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镇平一高2017年秋高二期末考前模拟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传以诚,可立人;传以信,能齐家;传以仁,堪治国”是某制酒公司的经营理念。下列与其核心理念相一致的是 A.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C.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D.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答案】B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诚”“信”“仁”可知这应为儒家思想。A、B、C、D四项分别为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故本题应选B项。‎ ‎2. 在研究性学习中,张晓明同学搜集到了某朝代的“学制系统图”,请你和他一起依据该图探究其所属的朝代 ‎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朝 C. 西汉 D. 明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教育制度和西汉的地方制度,首先,根据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可知,该朝代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系统;其次,根据地方官学有“郡国”和“县邑”之分可知,该朝代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此,可知该朝代为西汉。故C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 ‎3.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与贝克莱思想接近的一组思想家是 A. 朱熹、王守仁 B. 王守仁、普罗泰格拉 C. 王守仁、卢梭 D. 普罗泰格拉、卢梭 ‎【答案】B ‎【解析】贝克莱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主张“心即理”以及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尺度”都是强调感觉的作用,故B正确;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错误;卢梭属于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故C和D错误;‎ ‎4. 张居正卓有成效的改革,扭转了明王朝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营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辉煌。对于他死后遭到彻底否定,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这句话从实质上说明 A. 李贽充分肯定张居正的贡献 B. 其悲剧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 C. 张居正改革触动权贵的利益 D. 张居正贪恋权位遭同僚忌恨 ‎【答案】B ‎【解析】“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说明张居正受辱主要是因为身居宰相,说明是君主专制制度导致,故B正确;李贽是对张居正否定,故A错误;张居正改革并没有出动贵族利益,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本质意图。‎ ‎5. 史学家李询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下列有关“士大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紧密追随、依附于专制政权 B. 代表市民阶层成为明清小说的主要读者 C.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昆曲等戏曲的兴盛 D. 既是八股取士的得意者又是受害者 ‎【答案】A ‎【解析】明代“士大夫”主要对于君主专制进行批判,并不是依附专制政权,故A错误,符合题意;士大夫代表市民阶层,故B正确;士大夫们的行为推动了昆曲的兴盛,故C正确;材料说明江南“士大夫”受到八股科举考试影响,故D正确。‎ ‎6. 古代东西方先哲的思想博大精深,有的倾向于感性至上,有的倾向于崇尚理性主义。下列各项体现理性精神的有 ‎①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 ②庄子的“逍遥” ‎ ‎③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④王夫之的“天地之化日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古代中西方思想中充满了理性主义精神的光芒,孔子的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使得古代儒家思想积极进取,关注人事。王夫之的思想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认为世界的事物是不断地发展的。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发展了人文主义。①③④符合,故选D。庄子的“逍遥”不具有理性成分,排除②。‎ ‎7. 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到一个人注重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如他曾经说:“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 A. 不受法律约束的人与禽兽相同 B. 禽兽不需要法律和正义的道德约束 C. 有德行的人应遵守法律坚持正义 D. 古希腊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意在考查考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用假设的方式来强调人注重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实际上人与禽兽不同,因此A项错误,排除;B项不是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中心,他的中心在“人”而不是“禽兽”,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公民”这一概念,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答案为C。‎ ‎8.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1522年)中说,“每人皆为教士”,“有权照他私人之判断以及个人的理解解释《圣经》”。后来他又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评我的主张,即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这表明马丁·路德 A. 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B. 提倡个性解放 C. 提出的自由平等思想具有虚伪性 D. 其宗教主张由宽容到独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每人皆为教士”,“有权照他私人之判断以及个人的理解解释《圣经》”说明马丁·路德开始是主张信仰得救;后来他又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评我的主张,即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说明其宗教主张由宽容到独断,因此选D。‎ 考点:马丁·路德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 ‎9. 英国的赫伯特(1583-1648)被誉为自然神论之父,其学说在欧洲影响深远。自然神论谴责宗教中的非理性因素,抨击任何形式的有组织的信仰,自然神论提倡信仰的上帝更像一位理性的神。由此看来,自然神论的重要影响是 A. 推动欧洲的宗教改革 B. 推动欧洲的启蒙运动 C. 促使文艺复兴运动进入新阶段 D. 有利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启蒙运动,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理性”。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应有规则(理性),在内涵上和赫伯特的自然神论提倡信仰的上帝是“理性的神”相一致。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10.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不相符的是 ‎ ‎①“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⑤“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①属于君主专制思想;②反对君主专制思想;③体现人文主义思想;④突出自然的力量;⑤突出教权主义思想;故C正确。‎ 点睛:在西文中,“人文精神”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11.‎ ‎ “套色印刷是一种复杂的、高度精密的技术。比如,要印红黑两色,那就先取一块版,把需要印黑色的字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另外取一块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版,把需要印红色的字也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这种元代出现的套色印刷表明 A. 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 B. 活字印刷术得以改进 C. 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D.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达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先取一块版,把需要印黑色的字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介绍的是雕版印刷中套色技术,这一技术有利于雕版印刷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故A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雕版印刷,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中西科技信息,故C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古代科技,不是手工业技术,故D错误。‎ ‎12. 明代李贽评《西厢记》等优秀曲本:“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孰谓传奇不可以兴。不可以观以群,不可以怨乎?”近代梁启超也说:“今后言社会改良者,则雅乐俗剧两方面,其不可偏废也。”他们两人 A. 都主张提高戏曲的社会地位 B. 都注重京剧丰富文化生活的社会功能 C. 都强调运用戏曲武器去改造社会 D. 都看到了戏曲艺术反封建的政治意义 ‎【答案】A ‎【解析】“孰谓传奇不可以兴”说明赞同提高戏曲地位,“则雅乐俗剧两方面,其不可偏废也”说明戏曲不可废除,二人均赞同提高戏曲地位,故A正确;《西厢记》不是京剧,李贽生活时代京剧还没有出现,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戏曲改造社会信息,故C错误;戏曲对于反封建没有提及,故D错误。‎ ‎13. “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 B. 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 C. 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 D. 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方块汉字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得到佛经的逐步修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B、C项和题干材料有联系,但只是其中某一方面;D项说法过于抽象,故理解最为完整的是A项。‎ ‎14. 