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南阳一中2019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话的实质问题是 A.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C. 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公作迟”“分地速”可知,井田制阻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说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生产方式 ‎2. 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该材料反映了( )‎ A. 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D. 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材料所述与此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领域地位的变化,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城市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材料所述为农村现象,排除C;农民纺纱织布,以纱或布换取原材料棉花,在此过程获得收益,反映商品经济对农村的渗透,故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民间手工业 ‎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 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 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强调的是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ABC体现的是对政府控制的突破倾向,与材料结论主旨不符,排除;D是重农抑商政策下的商业发展表现,但没有质的突破。故选D。‎ 点睛:材料“中国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是解题的关键。‎ ‎4. 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 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 C.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显示的信息说明当时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与当时民族工业产生有很大关系,故A项正确。B材料中没有体现;C是19世纪末期;D是甲午战争之后。‎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民族工业发展•表现和原因 ‎【名师点睛】‎ 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5.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 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 B. 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D. 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 ‎【答案】B ‎【解析】‎ 解读表格信息,可知在江南制造局支出项目中,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的支出占到总计百分比的49.50%,是最主要的开支。这就充分说明当时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A项和C项在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中没有体现;D项表述错误,江南制造局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只归官府使用。‎ ‎6.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政府将一度下放的财权、银行权集中起来,取消企业利润留成办法,并从行政管理上对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削减,建设项目需纳入国家计划。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稳定社会秩序 B.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恢复国民经济 D. 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C ‎【解析】‎ 依旧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央政府将财权、银行权集中,建设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的方式,有利于国家合理安排整体的经济建设,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稳定社会秩序不是主要目的,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原因,故排除AB项。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排除D项。‎ ‎7.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100)这表明我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 A.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B. 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C. 工业化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多 D. 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来看,1950-1953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逐年增高,但是粮食产量不能够满足需求,这表明中国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需要调整,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只反映出第二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一排的情况;C选项只反映了第一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二排情况;D选项错在材料中无法得知人口增长的情况。‎ ‎8.“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A.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 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D. 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D正确。A是生产力;B是四项基本原则。‎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巡讲话内容 ‎9.下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1978‎ ‎56.2‎ ‎42.9‎ ‎0.9‎ ‎1997‎ ‎41.9‎ ‎33.9‎ ‎24.2‎ ‎2005‎ ‎31.0‎ ‎8.0‎ ‎61.0‎ A.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到2005年公有制成分下降,非公有制成分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B项正确;乡镇企业有集体所有,也有私人所有,A项不是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影响所有制结构, C项均不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国际竞争,对所有制结构的影响,不起主要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10.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A. 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B. 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 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 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答案】D ‎【解析】‎ ‎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弊端,而中国之前的经济建设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所以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以及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正确;“左”倾错误尚未凸显、经济工作中心仍为工业建设、主张农轻重并重而并非以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可判断A、B、C三项错误.‎ ‎11.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烈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A. 新式的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女子读天演论》反映了民族危机已经冲击着女性国人们的传统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新式学堂教育发展问题,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上海是否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女性读书早就为人们接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B. 妇女地位提高 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社会的早婚习俗,从统治者来看是为增殖人口,多征赋算;从民间来看是增添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说明这种习俗的根源是自然经济,因此材料反映的大都市和农村早婚习俗逐步得到抑制的时间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城乡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故答案为A项。近代社会妇女地位较低,故B项错误。清朝被推翻是1912年,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 ‎1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B.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C.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D.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答案】B ‎【解析】‎ ‎“创立资源保护队”、“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说明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B项正确;社会救济并不能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故A项错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也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理念,故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经济危机,不是资源保护,故D项错误。‎ ‎14.二战后法国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障立法;密特朗上台后,又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对大型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这说明法国 A. 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确立国有制为主体 D. 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社会保障立法”和“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可知,是国家在分配和生产领域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对大型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不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属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采取的是国家干预,故B项错误;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是私有制以外的一种经济形式,逐渐形成了“混合经济”,而非国有制为主体,故C项错误。‎ ‎15.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 A.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 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促进了工业生产国际间分工 ‎【答案】A ‎【解析】‎ 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需要建立,故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16.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 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B.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C. 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D. 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答案】C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在美苏争霸时期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勃列日涅夫受到欢迎,体现出苏联人民想重回大国愿望,故C项正确;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只是航天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拖垮了苏联的经济,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体制,故D项错误。‎ 点睛: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17.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18.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9.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据此可知,黄宗羲 A. 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 B. 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 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 D. 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答案】B ‎【解析】‎ 根据“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联系所学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20.《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是荀子,故B项错误;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也是道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选项中各自的个性,进行排除即可。‎ ‎21.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22.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 A. 宣扬“知行合一”‎ B. 否定孔子思想 C. 反对“格物致知”‎ D. 强调主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 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以看出该言论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内心的反省,强调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错误,错在“否定”。