法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表明孔子强调家庭内部的伦理有序,子不能去告父,否则就有违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家的思想,而是在讲儒家的理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法的地域差别,排除C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不会出现在《论语》里,排除D项。‎ ‎2. 唐代在遇到重大复杂军国大事,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由皇帝指令或宰相请求,召开百官决策会议。据此可知唐代 A. 决策机制趋于完备 B. 政权架构呈现民主性 C. 政治运行严谨高效 D. 专制皇权具有开明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代在遇到重大事务时需要集体决策,凸显的是专制皇权下的开明性,D正确;A错在“完备”,排除;民主性的说法不符合封建专制的史实,B排除;C - 13 -‎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3. 宋代书院非常重视历史教育。朱熹认为学生应该“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才能有可能有为于时,有补千世;陆九渊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据此可知,二人在教学理念方面的相同之处是 A. 经世致用 B. 修身明理 C. 鉴戒资政 D. 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有为于时,有补千世”与“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都强调的是所学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要经世致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二者都没有谈到修身明理这个方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世致用,而非鉴戒资政,排除C项;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不符合朱熹,故排除D项。‎ ‎4.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各藩王封地分布统计如下(不含后移封地):据此可知,朱元璋分封藩王旨在 A. 维护边疆地区安宁 B. 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C. 稳定全国统治秩序 D. 控制经济战略重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明初,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将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目的是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故选C;朱元璋分封的藩王封地有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并非都在边疆,排除A;朱元璋分封藩王根本目的是巩固对全国的统治,B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朱元璋分封的藩王分布在全国,无法体现控制经济战略重心,排除D。‎ ‎【点睛】‎ ‎5. 1685年,清政府设立闽粤江浙4个海关,海关监督名义上由户部派出,实际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官员充任,海关绝大部分收入也缴纳给内务府。这一机制突出表明清政府 - 13 -‎ A. 着力强化家国体制 B. 政府机构管理混乱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 财政经济权力集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务府的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因此,题干所给材料中“海关监督名义上由户部派出,实际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官员充任,海关绝大部分收入也缴纳给内务府”表明清政府着重强化家国体制,A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着重强化家国体制,“政府机构管理混乱”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着重强化家国体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财政经济权力”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故选A。‎ ‎6.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衙门特选一民宅,以示中外仍有高低之别;又怕外国人抗议,将大门草草改成官衙式样,且所有官员全部兼职。这表明清政府 A. 对外屈辱妥协 B. 政治变革艰难 C. 固守华夷之辨 D. 外交人才匮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清政府将总理衙门的地址特选一民宅,以示中外仍有高低之别,虽然已经成立专门的外交机构,但仍然不能平等地对待外国,说明清政府政治变革艰难,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外屈辱妥协,排除A;材料表明清政府仍然存在华夷之辨,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在外交近代化的表现,C项中“固守”表述不恰当,排除;总理衙门所有官员全部是兼职,说明清政府对这个部门不够重视,D表述主要原因,排除D。‎ ‎【点睛】‎ ‎7. 北洋时期,军阀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国会选举或批准这个“合法”程序。如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曹锟通过“贿选”成为“合法”总统。这体现了(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 临时约法的宪法地位受尊重 C. 对西方宪政模式的法理认同 D. 议会政治在中国初步建立 ‎【答案】C ‎【解析】‎ - 13 -‎ ‎【分析】‎ ‎【详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多利用“国会选举”或国会“批准”等程序,显示其夺取的最高权力“合法”,体现了对西方宪政模式的法理认同,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与“军阀夺取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不符,A项错误;《临时约法》的宪法地位并未受到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的尊重,B项错误;北洋军阀利用国会标榜其统治合法,不能说明“议会政治在中国初步建立”,D项错误。‎ ‎8. 以下为近代不同年份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对外贸易对象中,某一国家所占比重统计。图中①代表的贸易对象国是 ‎ ‎ A. 美国 B. 日本 C. 俄国 D. 英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该国家自1919年到1927年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进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这主要和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受到压制有关;从1927年到1931年的出口比重有所回升,这主要和日本转移经济危机有关。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选B。‎ ‎9. 1939年2月,国民党组织南岳游击训练班,邀请中外名人和领导人讲课、演说或作报告(见下表)。此举表明国民政府 - 13 -‎ A. 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 接受中共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 C. 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作战方针 D. 致力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组织南岳游击训练班,说明国民政府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作战方针,关注游击战,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材料反映国民党组织南岳游击训练班并邀请中外名人和领导人讲课、演说,无法体现致力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排除D。‎ ‎【点睛】‎ ‎10. 1949 年 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此举旨在 A. 建立新时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B.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 为向杜会主义过渡奠定思想基础 D.