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首师附中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 都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C.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故A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没有实现工业化,故B错误;两国改革都未实现政治民主化,故D错误。‎ ‎2.下面两图分别反映了古代两个区域文明的政治统治制度,下列文明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B. 古代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C.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D.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图1体现的是古代埃及的以法老制度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图2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宗法分封制。故答案为A项。B项古巴比伦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画中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此可知,该画的特点是 ‎①注重写实 ‎②注重意境 ‎③借物抒情 ‎④神韵意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郑板桥所作《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通过作诗描绘窗外萧萧竹声表达悲凉凄寒之感,体现了文人画写意表情的特点,故②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并非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故①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 A. 反映了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 B. 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 C. 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D. 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英国雇佣童工的现象逐渐消失,依据题干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对工人需求的变化,故B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A不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故C不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导致阶级矛盾的缓和,故D不正确。‎ ‎5.在万隆会议讨论最后公报时,针对有些国家反对使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这是共产党的语言,周恩来指出可以采用《联合国宪章》中所用的“和平相处”(livetogetherinpeace),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加。这体现出 A. 亚非国家的分歧不可调和 B.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C. 部分亚非国家的观念落后 D. 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用《联合国宪章》中的语言来表述和平共处体现出原则性,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修改,数目可以增加体现出灵活性,故D符合题意;亚非国家有分歧但并非不可调和,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美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部分亚非国家的观念落后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6.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是指教徒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直接和上帝联系,而不通过僧侣这个中介,即“因信称义”,和宗教改革有关,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非智者运动、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鲁迅先生曾对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发表过这样的感触:“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 A. 清政府统治时期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 国民大革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从袁世凯开始的,开始时间是1912年4月,结束时间是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因此材料中的“辛亥革命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相继失败,青年人处于“失望、颓唐”等现象”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选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开始于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是1924年到1927年,因此ACD 三项错误。‎ ‎8.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官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是皇帝之私臣意在强调其权力分工结构是很原始的,是很不明确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公九卿并没有明确的职责,所以不是各司其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公九卿为王室之家务官,所以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未分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公九卿并没有明确的职责,所以三公九卿之间也谈不上互相牵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材料说明开平煤矿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 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 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D. 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特征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限定及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可知,开平煤矿具有近代企业制度如股份制的雏形,故D正确;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最先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A错误;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0.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后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则材料说明了 A. 列侯献的酎金有问题 B. 汉武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 汉武帝贪财暴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论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酎金夺爵”措施,这一措施主要是削弱了地方诸侯国势力,从而加强中央对于地方控制,B正确;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只是汉武帝夺爵的借口,A错误;材料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皇权,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武帝贪财暴虐,D错误。‎ ‎11.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 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 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 )‎ A. 母系氏族社会 B. 奴隶制社会 C. 父系氏族社会 D. 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故C正确,A错误;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B错误;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无法得出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期,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2.某学者认为:罗马人创制罗马法主要源于自身的努力,但罗马法的发达(最高裁判官法和万民法的出现)和罗马法学的产生则无疑是与接受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相联系的。该学者意在强调自然法 A. 适应了罗马法发展的需求 B. 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C. 纠正了罗马习惯法的弊端 D. 改变了罗马法律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除了主观努力外,最高裁判官法、万民法和罗马法学的出现与罗马人接受自然法思想密切相关,该学者这样说,旨在强调自然法强调公平正义,适应了罗马法发展的需要,促使罗马法的发达和罗马法学的产生,A项正确;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自然法影响了罗马法的发展不符,B项错误;纠正罗马习惯法弊端的是成文法,C项错误;改变了罗马法律的发展方向与自然法推动罗马法的发展不符,D项错误。‎ ‎13.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共同职责是“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些主张 A.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精华 B. 适应建立君主立宪的时代需要 C. 体现百姓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D. 