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 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1.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 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 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该材料意在表明 A. 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 B. 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C. 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D. 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 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 发室”、“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这表明三省都是为皇帝服务的, 是加强皇权专制的,但是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权力制衡关系,D 项正确;中书省掌管国家政 令的草拟,A 项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表述错误;三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专制,B 项错误; 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材料无法表明,排除 C。故选 D。 2. 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 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 B. 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 C. 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 D. 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元朔二年”可知,这是汉武帝 时期。材料讲的是汉武帝时期采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这种方式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 的可能。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3.在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某喜剧中,一个叫德谟斯(Demos/汉译为“民众”,它 也是英语 Democracy/“民主”的词源)的猴子,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 弄并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结果,该剧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由此可知该时期希腊 A. 城邦文化高度发达 B. 民主可能导致暴政 C. 精英反对民主政治 D. 公民直接享有权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并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该剧受到 雅典人的普遍赞扬”可知在当时的雅典,民众普遍对民主政治抱有不满和疑虑;结合所学可 知雅典的民主政治尽管较为优越,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民主政治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 问题;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易被政客所利用,从而有可能导致不公平暴 政的出现,B 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项错在“反对”一词,表述具有 片面性,排除。所以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失误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解决本题 关键是理解“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并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该剧 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其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4.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曾有如下评说:“我们今天经济制度的得失,间接受罗马 思想之影响不少;个人有勤治其事之精神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长,过于注重权利观念为今天 经济制度之所短;二者皆与罗马法律制度有极深关系。”那么能体现古罗马法精神的评价是 A. 主张消灭一切阶级压迫 B.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反对私有制基础上的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个人有勤治其事之 精神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长,过于注重权利观念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短;二者皆与罗马法律 制度有极深关系。”,可见,材料主要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 B。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特点 5.1776 年,亚当·斯密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 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对文中“法 律制度”的诠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包括僵化落后的土地制度 B. 包括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包括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包括国有形式的井田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 解读和分析能力。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土地私有制长 期居于主导,僵化落后,与此同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后又推行闭关锁国,没有实 行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论述 切中了当时中国的时弊,揭示了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故 A、B、C 三项表述正确,但 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同材料“法律制度”的诠释无关,D 项 符合题意。故选 D。 6.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 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 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B. 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C. 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 D. 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 【答案】A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题中的“建国之本,必在于农”是材料的主旨, 故 A 正确;材料中突出了重视农业,但是未提及抑制商业发展,故 B 项错误;题中未涉及对 农业的技术指导,故 C 项与材料无关;D 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内容。 7. 美国史学家芮•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 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 六十年。”材料中“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是指(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 D. 实业救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十九世 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努力指的是洋务运动,故 B 项正 确;ACD 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 起·洋务运动 8.据记载:从 1900 至 1911 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 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 20 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 33 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 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口岸 B. “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C. 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D. 戊戌变法的推动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 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注意题目中时间是 20 世纪初,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因 此“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广州是外资 输入的主要地区”,因此排除A;此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下,更多人投资实业,B 项正确;戊戌变法在 1898 年已经失败,D 项错误。故选 B。 9.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 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 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导致 中国缺乏海外市场无法发生革命性变化,故 A 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适应工商业 发展是没有发生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内在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 B 项 错误。鸦片战争后,白银的大量外流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 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 C 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导致中 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无法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 要求学生把握材料中“内部直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10. 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 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 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 A. “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B. 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 “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 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 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A 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 共同性,材料没有反映它与国家的关系;CD 项中的“三纲五常”、分封制也没有体现。故答 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 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 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称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 现。宗法制曾长期维系封建统治秩序,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对中华 民族的长期统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1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 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指四时与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有规律; “道法自然”是指道家认为的世间万物的根源,这是有自然规律的;“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 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是指只有那和天地初开一同诞生,到天地毁灭也不会 死、不会衰老的东西才叫“常”,“常”即自然规律;故可知三家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 尊崇,C 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与政治主张无关,排除 A。题干 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与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关,排除 B。题干没有涉及自然是否以认识的信息,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12.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 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 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 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C. 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 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所并结 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明清小说”经过世俗 化的图解说的都是“明清小说”这个文学题材的自身本来就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本题答案就 是 D。另外,材料说的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包是性,而是明清小说的包容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3.“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但使理 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符合材料中 观点的思想是 A. “致良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结合所学可知,明 中期,理学学派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主张以心学来更正理学, 这种思潮的结晶被称为“阳明心学”。其中,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反对了理学的“知 先行后”主张,即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A、B、D 不符合材料“只说不做”,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 14.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 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 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 道德化和宗教化 B. 政治化 C. 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哲学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 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朱熹已经实现了儒家的世 俗化和普及化,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家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15. 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 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 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 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A. 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 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 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 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文艺复兴的局限性,题眼是“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 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题干材料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无关,故 A 项错误;文艺复兴 并非是无组织的,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 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可知作者认为文艺 复兴的局限性在于局限于社会上层知识分子,故 C 项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政治领域的影响 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6. 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 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幅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 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 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C. 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 形向四周幅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耶路撒冷为基督教圣地,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宗教在中世纪欧 洲占据支配地位,故 B 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故 A 排除。 中西方当时有过联系,如马可波罗,故 C 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故 D 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背景 17.“在此期间的《圣经》翻译成被视为“土语”的民族语言,教会势力在日益壮大的世俗 力量面前的退缩,各级封建领主势力被国家政府权力削弱诸环节,使得英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等地的人民,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认同了自己的民族。”下列选项中与引文相符的是 A. 宗教改革,教随国定 B.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C. 尊崇理性,批判传统 D. 反对信仰,蔑视神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 析能力。从“《圣经》翻译成被视为‘土语’的民族语言……使得英国、法国、德国、意大 利等地的人民,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认同了自己的民族”等信息,可知这同宗教改革有关, 是对宗教改革的描述,A 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排除 B;崇尚理性是 启蒙运动,排除 C;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不是反对宗教信仰,D 项错误。故 选 A。 18.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 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 A. 