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领域上的方针要为国家建设和为人民服务,肃清旧社会的参与,主要是为了建立新时代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A正确;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完成,B排除;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C排除;D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排除。故选A。‎ ‎11. ‎ - 13 -‎ 罗马法规定“在他人木板上作画的人,可以取得画和木板,但必须向木板的所有人支付木板的价金;如果作画人拒绝支付价金,由木板所有人占有画像,并可以恶意欺诈的抗辩驳回作画人的请求。”该规定表明罗马法 A. 维护贵族利益 B. 程序繁琐复杂 C. 注重物权保护 D. 形式高于实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如果作画人拒绝支付价金,由木板所有人占有画像,并可以恶意欺诈的抗辩驳回作画人的请求”可知,罗马法重视对物权的保护,故选C;材料并非仅仅维护贵族利益,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律程序繁琐复杂,排除B;材料在罗马法的规定无法体现重视形式的特点,排除D。‎ ‎【点睛】‎ ‎12. l8 世纪的法国,多数启蒙思想家热衷于从拟设的“自然状态”出发, 谈论人普遍享有的“自然权利”,但这种思考政治的方式在法国大革命后被指责为无视历史与传统,用理性建构出一套抽象的政治法令改造社会将使法国走向无序与暴政。这一认识的转变表明西方社会 A. 对“天赋人权”的理性反思 B. 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同情支持 C. 对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愤懑 D. 对社会政局持续动荡的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过度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会使法国走向无序和暴政,强调的是对“天赋人权”的理性反思,A正确;启蒙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无关,B排除;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问题,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3. 1815年,英国海军总吨位超过排在其后三个国家的总和;1889年,英国议会通过“两强标准”,规定海军应保持的战列舰数量至少等于仅次于他的后两个海军强国的总和;1920年,英国宣布放弃“两强标准”。这一变化是基于 A. 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失衡 B.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潮流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 13 -‎ ‎1920年,英国宣布放弃“两强标准”,表明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对外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国家力量。结合所学可知,一战使英国的海军力量大为削弱,而美国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远离战场的优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英国无力与美国竞争,于1921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放弃了“两强标准”,同意在主力舰的吨位上与美国相等,这一变化是基于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失衡,故选A;BC都是英国此时对外政策调整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20世纪70年代出现世界经济多极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 ‎14. 下表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字。据此可知,该时期苏联 A. 经济改革成效不大 B. 军事实力超过美国 C. 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 D.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看出,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占美国的比重大致呈下降趋势,但是苏联战略核武器保有量却逐渐超过美国,说明该时期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故选C;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苏联战略核武器保有量逐渐超过美国,使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但仅从这一点不足以说明苏联军事实力超过美国,排除B;表格信息无法体现苏联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D。‎ ‎【点睛】‎ ‎15. 1948-1994年,关贸总协定共进行了8轮谈判。前7轮谈判(1948~1979年)围绕关税减让进行。1986-1994年的第八轮谈判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内容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谈判议题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表明 A. 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B. 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体制影响日益深远 C. 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D. 国际经济秩序的民主化趋势显著加强 - 13 -‎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涉及的谈判领域也越来越大,这说明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体制影响日益深远,B正确;ACD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对贸易体制的影响,排除。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 历代王朝大都致力于我国疆域的开拓与维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 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212年,立石于朐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 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5个,临海的郡多达21个。包括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塘(今杭州)、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 ‎——摘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 材料二 明建国后,封锁海疆,“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与明朝廷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1368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年开始,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 ‎——摘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维护海疆的举措,并概括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以来海疆形势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明朝的海疆政策。‎ ‎【答案】(1)举措:设置行政机构;皇帝巡视。影响: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促进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2)变化: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也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 ‎【解析】‎ ‎【分析】‎ ‎【详解】(1)举措:根据“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得出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数次东巡海疆”得出皇帝巡视。影响:可从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等分析总结。‎ - 13 -‎ ‎(2)变化:根据“建立军事防御机构”“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得出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根据“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得出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根据“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得出也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 ‎【点睛】‎ ‎17. 