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文科) 出题人:蒋勇 审题人:王微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B. 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 C. 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 D. 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和“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实际反映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融合而形成不同的分支,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各派学说不断革新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与学术的关系,排除B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分裂,但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排除D。 2.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古希腊先哲从抽象思辨的哲学角度研究人相比,上述言论体现出孔孟研究人的角度应是 A. 宗法血缘的家族层面 B. 具体实用的社会层面 C. 家国一体的国家层面 D. 神秘神圣的王权层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重视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即实用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和家国一体,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王权,故D项排除。 3.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A. 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 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 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D. 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汉代法律儒家化,以德教为主,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以教育和法律的手段相互补充,减少肉刑,给犯罪者以改过机会,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正是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朝重视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并没有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C错误。 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大一统”的主张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天人感应”学说 D. “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C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概念。大一统的主张即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即他认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人感应”学说即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三纲五常”学说维护的是等级秩序。综上所述,答案选C,排除其他选项。 5.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答案】C 【解析】 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 6.《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答案】B 【解析】 朱熹强调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结合所学可知,理就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故选B;朱熹强调“理”是客观存在的,故A不符合史实;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所提倡的,而朱熹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思想后面,所以不可能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故排除C;朱熹的“理”是反对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的,故D与朱熹的观点相反,所以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考查理学家朱熹的“理”这一概念。 7.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陆九渊 C. 王守仁 D. 顾炎武 【答案】D 【解析】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误国,对明朝的社会弊病提出批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材料主旨相符,故D项符合。其它几项人物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都排除。 8.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 B.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 C. 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 D. 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 【答案】A 【解析】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小说属于世俗文学,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故A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并不能解释从明代开始小说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明代小说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与诗赋是否失去市场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明代小说并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末清初思想家反传统思想的反映,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主要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需要等方面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该哲学思想 A. 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强调了人独立运用思考能力 C. 树立了人们正确道德价值观念 D. 冲击了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 【答案】A 【解析】 这位思想家强调“人的需要”、“没有绝对真理”,这与智者学派的主张相符,等于主张人文主义和真理为人服务这一宗旨,据此可知这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本质,故选A;B是强调人的理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由于题干强调没有绝对真理,所以也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古希腊时期,天主教还没有产生,故D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所以排除D。 10.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路徳这些思想 A. 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 B. 客观上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要求 C. 特别强调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性 D. 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答案】B 【解析】 由“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可以分析出他强调对身体有益的事,反对教皇和神职人员所谓的善功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1.西方科技史专家丹皮尔指出:伽利略“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因而发现、并建立了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这里的“真正方法” A. 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B. 为“日心说”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C. 奠定了近代科学实验的基础 D. 成功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了总结 【答案】C 【解析】 依据“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因而发现、并建立了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可知,“真正方法”是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根据所学,近代自然科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因此,这里的“真正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实验的基础,故C正确;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是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始的,排除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与材料信息“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无关,排除B;D夸大了伽利略建立实验科学的作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结合所学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分析解答即可。 12.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但并没有急忙发表,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 A. 进化论存在理论缺陷 B. 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 C. 理论未得到教会认可 D. 前人已经阐述相同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但21年后才发表,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神学观念仍然控制着生物学领域,传统的社会观念对其制约,故B项符合题意;推迟发表进化论不是因为理论自身缺陷,故A项错误;进化论打破了教会的垄断,不可能得到教会认可,故C项错误;进化论是全新的思想,故D项错误。 13.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的作品长期受到英国工业文明研究者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其作品 A. 弘扬了个人奋斗的时代精神 B. 真实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全貌 C. 描述了封建贵族的吝啬残暴 D. 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的说法不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故可排除;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而狄更斯生活在1812-1870年,所以他的作品不可能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全貌,故排除B;在1812-1870年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封建贵族虽然存在,但已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所以狄更斯的作品不可能主要来描述了封建贵族的吝啬残暴,故排除C;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关注社会问题,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所以D项的说法符合这一特征,故此题选D。 14.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事。”材料主要说明了 A. 电影可以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 B. 罗斯福借助秀兰·邓波儿推行新政 C. 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D. 当时电影主要是以经济危机为题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说明电影艺术对人民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美国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明显不是电影能解决经济危机的,故A项排除;罗斯福新政主要是靠政府推行,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电影艺术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没有体现出电影的题材,故D项排除。 【点睛】“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是解题的关键。 15.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 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B. 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C.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D. 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林则徐认为英国“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虽然林则徐不为英国的富强所吓倒,主张坚决斗争,但林则徐这时对英国的认识还说不上十分深刻,在有些事情上只见其表象,这反映出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故C项正确;A项是林则徐得出的结论,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排除; B项只是浮于表面,没有理解材料真实内涵,排除; D项说法错误,此时的认识谈不上清醒,排除。 16.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17.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A. 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B. 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 C. 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 D. 目的是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宣扬他的仁学”中可以看出,谭嗣同融合多种学说来宣传“仁学”,从而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维新变法,故D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故C项排除。 18.《上清帝第四书》指出,“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夫以不更化则危亡之急如此,能更化则强盛之效如彼,言之岂不易哉?请以土耳其、日本言之。”这反映出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 论证以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 B. 批判革命党人主张的荒谬性 C. 阐述社会自然进化的必然性 D. 把土耳其日本作为效法榜样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中康有为的“皆由体制尊隔之故”一句,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在分析中国落后原因时,将“体制”作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康有为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故选A。康有为支持君主立宪制,没有革命党人主张的荒谬性,排除B;CD不是康有为的主旨,排除C。 19.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 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 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 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 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答案】D 【解析】 “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表明李大钊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要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并非相互借鉴,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排除C。 20.有学者认为,到1920年,中国完成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中国已名副其实是现代世界的一部分了。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A. 批判封建文化促进了思想觉醒 B.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民主化 C. 