全面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黄宗羲主张君臣共同管理天下,臣子对于君主的错误,应该去抗争而不是服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明清时期黄宗羲等人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精华,A选项符合题意;黄宗羲生活在处于君主专制强化的历史时期,B选项错误;黄宗羲的观点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而不是民众对民主政治生活的追求,C选项错误;黄宗羲反对的是君主专制,并不反对君主制,不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全面否定”,D选项错误。‎ ‎14. 《容闳自传》记载的事实中,作者亲历的可能有 ‎①为编撰《四库全书》提供资料 ② 记载早期留美学生的思想变化 ‎③ 记录了与曾国藩的交往与感受 ④ 向李鸿章建议创办轮船招商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结合其生活的历史阶段,不难排除掉为编撰《四库全书》提供资料。其他的经历都是有可能性的。故C正确。‎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详解】‎ ‎15.1912年,孙中山感叹到:“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此处的“报纸”主要是指 A. 《时务报》‎ B. 《民报》‎ C. 《新青年》‎ D. 《国闻报》‎ ‎【答案】B ‎【解析】‎ 孙中山宣传革命思想的报纸是《民报》,B正确;A和D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C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报纸。‎ ‎16. 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A. 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 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 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 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说明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结合所学知识,这最有可能是在明清时期,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17.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A. 社会主义 B. 共产主义 C. 三民主义 D. 新民主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故D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无关,排除C。‎ ‎18.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B. 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C. 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未反映出工人阶级行动,选项D表述符合题意;据材料“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体现了五四运动范围的扩大,也体现了商人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学生的支持,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可知是民众进一步觉醒,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19.下列属于五四运动成果的是:‎ ‎①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③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经过斗争,最后迫使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①②③正确。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④错误。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 A. 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B. 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 C. 彰显爱国的民族情怀 D. 获得当时政府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体现中国人民对英法侵略的反抗,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项,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民众的抵抗行为结果失败了,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内忧外患,迫使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与材料的限定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从“民众自发起来”可见并非获得政府的支持,排除。‎ ‎2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作为天下“共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符合题意;“西周的创制”以分封制为代表、血缘关系为纽带、地方有较大自主权均是西周政治的特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2.“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壞,从垂暮老人到黄磐稚子,无不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据上述表述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大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可见是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有关,故C正确;土地革命战争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对象主要是国民党,排除A;五四运动主要是工人、学生、商人的斗争,而且斗争矛头也不是指向张作霖,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的矛头主要对准的是日本,排除D。故选C。‎ ‎23.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B. 宗教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思想 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古希腊的诸神形象实际上是具有种种人性,以人为基础形象而创造的,属于“人化的神”,这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公元前9至前8世纪,希腊人的生活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排除C;题干信息与民主进程无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排除D。‎ ‎24.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A. 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开端 B. 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C. 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D.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从1949-2019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的时间是1956年,D正确;不结盟运动是新时期的外交原则,不能标志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A错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属于“一国两制”的实践,不是区域自治区,B错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对台湾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但是并没有放弃使用武力,C错误。‎ ‎25.我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以下关于“两会”、代表、委员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代表的任务是参政议政,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 B. 代表参加制定国家法律,委员协商国家重大事务 C. 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最高国家监督机关 D. 人大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政协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人民代表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协委员参与对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但不能说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所以A项说法错误,B项正确。我国最高国家监督机关不是政协,政协不能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故C、D错误。故答案选B。‎ ‎26.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 )‎ ‎ ‎ A. 统一南北,幕后操纵 B. 实行民主,窃取果实 C. 迎合革命,等待外援 D. 投机革命,觊觎实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的目的,由材料“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可知袁世凯投机革命,觊覦实权,故D项正确;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幕后操纵,故A项错误;实行民主是革命党人的目标,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故C项错误。‎ ‎27.观察下图相关信息,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是 A. 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B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C. 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 D. 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1949—1955年由国家加工、订货、包销、收购的产品占私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持续上升,说明国家把私有企业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A正确;“一五”计划是工业化为主体,提前超额完成是1957年,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不能体现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C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的,与材料不符,D错误。