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4
高二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完成时间35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时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广州模拟)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2.(2016·启东调研)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3.(2016·陕西联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朝廷决策机构 C.地位上升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4.(2016·潍坊一模)“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5.(2016·揭阳质检)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监察官受内阁节制。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种做法( ) A.整顿吏治,维护纲纪 B.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C.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D.窃取皇权,侵犯六部权力 6.(2016·盐城模拟)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7.(2016·安庆模拟)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 )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 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16·湖北联考)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9.(2016·福州质检)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10.(2016·沈阳模拟)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 A.军机处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 11.(2016·重庆调研)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12.(2016·长沙调研)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6·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贞观六年(632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胄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三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材料四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在反腐倡廉中应吸取古代哪些教训。 14.(2016·海淀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作业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5 DCBCA 6-10 CADDC 11-15 BDDBA 二、综合题 16、(1)目的:巩固统治。理由:姜尚是功臣;伯禽是王族。(2)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提供力役。 (3)不是。诸侯代表周王行使地方统治权,是诸侯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4)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 17、 社会现象:传统宗法文化(宗族思想、祖先崇拜、根祖文化)盛行。 认识: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肯定积极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不能一概视为封建文化的卷土重来。 (1)通过忆颂先祖功绩,颂扬先祖品德,激励后辈上进,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通过宗祠和族谱这两种宗法文化载体,进行宗族成员间的互助,和谐族人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3)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祭祀、礼仪、孝文化等。 18、【答案】(1)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6分) (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6分) 课时作业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单项选择题 1-5 CDBBA 6-10 BBBBA 11-15 DCBCC 二、 综合题 16、(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17、(1)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来凝聚政治关系,巩固统治,当时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加上诸侯势力的日益发展,王室的逐渐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郡县制。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3)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容易导致集权与专制皇权。但顾炎武也反对分封制。 18、(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单项选择题 1-5 AACDB 6-10 CBCCB 11-15 CBDBC 二、综合题 16、(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7、(1)推行郡县制。秦的统一。 (2)郡国并行制。诸侯世袭。 (3)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 (4)坚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防止中央集权过度或地方分权有余等倾向。 18、(1)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 (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课时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单项选择题 1-5 CCCCD 6-10 CDABA 11-15 CBBCA 二、综合题 16、(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2)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立清廉典型)。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化。 (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 17、(1)朱元璋:①看法: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② 原因: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 黄宗羲:①看法: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的黑暗。②原因: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 (2)促进了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削弱了专制集权统治,促进了政治和社会变革。 18、(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