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12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12月月考(2017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十二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由此可见 A. 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 B. 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 C. 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 D. 封“诸妇”以藩屏商王朝的统治 ‎2.下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出土地点 考古发现 河北武安县 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等 山东齐国临淄故城 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等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 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 湖南长沙桥19号楚墓 一件漆耳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 A. 官营手工者私造现象严重 B. 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C. 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 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3.汉初,“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自汉武帝后,汉朝政权非贵族政府、非军人政府、非商人政府,逐渐由代表农民政府转为士人政府。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实施 B.宗法礼制的强化 C.社会治理思想变化 D.“世官制”的废除 ‎4.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右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B. 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C. 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 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 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B. 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C. 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 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6.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A. 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 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7.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8.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 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9.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 A. 文人政治地位低下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统治地位衰落 D. 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 ‎10.学者李国祁等曾对清朝五万余名地方官的任期做了量化分析,发现50%的地方官任期只有一年左右,75%~80%的任期在三年以下,这表明 A. 清朝吏治腐败,官员更替频繁 B. 中央王权对官僚控制相当有效 C. 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皇权的强化使地方失去积极性 ‎11.在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出现分解的趋势 B. 政府专卖制度有利于民生 C. 城市消费主导经济的发展 D. 城乡生活方式逐渐一体化 ‎12.“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13.近代学者潘鸿声在1920—1924年,对长江、黄河流域12省区3000余户农家使用农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査,发现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农业技术受西方影响有限 B. 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C. 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 D. 民族工业引进机器困难重重 ‎14.某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了谋求“劳资间地位之平等”、谋求“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据此说明,这一政策纲领 A. 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 B. 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 ‎ C.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D. 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15.‎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这表明 A.中国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 B. 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C. 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 D. 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16‎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同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A. 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 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 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 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7.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因为:‎ A. 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B. 人口急剧膨胀 ‎ C. 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18.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A.“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19.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还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遏而欢心鼓舞。”这反映出古希腊戏剧的悲剧创作 A. 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的哀伤 B.蕴含着人文主义情怀 C. 弥漫着现实主义情怀 D. 以悲观、牺牲为主题 ‎20.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是指 A.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B. 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因信称义”‎ C. 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D. 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21.19世纪中叶前后数十年间,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欧洲 A. 资产阶级异常活跃 B. 工业化进程加快 C. 民众参政意识增强 D. 代议制逐渐完善 ‎22.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较能合理解析这一现象的是 A. 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23.“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匹兹堡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 B. 工业革命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 C. 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 D. 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 ‎24.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主要说明当时该国钢铁企业 A. 规模迅速扩大 B.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C. 内部竞争激烈 D. 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应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专项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士人学术研究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人研究转向的原因和意义。(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 ‎27.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含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相关资料整理 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前后不同文明间的注视和对抗。(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凯恩斯学派和“新经济”的特点。(6分)‎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联系。(8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A D B A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A C A A C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B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 ‎25.(1)变化:从研究理学到关注市民文化、西学;具有世界观念,更加丰富。(4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儒学的批判集成;西学东渐。(6分,任答3点)‎ ‎(2)原因:内忧外患;传统士人的社会责任感;西学的传播;政治运动的推进;士人眼界的进一步拓宽。(6分,任答3点)‎ 影响:丰富传统学术,促进中西学术的交流与发展;促进西学传播;推动政治运动;促进对公共事务的研究(6分,任答3点)‎ ‎26.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新中国经济和外交为切人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和设问要求提炼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然后,围绕自己所拟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注意逻辑思维清晰,论证合理,表述得当。‎ 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贏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8分)‎ 小结:综上,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 ‎27(1)注视和对抗: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由此发现了新大陆并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路,不同文明间联系日益紧密;同时随着西欧国家的扩张与对殖民地的残酷压迫和掠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分 ‎(2)凯恩斯学派的特点:加强政府干预;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繁荣;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4分 ‎“新经济”的特点:高科技、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2分 ‎(3‎ ‎)联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逐步发展。2分 正是因此,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各国逐步探索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2分 长期的干预又引起了经济的滞涨,主要国家又试图减少干预以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 在探索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逐渐重视科技的作用,由此产生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