‎ ‎28.1688年,英国议会策划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政变,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创造出完美的政治设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实现了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权力的转移 B. 兼顾新旧势力双方的利益 C. 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谋取参政权的愿望 D. 以暴力方式完成政权过渡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议会旨在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意图在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说明兼顾了新旧势力双方的利益,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新旧势力的兼顾,并非是实现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权力的转移,排除A;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谋取参政权愿望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排除C;英国是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过渡,而非暴力,排除D。故选B。‎ ‎29.梁启超曾高度评价云南“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这是缘于在云南开始的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运动 D. 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掀起反袁的护国运动,护国首义发生在云南,故C正确;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昌,与云南无关,排除;二次革命、北伐战争也不是由云南开始,不符合“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云南‘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联系所学护国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 ‎30.T·斯普拉特在《增进一般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的历史》中说:“我们发现每天交给‘学会’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这表明 A. 工业革命方兴未艾 B.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C. 技工引领发明潮流 D. 发明创造逐渐走向平民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可知,此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故A错误;技工引领发明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故C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体现不出发明趋向平民化的趋势,故错误。‎ ‎31.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 B. “心即理也”‎ C. “循天下之公”‎ D. “理在气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体现了顾炎武心怀天下、经世致用的高度社会责任心,故A正确;“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循天下之公”“理在气中”是王夫之的思想,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2.上图为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C. 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 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1850年至1870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时期,1870年至1900年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广泛开展之时,从工业生产的指数增加的趋势说明科技对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故C正确;A“开始”的说法不正确;BD均与题干主要原因的要求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的影响,着重是考查学生对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考查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几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中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3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 A. 西周 B. 秦汉 C. 魏晋 D. 隋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依靠门第选官。“拥护门第”“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C正确;A是按照血缘关系选官;西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品德,B 错误;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官标准是才能,D错误。‎ ‎34.1999年10月,英国议会两院经过激烈辩论,最终通过《上院法案》及其修正案,取消了所有世袭贵族拥有作为上院议员的特权。这说明英国 A. 代议制民主逐渐完善 B. 专制制度的残余已经消灭 C. 上议院已经不复存在 D. 下议院体现了新共和成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取消了所有世袭贵族拥有的作为上院议员的特权”是对代议制的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修正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A项符合题意;英国现在仍存在专制制度残余势力,故B项不符合题意;“上议院不复存在"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法案取消的是上院传统贵族的特权,未涉及下院,且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35.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这一事件是指 A. 天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维新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天京陷落”可以判断出是太平天国运动,A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强求富运动,B选项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C选项排除。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D选项排除。‎ ‎36. “……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该条约规定反映出( )‎ A.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直接判断出,这个不平等条约即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或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了“洋人的朝廷”。ABD都与所给的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 ‎37.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帝国元首(皇帝)有如下规定:“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之一”;“帝国元首任期终身”;“帝国元首不得兼任政府官吏,亦不得担任帝国国会议员”;“帝国元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薪职务、经营商业、执行业务、亦不得担任任何盈利事业之董监事”。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 )‎ A. 规定了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B. 规定了帝国元首的虚君地位 C. 对元首权力的限制有名无实 D. 赋予帝国元首以广泛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1871年宪法的内容。材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帝国元首权力从法律上加以限制,说明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赋予皇帝很大权力,故B项错误;帝国元首权力受到法律限制,故C项错误;“帝国元首不得兼任政府官吏,亦不得担任帝国国会议员”“帝国元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薪职务、经营商业、执行业务,亦不得担任任何盈利事业之董监事”说明帝国元首没有广泛的权力,故D项错误。‎ ‎38.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下列有关责任制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首相与内阁共进退 B.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 C. 内阁对议会负责 D. 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答案】D ‎【解析】‎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说法,排除。‎ ‎39.‎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20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清朝1912年灭亡,根据“清后二十年历史”,此事件应发生在1892---1912年间,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1894年,根据“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符合“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故D正确。‎ ‎40.