13世纪,一位意大利人来到中国,记录下了他在泉州的观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上帝的保佑下我们来到了中国的领土,到达了刺桐城。这个地区,当地的人把它叫做泉州……这一年是羊年……当地人给年份取了动物的名字,如龙年、牛年、蛇年等……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大批其他国家的船只,装载着各种货物。就在我们抵达的那天,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中国的商船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商人在此可以赚取巨额利润,作为自由国家的城市和港口,所有的商人均免除交纳各种贡赋和税收……实际上构成这个城市的居住区与周围的村镇看上去是联为一体,建筑物的数量非常多……每个城门口有市场,有水果市场、鲜花市场等。这里也不存在什么宵禁……城中还有一个地方,叫做瓦市,那里有说书的、卖唱的人,至少有一百个剧团。‎ ‎——摘自(意)德安科纳《1271年的泉州一位欧洲商人的亲历记》‎ ‎(1)材料中的哪些方面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2)指出材料中其中一处有违历史真实的记录,并说明理由。‎ ‎【答案】(1)真实的记载:居民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习俗;海上贸易繁荣;航海技术先进;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娱乐活动丰富。‎ ‎(2)不真实说法及理由:“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数量之多违背常理;商人可以免除所有税赋,南宋市舶司征收贸易税。‎ ‎【解析】‎ ‎【详解】(1)方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居民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习俗;海上贸易繁荣;航海技术先进;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娱乐活动丰富都与宋朝社会发展的史实相符合。‎ ‎(2)不真实的说法及理由:从材料中的船只数量来看,数量过多不符合常理;材料认为商人可以免除所有税赋,但是南宋市舶司征收贸易税。‎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 ‎ - 13 -‎ 年,清廷颁布新学制,启动教育近代化改革。对历史教育在新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持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的张之洞指出: “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授其知识,练其艺能……”1904年,清政府在教育改革的分章程中将历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确定为“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使学生知晓本朝“列圣德泽之深厚”。与清廷教育改革大略同步, 梁启超、章太炎等知识分子掀起了“史界革命”, 产生了深远影响。梁说:“前者史家, 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碟;近世史冢,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唯阐发“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激发国人“民族情感”,实施“民族主义救中国”。于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抗元死节的文天祥,晚明反清志士史可法、郑成功都被纳入民族英雄的范畴。‎ 于是,晚清官方宣扬“本朝列圣德政”的历史教育被彻底淹没在民间“史界革命”的大潮中。‎ ‎—-据腾讯历史《转型中国第39期:史界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历史教育改革” 进行评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表述成文)‎ ‎【答案】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和民间同步推进历史教育改革,但二者的目的和结果不同。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归于失败,民间的教育改革获得较大成功。‎ 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民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坚持历史教育要突出民主观念、民族情感教育,目的在于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宣传革命。在当时民主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的形势下,清政府的改革违背了历史潮流,知识分子们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成为二者改革成败的关键。‎ 历史教育应顺应时代的需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02年,清廷颁布新学制,启动教育近代化改革”、“与清廷教育改革大略同步, 梁启超、章太炎等知识分子掀起了“史界革命”, 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晚清政府和民间同步进行历史教育改革,但是却取得了不同的结果。关于评价可从二者的目的、性质及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后不同时期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所占比例(%)‎ - 13 -‎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解析》等 材料二 历次宪法对所有制的表述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及启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命题作出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主题:法制建设顺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建国初,人民政府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保障。1954年宪法顺应了这一要求。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公有制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表述由“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到“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解析】‎ ‎【详解】‎ - 13 -‎ 根据材料可以提出主题:法制建设顺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根据建国后不同时期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所占比例、历次宪法对所有制的表述,结合所学史实,可分别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对说明宪法顺应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最后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相互促进。‎ ‎20. 下表是英国英国传统大学与非传统大学的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与传统大学相比,英国非传统大学呈现出哪些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答案】特点:由政府或私人创办,不受教会控制;进行大众教育,培养工商业和技术人才;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办学专业化、多元化和社会化。‎ 原因:民族国家兴起,政府影响力上升;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教会影响下降;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社会影响力提高;工业革命进行,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解析】‎ ‎【分析】‎ ‎【详解】特点:根据“政府、私人捐助”得出由政府或私人创办,不受教会控制;根据“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得出进行大众教育,培养工商业和技术人才;根据“工业重镇或商业城市”“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得出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根据“私人捐助、政府投资”得出办学专业化、多元化和社会化。‎ - 13 -‎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促进民族国家兴起,政府影响力上升;结合所学,还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教会影响下降;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社会影响力提高;工业革命进行,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