下面所列内容是对近代某一位科学巨匠的描述,据此判断该“科学巨匠”是 A. 牛顿 B. 伽利略 C. 哥白尼 D. 达尔文 ‎【答案】C ‎【解析】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地球中心说的理论,故C正确;A是经典力学,属于物理学成就,故A错误;B发明自由落体运动;D属于生物学领域成就。‎ ‎15.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甚至在19世纪时,达尔文的进步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生物学领域了,所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是从他们那个时代的种种富有价值的源泉中,来汲取他们的科学思想的。”这充分说明 A. 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C. 进化论成为人们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D. 进化论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进化论思想不仅影响生物学,还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说明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故A正确;材料没提及社会变革信息,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改造社会的思想,故C错误;宇宙观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16.‎ ‎ 魏源记述鸦片战争说,奕山等人率军抵粤后歧视残害当地人民,“粤民久不平。而英人初不杀粤民,所获乡勇皆释还,或间攻土匪,禁劫掠,以要结民心。故虽有擒斩敌人之赏格,无一应命。当洋兵攻城,居民多从壁上观”。魏源的话突出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政府已经失去民心支持 B. 国内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C. 民众并不了解世界形势 D. 人们的民族观念、国家意识淡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时,奕山等人率军抵粤后歧视残害当地人民,英国攻打广东时不杀粤民,禁劫掠,结民心,粤民观看英军攻城,一方面可以反映当时人民对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反映人民面对西方侵略,缺乏抵抗,国家、民族意识淡薄,D正确,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内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排除B;民众并不了解世界形势与材料无关,排除C。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17. 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译书中,出于外国人之手的最多,加上中外合译的,共占总数的76%,而中国人自译的只占11%;在战后的译书中,仅1900年至1904年5月,由外国人独译和中外合译的仅占总数的11%,而中国人自译的则占76%。这种情况表明 A.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主动性增强 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 掌握外语和科学知识的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尚 D.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目的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甲午战争之前翻译的书主要是外国人或者中外合翻译为主,甲午战争之后主要是国人翻译为主,说明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主动性逐渐增强,故A正确;列强对中国侵略是步步紧逼,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翻译外语和科学为主,故C 错误;学习外国都是挽救民族危机,故D错误。‎ ‎18.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先驱,爱国进步的思想家,曾赋诗言志:“古今尧舜华盛顿,择贤禅让名不磨。欲救万世家天下,强秦洪宪今如何?”此诗表明他 A. 尊崇文明、憎厌专制的政治取向 B. 温和的、渐进的改良政治思想 C. 对辛亥革命积极支持的态度 D. 商人务实的人生观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答案】A ‎【解析】材料赞同“尧舜华盛顿”说明反对专制制度,故A正确;郑观应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思想家,不注重渐进改革,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辛亥革命的支持,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9. 20世纪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大伟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创造了三大理论成果。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是 A.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理论旗帜 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 C. 以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为目标 D. 以中国政治民主化为理论核心 ‎【答案】C ‎【解析】孙中山、毛泽东主要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做出贡献,邓小平主要是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故C正确;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属于现代时期理论旗帜,故A错误;B仅适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D不符合三位伟人的内在联系。‎ 点睛: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 ‎20.‎ ‎ 大型纪实性电视剧((国家命运》于2012年10月7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该片记录了科学家们以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的事件。下列有关“两弹一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没有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 B. 钱学森、袁隆平等是“两弹一星”的重要研制者 C. “两弹一星”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D. “两弹一星”计划后来被称为“863计划”‎ ‎【答案】C ‎【解析】“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C正确;“两弹一星”研制主要受到中苏关系恶化有关,故A错误;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制者,故B错误;“863计划”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不是“两弹一星”计划发展,故D错误。‎ 点睛: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1.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休闲读物”。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改革,经济发展 B. 文化政策的开放,大众文化的普及 C. 传播手段的多样化 D.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由于经济体制变化导致思想、文化等社会的变迁,故A正确;B、C和D均不是材料中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 ‎22. 下列选项中与下图所示小说创作风格相近的是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C.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 D.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答案】C ‎【解析】《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A属于浪漫主义;B属于浪漫主义文学;C属于批判现实主义;D属于李白浪漫主义文学。故选择C符合题意。‎ 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23. 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晋国发生日食,晋国君王问吉凶于大臣文伯,文伯对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以下各项中,与文伯的观点相悖的是 A. 孔子:“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 B. 墨子:“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C. 王充:“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D. 董仲舒:“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心思想就是灾祸不是天定的,而是人事变化的结果。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王充的思想属于遵循自然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正确;A注重德治思想;B属于崇尚天思想;材料反对天人思想,故D错误。‎ ‎24. 法国《人权宣言》第十条规定,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以下言论与材料体现的主张相一致的是 A. 我的茅屋,就是我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B.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C.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D.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言论自由的思想主张,伏尔泰的思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符合,因此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25. 观察下图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汉画像石“讲经图”‎ A. 这一现象最早应该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B. “讲经”主要是讲儒学《四书》‎ C. 这一局面的出现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D. 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汉画像石“讲经图”说明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注重儒家经典的讲述,故A正确;太学讲学的是《五经》,不是《四书》,故B错误;材料中尊儒措施有利于儒学思想传播,故C正确;儒学教育代表封建社会教育发展方向,故D正确。本题选择B符合题意。‎ 点睛: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 ‎26. 何谓美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标准。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而到了宋代,标准则变为文雅与自我克制,缠足后的纤纤小脚成为美女的重要条件。