如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打倒孔家店”‎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图片材料中从广州到“九江”“武昌”的发展路线和三大军阀势力范围,可判断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路线图,即“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答案为B;A是中国共产党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排除;C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D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 ‎41.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B. 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 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D. 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日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可知马克思强调的是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帯来灾难的同时,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了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故D项正确;马克思说的“暴力”指的是中国在外在压力的情況下走向了近代化,故A项错误;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列强对华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C错误。‎ ‎42.陶片放逐法规定,公民大会可投票将任何认为对于本邦有危险的人物放逐,对有阴谋的嫌疑分子可不受法律审判而立予处置。执政者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有越轨行动。可见该制度(  )‎ A. 提高了公民大会权力 B. 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 C. 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 约束了政治人物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执政者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有越轨行动”可知,陶片放逐法使执政者处于公民大会的严密监督之下,审慎行使权力,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陶片放逐法前后公民大会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陶片放逐发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排除B项;陶片放逐法监察执政者,与缓和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 ‎43.‎ ‎“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上述现象始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19世纪末瓜分狂潮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20世纪初袁氏当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中国面临来自南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来自北方俄国的侵略,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面临英法联军和俄国的侵略,故选C;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俄国没有参与,排除A;19世纪末瓜分狂潮,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界地,不符合“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排除B;20世纪初袁氏当政,西方列强的主要侵略方式是资本输出,不符合“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排除D。‎ ‎44.如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复制了美国政治体制 C. 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 D.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驶其统治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借鉴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但不能说复制了美国政治体制,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C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制度,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45.‎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钦此。”该文件的颁布 A. 为结束独裁统治扫清了障碍 B. 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 预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 D. 为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份清帝退位诏书,预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C选项符合题意;清帝退位,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扫除了独裁统治的社会基础,A选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一个多月前, B选项错误;清帝退位诏书并不是共和政体的法律保障,D选项错误。‎ ‎46.‎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如图为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场景,在此次讲话中,他指出:“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B. “一国两制”符合澳门现实 C. 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D. 切实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澳门同胞的爱国传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促成澳门20年的繁荣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A项正确;材料没有就澳门现实、与内地的联系和教育改革展开具体的论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7.在《天津条约》进入修约期的背景下,1868年,清政府聘请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使节,与美国签订《天津条约续增条约》,美国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平等条约。这一条约 A. 掩盖了美国的侵略本质 B. 有效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C.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外交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驻华公使”代表中国与美国签约,“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意在掩盖其侵略本质,A项正确,美国驻华公使代表的是美国利益,这一条约无法维护中国主权,也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BD两项错误;外国公使代表中国办外交是中国政权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不是中国外交的进步,C项错误。‎ ‎48.泰国统一后,继承战国时期御史监县制,正式设立监御史,负责监督郡守。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乃遣丞相史出刺”,正式创立刺史制度,负责督察监察御史及郡国。从监御史到刺史的变化 A.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C. 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D. 说明了汉代承袭秦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监御史负责监督郡守到刺史监督监御史和郡守、诸侯王,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A项符合题意;从监御史到刺史的变化,是监察制度的完善,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说法笼统,B项错误;汉代刺史人数不多,没有因此导致国家官僚机构膨胀,C项错误;刺史制度是创新不是继承,D项错误。‎ ‎49.《札记-大学》载:“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郑玄注:“国家利义不利财。盗臣损财耳,聚敛之臣乃损义。”这表明儒家推崇的治国理念是 A. 重视仁义保护民利 B.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 顺应自然重义轻利 D. 澄清吏治规范理财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家利义不利财”,“宁有盗臣”损财,不要聚敛之臣损义,表明了儒家重视仁义,反对与民争利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无关休养生息,没有体现顺应自然,BC两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吏治、理财等相关内容,D项错误。‎ ‎50.北宋陈亮认为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明得失,供后人借鉴;南宋叶适则要求学生读《周礼》,认为其“于建国、设司观、井田、兵法、兴利、防患、器械、工巧之术咸在”。二人观点的不同说明宋代历史教育 A. 手段和目的多样化 B. 突破政治伦理范畴 C. 日益关注国计民生 D. 始终强调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陈亮强调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政治提供借鉴,叶适主张通过阅读《周礼》,了解西周历史,借鉴西周的治国经验,两者的历史教育都不再局限于培养忠臣孝子,突破了政治伦理范畴, B项正确;历史教学的“手段”多样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日益”和“民生”,C项错误; “始终”强调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bǐ)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关于儒学的认识。‎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解析】‎ ‎【详解】(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 ‎(2)根据“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得出回归原典、回归孔孟,根据“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得出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科举考试受唐代重诗赋风气影响,进士考试主要取决于诗赋文辞。