维持原有的社会是实现基本人权的前提 B. 努力构建社会新秩序是实现基本人权的保障 C. 社会秩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D. 社会秩序是权利而非义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卢梭当然不主张维持原有的社会,而是认为 努力构建社会新秩序才是实现基本人权的保障,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B。另外,卢梭认为社会 秩序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秩序是可以更改的。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19.下表是 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单位 1843 年税率 1858 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6% 这一现象造成 A.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来看,当时进口棉花及棉纺 织品税率呈下降趋势,这有利于外国棉织品在华倾销,使中国传统棉纺织受到严重冲击,中 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 B 正确;A 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排除 D。 20. 某思想家在 20 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 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 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A 【解析】 从“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以看出该 思想家主张“善变”,对中国能否适应世界环境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抛弃旧文化, 崇尚新文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 选项没有注意到时间:20 世纪初,这个时期康梁变法已经结束;D 选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 这种思想。 21.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 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 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 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 A. 工业化 B. 科技现代化 C. 政治民主化 D. 国防现代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观点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后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可知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目标进入政治近代化阶段(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A、B、D 项在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就有体现,故选 C 项。 22.毛泽东在 1938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 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共产党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 中国共产党成功化解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C. 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 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合,国共两党的矛盾只能缓和,不可能化解。此时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所以 C 项错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 并不断的制造反共摩擦,所以此时的中共不只是要团结国民党抗日,同时也要与其斗争,以 维护统一战线,所以 D 项错误,故答案选择 A 项。 考点:古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23.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 20 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有 A. 清除了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 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的经济建设引进和运用了苏联的建设经验,实行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则是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借鉴和引进了国际上发 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等;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发展经验比较 24.1880 年 7 月法国政府规定:“凡 1880 年 7 月 6 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 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时法国 A. 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B. 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C. 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D. 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政府规定不仅对于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对于巴黎公 社战士也进行赦免,说明政府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B 正确;政府行为并不是宪法 规定,A 错误;C 不符合材料主旨;D 中共和政体已经确立。 2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 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使世界各地间 的联系更为便捷,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对材料 最恰当的理解应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答案为 B。ACD 项对材料的理解不 够全面,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26. 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 格指数提高了 15.69 倍。这是( ) A. 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 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 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 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52 年——1964 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所以本题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27.下图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B. 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C. 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D. 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促进国家就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苏联建设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 识,1927—1939 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只是加强 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改变市场经济体制,A 项错误;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来促进 国家就业,C 项错误;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来增强重工业实力,D 项错误;不管是美国还 是苏联,其修建水利工程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B 项正确。故选 B。 28.1933 年 4 月 5 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 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 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 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B. 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C. 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D. 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收购黄金的措施。黄金作为 硬货币,它的大量收购,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故答案为 A 项。该措施无法 克服供求矛盾,排除 B 项;该措施有利于美国的对外贸易,而不是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排除 C 项;黄金的大量收购,有利于商品价格的提升,以稳定市场,D 项说法错误,排除 D 项。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措施 29. 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 1976 年 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精 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寡 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日 涅夫 A. 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B. 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C. 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D. 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阿法纳西耶夫的说法是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他将之分为了前后两个时期, 前一个时期“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代表其改革的成就巨大,后一阶段的“重病缠身、 不爱活动、少言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则代表其改革趋 于保守和僵化,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 革 30.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 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 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 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 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 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 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 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A 项正确。BD 中“消除了...巩固了”的用语过于绝对化,C 说法过于片面,所以 BCD 均排除掉。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元 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31.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 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 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 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 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 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有学者说:“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 作;及至汉代,则赋予这种体系以价值合理性。” 材料四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 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 为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 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 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分析材料一中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 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2)指出材料三中“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主要的主要含义。 (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答案】(1)根源:铁犁牛耕的出现表现:政治:诸侯争霸政治动荡;经济:铁制农具出现, 生产力发展;思想:百家争鸣。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 (3)“第一步”:限制专制王权。实现:“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4)因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新兴政治力量的形成和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源一问,根据材料“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 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封制 崩溃,其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表现一问,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政治、 经济、思想角度思考。 (2)本题考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 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三“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 式合理性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指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本题考查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 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 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首先限制专制王权;第二小问,主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中的“光荣革命”完成,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来实现的。 (4)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社会转型的因素,注意从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政治力量、思想的解放运 动等角度回答即可。 32.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 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 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 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 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 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 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 定……1912 至 1919 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 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 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 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 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 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 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 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 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 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 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 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答案】(1)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封建社会传统习俗。 (2)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 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 行。 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任一例 (4)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 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若言之有理,同样 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消费特点可以由材料中的“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 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 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 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归纳 出“违礼逾制”、“ 过度消费”等内容。“世异”即是指明代消费新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经济 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 民国政府在服饰上做出具体要求是因为要求国民新思想的的一个外在的需要,是中国 与世界接轨上的一种必然变化,中国的旧俗已经腐朽,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可 以从材料中的“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 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 一商机”归纳总结出来。 (3)首先要找到这三个重要特点,即是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然后学生再依据自己的 知识体系与能力来任选其一回答。中国的民族习俗的变异性不是彻底的,它还有我国民族的 特色,所以回答时要注意这个重要的点,移植性是指西方对中国民俗的改造,回答时要注意 这些特点各自的特征。 (4)本题考查社会风俗变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本题是这个开放性的 试题,学生回答时只要围绕着“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这一 原则来分析回答即可。可以答为: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 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 而变。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