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高二期末校际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娃名考生号、屋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马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频用2B铅笔(按填涂样的)正确镇涂;非选棒题答案必须周0.5毫来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述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指定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沽,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国人(居住在都城内的平民)“执干戈以卫社稷”,而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必须征询国人意见,“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等级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B. 政治统治有赖国人支持 C. 贵族政治开始走向解体 D. 社会动荡导政政局混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西周时期,国人(居住在都城内的平民)‘执干戈以卫社稷’”体现的是西周时期的国人是统治者重要的倚重力量,B正确;分封制下等级森严,A错误;贵族政治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 《左传》称赞“鲁君世从(纵)其失(佚),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称赞齐国陈氏篡权“陈氏之施,民歌舞之矣。”《左传》“抑君扬臣”反映了怎样的主张 A. 以民为本 B. 克己复礼 C. 经世致用 D. 仁者爱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鲁君世从(纵)其失(佚),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大意为由于季氏颇得民心,故鲁国出现民不知君的现象,因此《左传》“抑君扬臣”反映了重视百姓的以民为本的主张,A项正确;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的行为符合礼,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克己复礼相关的信息,B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所研究的学问有实际作用,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C项错误;仁者爱人是孔子主张,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没有体现仁者爱人的主张,D项错误。 3. 汉代刺史 (后称州牧)的职权由监察郡国守相逐渐扩大到选任、罢免官吏,到拿管地方行政、统帅军队,到最终集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刺史权力的强化 A. 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B. 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开启了军阀割据序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刺史由单纯的监察官员转变为集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这说明刺史在地方的权力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开启了军阀割据序幕,D正确,AC错误;B错在完善,排除。故选D。 4. 西汉初,中央直辖军(禁卫军)中的南军守卫宫城,士兵来自郡县;北军守卫首都与三辅(京兆尹、左冯塌与右扶风)地区,士兵来自三辅。 南北军将领互不统属,共同对皇帝负责。此举旨在 A. 切实保障京城的安全 B. 以分权实现军权集中 C. 震慑诸侯国割据企图 D. 提高直辖军的战斗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士兵来自郡县”“士兵来自三辅”“南北军将领互不统属,共同对皇帝负责”等信息可知,这种做法有利于防止军事将领大权独揽,通过分权的方式最终将军权集中到皇帝,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南北将领互不统属,以分权方式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对京城的保护不是材料主旨内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汉初对军权的加强控制,没有涉及诸侯国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汉时期对军权的控制,与提高军队战斗力无关,D项错误。 5. “十恶"是古代最重的罪名,有“十恶不敏”之说。《唐律疏议》明确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殴打、谋杀荐亲长辈)、不道(灭绝人道).大不敬、不来、不睦、不义、内乱"十罪列为篇前,作为从重从速处罚且绝不敌免的犯罪,并为后世沿袭。这表明“十恶”立法用意是 A. 维护统治秩序 B. 保护贵族利益 C. 凸显皇权独尊 D. 推行礼法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十恶”都和维护王朝统治秩序有关,说明该法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6. 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官员基本由契丹人担任,掌管朝延大政和契丹人事务;南面官以汉人主事要职,治汉人州县。但是后来,这一制度还渐成为形式,不少汉族官慨逐渐登上北面官的高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民族交融的逐渐加强 B. 辽代政治制度封建化 C. 北方草原地区农业化 D. 辽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突出的是辽汉分治特征,但是到后期部分汉人也可以出任北面官职(原来由契丹人出任),这说明的民族差异淡化,融合趋势加强,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故选A。 7. 古代我国北方和南方政区分布密度不断变化。如下表所示: 影响分布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统治区域的变化 B. 经济地位的消长 C. 地方机构的变革 D. 政治中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西晋前,我国政区主要分布在北方,而北宋时期南方政区逐渐居多,这与唐朝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相适应,因此影响分布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位的消长,B项正确;材料中我国北方和南方政区分布密度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直接关系,而不是由于统治区域的变化,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变革不能直接影响我国古代南北方政区分布的变化,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直接关系,而不是政治中心转移,D项错误。 8. 从明代中叶开始,农民沦为雇工和奴仆的现象开始增多。到明代后期,奴仆制的发展超过了应佣制,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B. 经济中心转移的带动 C. 区域中心城镇的兴起 D. 农村经济商品化加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明代中叶开始,农民沦为雇工和奴仆的现象开始增多”“奴仆制的发展超过了应佣制,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是这时期奴仆制发展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转移至南方,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区域中心城镇的兴起推动雇工数量的增多,但与奴仆制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农村经济商品化加速推动农民沦为雇工,但与奴仆制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 9. 据统计, 新学堂从1904年的122所增长到1909年的52348所;学生数目由1905年前的28838 (不含军事、教会学堂)增至1909年的1638844,这一增长 A. 旨在顺应近代经济工业化潮流 B. 确立了新型的近代教自体制 C. 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 D. 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04-1909年期间,新学堂数量与学生数量大量增长,这有利于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时期新学堂大量增长的主要目的是为救亡图存,而不是为顺应近代经济工业化潮流,A项错误;新学堂和学生数量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不代表新型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10. 