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科“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等,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庆历时期,规定进士考试分三场,首场试策,次场试论,终场试诗赋。在考试过程中,凡试策不过者,就没有资格参加第二、三场考试。策论被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促使宋代文人在备考、应试、试后都格外重视社会现实,并全力投入时文的学习和写作,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 ‎——摘编自宋莉洁《心怀天下进退皆忧——从科举制度的变化看宋代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 材料二 清代科举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之句,做八股文章要求所论内容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并且对文章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和声调急缓都要相对成文,对文章的字数也有限制。乾隆时,根据皇帝个人喜好,科举考试内容增加试帖诗和楷法。由于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一个童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由生员、举人、贡士到进士,从而取得官职俸禄,所以总有一些考生试图从中投机取巧,清代时“怀挟夹带”“冒名顶替”“枪替代考”等作弊手段,已不胜枚举。‎ ‎——摘编自张小锐《清代科考积弊与清末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弊端。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只考诗赋到兼考策论与诗赋,并突出策论。‎ 意义:有利于选拔更务实的人才;有利于培养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宋词的繁荣。‎ ‎(2)弊端:考试内容陈腐;科场舞弊泛滥。‎ 认识: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前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后期随着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的似化,消极作用日益突出。‎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宋初……进士考试主要取决于诗赋文辞。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科‘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等,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凡试策不过者,就没有资格参加第二、三场考试。”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意义:根据材料“促使宋代文人在备考、应试、试后都格外重视社会现实,并全力投入时文的学习和写作,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可知意义是有利于选拔更务实的人才;有利于培养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宋词的繁荣。‎ ‎(2)弊端:根据材料二“清代科举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之句,做八股文章要求所论内容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所以总有一些考生试图从中投机取巧,清代时‘怀挟夹带’‘冒名顶替’‘枪替代考’等作弊手段,已不胜枚举。”可知清代科举考试的弊端。认识: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科举考试的地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等方面分析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认识。‎ ‎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描述这一事件的意义。‎ ‎(2)材料一中“首都”“五星红旗”“代国歌”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什么会议上决定的?材料一中的“28响”象征着什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着很多困难。结合材料二分析,为克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或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2)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28年。‎ ‎(3)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的基本解放。进行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可知,这一事件是开国大典。其意义可以联系所学,回答“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或“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2)联系所学可知,“首都”“五星红旗”“代国歌”是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的。联系所学史实可知,“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28年。‎ ‎(3)根据材料中的“国土尚未完全解放”“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党和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包括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完成土地改革。其影响可以联系所学从各自措施的作用,和总体影响即巩固人民政权、解放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等方面来回答。‎ ‎5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3)“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写全得分)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举两例我国采取过的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任一点)‎ ‎【答案】(1)原因:传统小农经济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斯大林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摆脱苏联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影响:集中农业资源和资金加快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从长远看,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内涵:改革开放;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措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4)启示:经济政策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可知传统小农经济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依据材料一“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结合所学可知是摆脱苏联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影响:依据所学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回答积极影响;依据所学从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以及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回答消极因素。‎ ‎(2)调整:依据材料二“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可知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依据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回答。‎ ‎(3)内涵:依据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所学可知是当时实行了改革开放;城市:依据所学从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的城市回答。措施:依据所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以及坚持对外开放等措施回答。‎ ‎(4)启示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政策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生产力要符合国情等回答。‎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2)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思想观念。‎ ‎(3)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4)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1)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②政治: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③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束缚思想摧残人才,导致学术思想界因循守旧。‎ ‎(2)表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3)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原因: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族危机加剧;②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③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上变化的因素回答。‎ ‎(2)表现:依据材料“1840〜1895年”和所学从新思想萌发和中体西用回答。‎ ‎(3)依据材料“1895〜1915年从戊戌变法提出的君主立宪思想、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民主共和思想以及晚晴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分别回答。‎ ‎(4)原因:依据材料“1919年以后”可知是五四运动后革命思想的传播,结合五四运动后政治、政党、阶级以及国内国外重大运动的影响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