外国势力渗入密切了中外联系 D. 民族工业发展加速了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1920年”“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基础,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动摇传统礼教的统治基础,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已经逐渐渗透,故C项排除;民族工业的发展虽然促进了中国工业化,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排除。 21.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可以推断孙中山 A. 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 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必将出现大资本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造福于民,从中可以推断其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A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会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C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材料中的三民主义纲领 A. 代表工农的根本利益 B.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C. 指导推翻清政府统治 D. 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与材料中“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称为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相符,故B项正确;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但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故AD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同志所评价的是新三民主义,而指导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是旧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 23.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 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 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 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 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表明是为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社会主义也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两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故A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没有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仍然是土地私有,没有提倡土地完全公有,故C项错误;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问题的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故D项错误。 24.针对党内党外许多人“分歧错杂的思想”,1939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三民主义,并且用真三民主义反对假三民主义,争取中间性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意图是 A. 加快国民党改组的步伐 B. 继承与发展三民主义 C.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与蒋介石争夺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1939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坚持三民主义的目的是维护国共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故C正确;A是1924年之前;B中继承和发展不符合材料史实;D中争夺政权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特点。 2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在第二阶段,毛泽东的理论贡献是 A.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C.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首次明确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土地革命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是指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A项正确;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问题的一系列根本观点,故B项排除;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故C项排除;D项是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的,排除。 【点睛】“土地革命时期”是解题的时间信息。 26.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A. 使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局面 B.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C. 彻底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 D. 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论述重点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 南方谈话主要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反向, 不是总结计划经济的成就,排除B;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排除C; 材料“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指的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方向,D正确。 27.如果你是《中国记忆》摄制组的成员,需要为1964年剪辑片段选取素材的话,下面可以选择的是 A.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 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 C. 文艺界呈现百花凋零的局面 D.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D项正确;A项是1973年,排除;B项是2001年,排除;C项是文革时期,排除。 【点睛】“1964年”是解题的时间信息。 28.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与世界从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文库”、“外国研究中国丛书”、“走向来来丛书”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理论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 表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成为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B项百花齐放只是艺术领域。材料强调的是学术领域。D项说法错误。故ABD三项排除。 29.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要求纠正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政策 A. 顺应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 引发了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 C.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 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我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实行“一大片”外交方针,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外语教育语种进行了调整,故A正确;50年代末中苏关系已经恶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是最主要影响,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30.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 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专科性高等学院……航空……地质……矿业……钢铁……石油……农业机械化”反映了工业经济建设的特点,1952年我国处于一五计划工业建设前夕,集中建立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是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的需要,故B项正确;专科性高等学院的教育对象并不是全体国民,这与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无关,故A项错误;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C项错误;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是外部因素,不属于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第Ⅱ卷(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二 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由于“家庭革命”风暴的影响,大家庭数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逐渐被“小家庭”时代所取代。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一生写了几十篇家训性质的家书,最后结集成专著《曾文正公家书》。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当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日趋平等,生活空气日趋民主。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摘编自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并浅谈对传统家训传承的认识。 【答案】(1)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起源早,阶段性明显;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专著;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思想;家训社会化并具有一定约束性。 (2)新变化:家训形式以家书为主;家训内容主张救亡图存,提倡经世致用,追求革新;家训思想多元化,新旧并存。 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传统家训。从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 )由材料一中的“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可得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材料一中的“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可得出起源早,阶段性明显;由材料一中的“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可得出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专著;由材料一中的“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可得出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思想;由材料一中的“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可得出家训社会化并具有一定约束性。 (2)第一小问新变化,由材料二中的“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可得出家训形式以家书为主;由材料二中的“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可得出家训内容主张救亡图存,提倡经世致用,追求革新;由材料二中的“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可得出家训思想多元化,新旧并存。第二小问认识,由材料一、二看,我国的传统家训一直有“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功能,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结合材料二中的“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和当今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应该实现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一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说明”、“浅谈”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背景”、“新变化”、“特点”、“认识”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答案】(1)核心特征:学术自由。原因: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等。 (2)不同:近代色彩鲜明;凸显科学、理性;在多个国家开展;涉及领域众多。(任意两个 影响:使人类步入科学和理性时代;对法国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美国独立和建国的精神武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1)核心特征:国家“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得出学术自由。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等角度总结回答。 (2)不同:根据“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得出近代色彩鲜明;凸显科学、理性;在多个国家开展;根据“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得出涉及领域众多。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使人类步入科学和理性时代,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根据“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得出成为美国独立和建国的精神武器;“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成果的累积上,其中在人类物质文明的累积中,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的累积和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都是思想解放先导作用的客观成果;而在人类精神文明的累积中,人类语言文字、伦理道德、社会风尚乃至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进步,也直接导源和得益于思想解放的促动作用。可以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上的解放理论上的创新为先导的。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所导致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和转型。 ——刘相等《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示例: 论题: 维新变法思想推动晚清社会进步。 阐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不仅提出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还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为后期维新变法思想奠定基础。随着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主张变法维新,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对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与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19世纪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晚清的社会变革与进步。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 (也可从以下角度阐述:三民主义推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邓小平理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 【解析】 根据“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所导致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和转型”,联系所学知识,可拟定一个论题:维新变法思想推动晚清社会进步。然后,结合所学维新思想在推动政治民主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明确论题。注意论述时要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