下表为《清种类钞》中记述饮茶阶层分后情况统计:它表明清代 A. 饮茶文化呈现世俗化趋势 B. 政府引领促进茶文化传播 C. 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开 D. 社会阶层的等级差异消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乾隆、光绪、孝庄后,餐饮后等均有嗜茶喜好”“传统茶文化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精神内涵走出狭小的文人、贵族而步入民间”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茶文化逐渐由贵族走向民间,体现了茶文化走向世俗化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饮茶阶层的情况,没有政府引领,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走向民间,即世俗化的趋势,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世俗化的趋势,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等级差异的消失,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1. 下图为漫画家马星驰创作于1915年的时政漫画《国庆日之回顾》。作者意在表达 A. 袁世凯称帝引发民众不满 B. 民主共和理念尚未得到传播 C 内乱外患阻滞了中国革命 D. 中国民主宪政道路异常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时政漫画《国庆日之回顾》用今昔对比的方式描绘昔日政治上推倒专制,如今又“死灰复燃”,表达了对出现的倒退现象的强烈不满和失望,说明中国民主宪政道路异常艰难,D正确;A是宪政道路艰难的一个表现,排除;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2. 1934年《红星画报》(《解放军画报》的前身)第7期刊登了宣传画《支部应成为游击队的火车头)》(如下图)。判断这一作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 A. 党确立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B. 工农红军实行正确的军事战术 C.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 D. 人民支持是根据地发展的根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4年……《支部应成为游击队的火车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画面上是一列进行中的火车,车头或车厢分别写着“支部”和“游击队”,意味着支部建在连队上,即党确立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党支部对军队的领导权,没有涉及军事战术的问题,B项错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与此相关的内容,D项错误。 13. 1939 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公通过《关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指出:“今后本党应着重革命理论之宣传与领导,而使违反主义之思想无从流布于社会。面于战区及敌人后方,尤应特别性意。"《决议案》传达了怎样的倡号 A. 加强思想宣传配合军事斗争 B. 对中共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 C. 对日作战方针将转向游击战 D. 两个战场相互支持至关重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39年国民党的决议案来看,其斗争的对象开始指向共产党,这说明对中共的政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也意味着国民党开始走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路线,B正确;国民党的思想宣传针对的是共产党,非配合军事斗争,A排除;国民党抗战主要是大兵团作战,C排除;材料与两个战场相互支持无关,D排除。故选B。 14.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实现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 A.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 B. 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C. 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 D. 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主要注重与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重与新兴民族国家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局限,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还未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A项错误;这时期第三世界力量还未崛起,因此材料所述内容不存在壮大第三世界力量的问题,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颁布时已经宣示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方针,因此独立自主的方针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的转变,D项错误。 15. 下图为1978-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注:城镇居民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百农村居民使用人均纯收入。以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进行比较)。 其中1984-1994 年城乡收入比变化主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 农村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D. 对外开放继续走向深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核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这激发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活力,因此从1984年到1994年城乡收入比开始扩大,C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A排除;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在1984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B排除;对外开放继续走向深入是在20世纪90年代,D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王世系表(注:“1"代表父子关系,“一”兄弟关系) --据《甲骨文中所见的大历史》整理 材料二 传世文献中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一殷本纪》, 其中记载了商代17代30位商王的世系.1917年,王国维根据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写出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破译出商朝王表,并与《史记》记载的商王世系相对应,从而让商朝的记载成为信史,得到世人承认。他创造并完善的“二重证据法”研究方法,对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影响深远。 --据《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等整理 (1)提取材料一“商王世系表”所包含的信息。 (2)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请以材料二中商王世系研究为例,谈谈历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史料。 【答案】(1)商朝早年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逐渐发展为父死子继;从商朝后期武丁开始,商王有确切时间纪年;商王的名字以天干为名。 (2)甲骨文卜辞是商朝占卜时所遗留,属于原始(第一手)史料,历史研究价值最大;《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在参考前人研究(资料)基础上著成,属于二手史料,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孤证不立”,历史研究须运用不同史料进行相互佐证。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中的继承方式来看,商朝早年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逐渐发展为父死子继;从商朝的纪年来看,从商朝后期武丁开始,商王有确切时间纪年;从商王的名字特征来看,商王的名字以天干为名。