‎ 点睛:“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 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是解题的关键。‎ ‎23.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A. 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 B. 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答案】B ‎【解析】‎ ‎“百姓日用即道”强调的是百姓的作用,体现的是民本主义色彩,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艮的思想并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也和资本主义发展无关联,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实用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4.“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为“伤天害理”或“天理难容”。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 A. 内心反省 B. 考察事物 C. 消灭私欲 D. 遵守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是问探寻“天理”的方法,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考察事物”,故B项正确。心学强调内心反省,与程朱理学不符,排除A。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而不是消灭私欲,排除C。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而不是遵守三纲五常,排除D。‎ ‎25.《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关于宋江等农民起义后被朝廷招安的信息只在《宋史》中有记载,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属于文学作品,不能直接用来做史料,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两个信息突出的是宋江等人被朝廷招安,所以不是属于扬善抑恶,故排除B;《宋史》中的信息影响到了施耐庵的创作,而施耐庵的创作又影响了大众的历史认知,整个题干中的信息都是体现维护朝廷的统治这一主流价值观,故C符合题意,所以选C ‎;题干不是体现的不同史家的历史理解,而是一个属于史家,另一个属于文学家,故排除D。‎ ‎26.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出④;故选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①与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27.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A. 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 C. 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 有利于儒学与其他思想融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是在魏晋南北朝注疏家派别林立、互诘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为标准,展开了统一经学的行动,这对于当时儒学内部派别纷乱的情况有改善作用,但并不是文化专制。将其纳入科举范围则更是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该举措并未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错误,C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是对于儒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并没有因循守旧。本题主要内容是关于儒学内部的统一,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流派,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C。‎ ‎29.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 构建新儒学体系 B. 提倡知行合一 C. 强调社会责任感 D. 重建伦理秩序 ‎【答案】C ‎【解析】‎ 张载提出的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等,顾炎武为天下兴亡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以天下为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只提供了二者的理想,与构建儒学体系和伦理秩序关系不大,排除A、D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B项。‎ ‎30.春秋末年曾子著《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后人所谓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子的学说 A. 强调了个人修养的社会价值 B. 成为后来纲常名教的理论渊源 C. 因实用性而受诸侯国君推崇 D. 重在构建君主专制的教化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曾子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的“三纲”“八目”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学说强调家国情怀,即个人修养的社会价值,A项正确;这里的三纲与儒家的纲常不同,不是后来纲常名教的渊源,B项错误;春秋末年社会动荡,其学说和道德修养与当时统治者需要的富国强兵的学说无关,实用性不强,C项错误;从春秋末年的时代背景,可知儒家大学的目标,不是要建立所谓君主专制的教化体系,D项错误。‎ ‎31.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常→太学 学 校 庠 序 私学 精舍→书馆 A. 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C. 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D. 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 ‎【答案】A ‎【解析】‎ 由“郡国”可知,此时是西汉时期。由材料中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学制、官学和私学不同形式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B项错在“唯一”;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孔子打破了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故D项错误。‎ ‎32.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33.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A ‎【解析】‎ 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这与题干材料中“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及“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相对应,因而该思想家为孟子。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儒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而非“仁政”学说。故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主张为“理学”而非“仁政”学说。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为“心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要弄清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来龙去脉。‎ ‎34.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A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B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C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D选项任确。‎ ‎35.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 ‎,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答案】B ‎【解析】‎ 庄子属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主张崇尚自然,清净无为,B正确;A是儒家思想;c 属于法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 ‎36.宋代绘画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李公麟画马,对名马细心观察、研究,直至有人疑其取走了马之魂魄;文同画竹,于竹林之间,朝夕游走;曾云巢善画草虫,自少时便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这段材料蕴含的理学思想是 A. 经世致用 B. 格物致知 C. 发明本心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细心观察、研究”“穷昼夜不厌”等信息,反映出理学思想中的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特点,故B正确;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发明本心是指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知行合一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 ‎37.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表明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中“与下交流、转换”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故C项正确;“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是解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38.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秦朝注重法家有利于结束战国纷争局面的统治思想,汉初由于经济凋敝,实行道家无为思想有利于社会统治,显然秦汉时期根据统治需要进行治国思想选择,A正确;汉代时百家争鸣结束时期,B错误;C中变化不定不符合题意;D中法道思想弊端说法错误。‎ ‎39.“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吸收道家、阴阳等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说明儒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家思想基础上形成新思想体系。故A正确;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思想,故B错误;儒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不是融合,故C错误;D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 ‎4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 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抑商是秦汉以来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工商政策,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基础是乡村衣民以及他们的农止生产。商业对乡村农民形成有力冲去:一方面有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着农民;另一方面,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土地,兼并着农人;更重要的是商业活动丰厚的利润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这样就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摘自王俊《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村己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摘自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三:不可否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从1929—1933年的"大萧条”阴影里走出来,从绝望中看到些许希望。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干预政策对经济的恢复发展、社会的稳定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搞自林子勤《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姑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1)目的:稳定农耕经济、维护封建统治。后果:抑制了古代经济活力,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言之成理,均可酌情赋分)‎ ‎(2)原因:人民公社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日益阻碍中国农业的发展;各各地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试验的成功。(言之成理,均可酌情赋分)‎ ‎(3)评价:有利于减少社会生产的盲目性,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国家干预过多又压抑了经济活力,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局面;同时它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利弊两方面任两点,言之成理,均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的信息和所学从稳定农耕经济以及维护封建统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回答即可。‎ ‎ (2)依据材料二“全国农村己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经济体制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干预政策对经济的恢复发展、社会的稳定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材料中搜寻要点,又要结合教材知识和考生个人储备的知识。最低要求是把材料中的要点概括全面,保证得分率。‎ ‎42.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和认识论。南宋以后儒学居于怎样的地位?‎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影响。‎ ‎【答案】(1)核心特征:学术自由。‎ 原因: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等。‎ ‎(2)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地位:官方哲学。‎ ‎(3)观点: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影响: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可知百家争鸣的核心是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阶级变化和教育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可知朱熹的政治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材料“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可知,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朱熹改造后儒学在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 ‎(3)根据材料“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黄宗羲的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的,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