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女性文化涵养的提高 C. 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 D. 男性审美观念的变化 ‎【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宋代”、“文雅与自我克制”可知此应为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所致。故本题应选C项;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女性涵养显然不符合宋代实际,故B错误;男性审美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点睛: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27.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A. “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B. “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属于心学,故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28.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对上述材料评价正确的是 ‎①已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②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 ‎③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 ④反对君主专制 A. ②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由此可以看出顾炎武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以宗法制维护社会秩序,这体现了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①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顾炎武还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以限制君主专制。‎ ‎29.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舞台上,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从一部戏曲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和捕捉到:社会经济、阶级结构、文化特征、统治政策、社会心理。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 ‎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故①②正确。元初,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故③正确。‎ 元杂剧主要是汉族文人抒发郁闷心情,感叹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而不是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30. 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 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B. 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 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D. 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说明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或者弊端在于仅仅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仅仅是少数人的人文主义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其他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1.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A. 启蒙运动 陆王心学 B. 文艺复兴 汉代儒学 C. 启蒙运动 宋明理学 D. 文艺复兴 宋明理学 ‎【答案】D ‎...........................‎ 点睛: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2.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学说在近代中国的遭遇。‎ ‎(1)注意概括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持怀疑态度”“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联系爱因斯坦20世纪阐发相对论的贡献,引发了一场科学领域的思想革命进行回答即可。‎ ‎(2)考察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一中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材料二“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进行判断。联系时间“1917年到1923年”“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判断与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旗帜有关。从材料中的“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判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判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意从合理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辩证的予以回答。‎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人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加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虽然他们早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科学和财阀政治。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大系》‎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核心提示:(注意:此题为开放题。该提示仅作参考。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观点一: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态和高水平文化。‎ 主要史实: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等。‎ ‎ 观点二: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 主要史实: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需要首先明了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可以认同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也可以认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分析时都是要论据充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35、36、3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在答题卡上写好所选题目的题号。‎ ‎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回答的关键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例如,根据材料我们能总结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腐败现象雍正帝提出“养廉”。因此问题就转化为腐败带来的危害,我们就围绕腐败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回答本题。‎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政策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他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果目的达到了,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因此针对雍正帝提出“养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养廉”政策产生的作用就是缓解了还原的经济压力,因此也就缓解了腐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还一定要突出养清政府的廉银制度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作用 ‎3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答案】(1)态势: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要求:中国远征军入缅即1942年2月前的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然后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如材料“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时的中国战场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意义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时注意题目要求:“军事意义”与“政治意义”。回答军事意义要结合第(1)问的内容归纳总结;回答政治意义要从中国近代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是抗战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国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3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历史人物。‎ ‎(1)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唐中期荆州民众兴建庙宇奉祀关羽、北宋时期统治者加封关羽为“王”、明中叶后其庙与“孔庙”并称,最后随着华侨走向世界。可以看出关羽崇拜先是民间自发再到后来上升到国家层面,从唐朝中期的荆州地区到明中叶之后的全国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对其祭祀的规格也从最初的民间最终提高到国家高度。‎ ‎(2)对关羽的崇拜的形成发展的原因可从关羽自身的品质、封建统治者的有意推崇、宗教的推动、民间文化对其正面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封建统治者基于其自身统治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大加推崇;随着宋元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服务于市民阶层的民间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使其正面形象广泛传播;道教为吸引信众,将关羽神化,纳入其神仙体系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