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二者关系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因此以材料二中商王世系研究为例和史料的运用来看,可归纳出如下:甲骨文卜辞是商朝占卜时所遗留,属于原始(第一手)史料,历史研究价值最大;《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在参考前人研究(资料)基础上著成,属于二手史料,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孤证不立”,历史研究须运用不同史料进行相互佐证。 17.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等整理 依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答案】变化:管理方式由羁縻政策、间接管理到多样化管理,最后到统一的直接管理;治理政策逐渐发展到政治、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官员产生方式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逐渐发展为中央政府任命;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基础上逐步内地化和一体化。 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巩固了边防;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 【详解】变化,根据材料“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土官由土著首领世袭”“有目标、有计划、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等信息可得出管理方式由羁縻政策、间接管理到多样化管理,最后到统一的直接管理;根据材料“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在改土归流地区请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等信息可得出治理政策逐渐发展到政治、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根据材料“土官由土著首领世袭”“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改土司统治为朝廷派任流官”等信息可得出官员产生方式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逐渐发展为中央政府任命;根据材料“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可得出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基础上逐步内地化和一体化。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产生方式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逐渐发展为中央政府任命,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逐渐发展到政治、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这有利于促进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边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8. 中间势力是指国共两党以外有着共同政治倾向的政党,政团及民主人士的总称,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下表为最具代表性的政党(团体)建立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自《各民主党派为反蒋抗日斗争提出的政治主张综述》等 根据材料,评述中间势力兴起这一历史现象。 【答案】20世纪30年代中间势力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政治的反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独裁统治;中共领导土地革命,影响日益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中间势力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政治,同情工农革命,号召团结抗战,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顺应了时代需要,维护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中间势力的兴起,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促成全民族抗战,促进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从而大大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中间势力的政治主张可知,关于评价可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变动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间势力对维护民族团结、捍卫民族利益、推动全民族抗战、促进与共产党的合作及加速民主革命进程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9. 《茶馆》以老北京裕秦茶馆的兴衰为背景,折射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茶馆》 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三幕内容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据材料简要指出《茶馆》的现实主义特征。 (2)续写《茶馆》第四幕,内容包括场最设计和一段茶客对话。(要求: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历史为背景,紧扣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一时段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例。) 【答案】(1)第一幕:晚清政府统治腐败,社会黑暗,面临末日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答出任意2条即可得4分) 第二幕: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第三幕: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腐败;经济崩溃,民不聊生。 (2)示例: 场景设计: 初秋的阳光照进茶馆中,“莫谈国事”的标语已被“人民当家作主”的标语所取代,正堂中央挂着毛主席画像。 茶客对话: 秦二爷:(满脸笑容地走进茶馆说道)这年头儿让人高兴的事儿太多了,这不我昨天接到通知小茶馆很快就要接受改造了,咱自个儿也马上是为国家干活的人嘞,要是王掌柜知道这好消息保准儿笑得合不拢嘴。 常四爷:(进了茶馆抿了一口茶,对秦二爷说道)我爱咱们的国呀,听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了…… 茶客一:(正眯着眼,摇着头,拍板低唱)常四爷,您给详细说说。 茶客二:(顺手捧起茶桌上的报纸)我给你读读。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咱们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 【详解】(1)第一幕,根据材料“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送进了监狱”可得出这时期晚清政府统治腐败,社会黑暗,面临末日危机;根据材料“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要办工厂”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根据材料“大清国要完”“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要办工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第二幕,根据材料“民国初年”“茶馆一副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生意清淡,面积缩小,特务、巡警、兵痞”等信息可得出这时期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社会黑暗,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第三幕,根据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秦二爷的工厂被抢走”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国民党进行一党专制,统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目要求续写《茶馆》第四幕,内容包括场最设计和一段茶客对话。题目要求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历史为背景,紧扣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一时段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例,因此可结合1956年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第一届人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共八大等史实进行展开。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