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卷 历史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卷 历史 (word版)

双鸭山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 历史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2.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3.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表3所示。这些政策(  ) ‎ 表3 ‎ 时期 ‎ 经济政策 ‎ 出处 ‎ 汉文帝 ‎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 班固《汉书·卷六十四》 ‎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 ‎ 汉景帝 ‎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 范晔《后汉书·卷一》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4.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5.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 ‎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6.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7.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 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8.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9.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0.表1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 ‎ 宋代书院分布情况 ‎ 地区 ‎ 河北 ‎ 山西 ‎ 河南 ‎ 江苏 ‎ 安徽 ‎ 湖北 ‎ ‎(单位:个) ‎ 数量 ‎ ‎3 ‎ ‎4 ‎ ‎11 ‎ ‎29 ‎ ‎20 ‎ ‎17 ‎ 宋代宰相籍贯分布情况 ‎ ‎(单位:人) ‎ 北宋 ‎ 南宋 ‎ 河南 ‎ ‎18 ‎ ‎3 ‎ 浙江 ‎ ‎4 ‎ ‎20 ‎ 表1 ‎ 从中可以得出,宋代(  )‎ A.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                          B.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 C.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              D.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11.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B.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 C.重视水利灌溉事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2.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______①______ ‎ ‎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秦汉 ‎ ‎______②______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隋唐 ‎ 筒车 ‎ ‎  ‎ ‎____③____ ‎ 控制耕土的深浅 ‎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13.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 ‎ 卡片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卡片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 卡片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 卡片4:《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4.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5.《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16.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实施“特洛伊计划”,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  )‎ A.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                      B.加强对西欧盟友的支持 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科技交流                      D.及时从朝鲜战场中抽身 ‎17.冷战时期,日本作为抵御苏联影响的桥头堡,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使日本重工业复苏。这些都开启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大门,由此可见(  )‎ A.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B.日本经济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 C.日本经济实质上是美国经济的附庸              D.日本经济缺乏政府的主导作用 ‎18.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右边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  ) ‎ 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19.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北约行动要遵守联合国宪章规定,“避免采用不合联合国宗旨之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北约只有受到武装攻击时,才可行使自卫权力,并且“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1991年,北约《联盟新战略概念》重申上述原则,同时也提出北约要“在和平、危机和战争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可以“提供军队去执行联合国使命来促进全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美国加强欧洲的军事政治渗透                      B.北约沦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C.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D.北约已转变为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20.1947年,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这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源                                      B.“铁幕演说”的内容 C.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D.马歇尔计划的背景 ‎21.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如导航系统广泛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个方面。根据材料,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  )‎ A.美苏竞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 C.美苏双方在科技上相互借鉴                          D.美苏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22.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告诉白宫幕僚:“我们离核战争已经不远了”。10月24日,美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隔离和封锁正式启动。同时,美军进入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向苏联全面核攻击。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23.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剧了美苏矛盾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引发了美苏冷战      D.导致了朝鲜分裂 ‎24.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反映了(  )‎ A.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                      B.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由两极格局转为多极格局                      D.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25.某同学看到一篇论文的关键词有:两极格局、非集团、亚非拉国家。该论文主要论述的可能是(  )‎ A.北约                          B.欧共体                       C.不结盟运动              D.欧洲联盟 ‎26.1964年1月,戴高乐不顾美国的抗议,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解释说这只是“承认世界现状”。并且,他在东南亚也发起挑战,而当时美国正在干涉越南。这表明(  )‎ A.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法国企图取代美国的霸权地位 C.欧洲正在朝着政治一体化发展                      D.欧共体形成挑战了美国的地位 ‎27.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  )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28.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该法是对以往规定的重大发展,如从强调优惠到强调保护,从投资有所限制到大幅放宽。下列对该法颁布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九二并识”达成   ②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脚步加快   ③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及具体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建国以来三部法律 ‎ 时间 ‎ 文献 ‎ ‎1949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1954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82 ‎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30.“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31.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了(  )‎ A.两岸“三通”终于变成现实                          B.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C.两岸经济交流促进人员往来                          D.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32.新中国出席的某次国际会议最终达成了“十项原则”,其中特别强调“一切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自由的选择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次会议(  )‎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D.达成《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定海神针”,靠这根“神针”,我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该原则(  ) ‎ ‎①在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的背景下提出 ‎ ‎②推动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 ‎③是同印度代表团讨论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时提出 ‎ ‎④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场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与苏联正式建立同盟关系                              D.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35.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面对美国的举动,日本政府(  )‎ A.结束了日美同盟关系                                      B.正式与中国政府建交 C.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 ‎36.“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这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  )‎ A.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                      B.联合国和美国 C.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                              D.苏联和日本 ‎37.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 国家 ‎ 与中国建交时间 ‎ 国家 ‎ 与中国建交时间 ‎ 加拿大 ‎ ‎1970年10月13日 ‎ 意大利 ‎ ‎1970年11月6日 ‎ 奥地利 ‎ ‎1971年5月28日 ‎ 比利时 ‎ ‎1971年10月25日 ‎ 日本 ‎ ‎1972年9月29日 ‎ 联邦德国 ‎ ‎1972年10月11日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C.中苏关系正常化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8.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上合组织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伙伴关系。下列有关上合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成员奉行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 B.客观上有利于我国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 C.新时期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重要成果 D.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上海五国机制 ‎39.外交大事记 ‎ ‎1981年底 ‎ 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 ‎1986年 ‎ 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 ‎1988年 ‎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 ‎1990年 ‎ 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 根据表中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B.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C.联合国维和事务必须有中国参与                  D.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40.上海合作组织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然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政治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属于农业文明的范畴,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唯有中国发展得最精密、最情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 图1                                                                     图2  ‎ ‎(1)根据图1,你能观察到我国古代农业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吗?(4分) ‎ ‎(2)根据上述图片材科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 ‎42.新中国成立至今,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10分)‎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图》 ‎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 ‎——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3分) ‎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3分) ‎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2分)‎ 双鸭山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 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B 2.B 3.C 4.B 5.D ‎6.C 7.C 8.D 9 .A 10.C ‎11.A 12.D 13.B 14.B 15.D ‎16.A 17.A 18.D 19.B 20.D ‎21.A 22.D 23.A 24.B 25.C ‎26.A 27.A 28.A 29.D 30.B ‎31.C 32.D 33.C 34.D 35.B ‎36.B 37.B 38.B 39.A 40.C ‎41.【答案】(1)牛耕和铁犁(铁制工具)。(4分) ‎ (2) 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6分)‎ ‎42【答案】(1)特点:两大阵营的对峙。(1分)战略:一边倒。(1分)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 ‎(2)原因: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局面;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统一大业。(3分) ‎ ‎(3)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或多极化趋势加强);(1分)战略:不结盟。(1分) ‎ ‎(4)因素:国际形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答其中两点得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