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甘谷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题) 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言论所针对的是当时( ) A. 井田制遭到破坏 B. 战乱破坏了生产 C. 少数民族内犯 D. 分封制已经崩溃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这是孔子对当时“天下无道”的一种反思,主要是从政治层面来说的,所以针对的是当时政治上,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这一现实,故选D;ABC与孔子的原意不符,故排除。 2.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宜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 A.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B.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廷寄”加强了处理机要事务的保密性和快捷性,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就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故选A。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并没有决策权,故B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廷寄”只是传达中央政策的方式,而且是中央政策确定之后开始的,所以并不会对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影响,故D错误。 3. 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 A. 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都维护奴隶制 C. 都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D. 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答案】B 【解析】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希腊和罗马当时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他们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从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都是在维护奴隶制度,所以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都是维护奴隶制,故本题选B。 4. 近代法国政体屡遭变更,1875年宪法颁布后,共和政体虽不被看好,但最终却巩固下来。法国共和政体巩固的主要原因是( ) A. 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 B. 封建保守势力日益衰落 C. 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 D.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答案】D 【解析】法国共和政体确定的过程非常曲折艰辛,但最后能够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主要原因是因为工业革命基本完成,D正确。宪法的颁布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封建保守势力衰落是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应从主观考虑,B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也是工业革命完成的产物,C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层面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其他的都是经济发展产生的,排除C。 5.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清政府按照国际法中关于领海的规定,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B. 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 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C 【解析】清政府是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在处理这一外交事务的,也体现了清政府初步具有有近代外交意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早就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抛弃传统夷夏观念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尚未突破 “中体西用”思想,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按照“国际法”的规定,体现的是清政府的近代外交意识。 6. 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材料说明当时国共两党( ) A. 都认为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都强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C. 意识形态随国际形势变动呈现对立 D. 寄希望于世界强国继续关注中国事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可知,国民党宣扬英美对抗战胜利的意义;由“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可知,共产党强调苏联对抗战胜利的影响,故国共两党意识形态随国际形势变动呈现对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均排除。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战争·国共关系 7. 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这是因为巴黎公社( ) A. 在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B. 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基础上直接建立的 C. 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 推动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巴黎公社砸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有益的经验,A正确;巴黎公社是在推翻临时政府的基础上建立的,故B错误;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巴黎公社没有推动俄国十月革命,排除D。 8. 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成员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村基层事务,村官性质的改变主要是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D正确;A、B和C均不是涉及农村基层制度。排除。 9. 我国的外交,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政策,我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其他国家的政策 B. 美国对华态度 C. 国家利益 D. 国家实力变化 【答案】C 【解析】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中国自始至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且外交 政策变化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外交任务而变化,故C正确;A和B不是决定性因素;D是外交的基石。 10.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多极格局 C. 美苏称霸世界的两极格局 D. 多极力量兴起的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了两极格局之下多极力量已经兴起,所以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多极力量兴起的两极格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力并不相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两极格局而非多极格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单纯的美苏称霸世界的两极格局而是多极力量兴起的两极格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1.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五谷开始种植 B. 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 土地私有出现 D. 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人善治之,财亩数盆”,说明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D正确。A项的“开始”错误。“铁犁牛耕”广泛使用于汉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不是“土地私有”,C错误。排除ABC。 12.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是( )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A错误。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是宋代以前,宋代时打破了坊市界限,B错误。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错误。宋朝时,商业经营的时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D正确。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对于选项中各项事件的时间的确定。本题难度不大,只要结合所 学知识进行识记即可。 13. 1600年12月31日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皇家特许状,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而1813年英国通过特许状法案剥夺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 开始采用资本输出手段 B. 工业资本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C. 垄断组织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B 14. 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 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 B.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 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近代世界贸易图,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世界贸易范围遍及全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15. 1901年,我国近代民族工矿业仅有155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到了新高峰。“新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政策的实行 D. 南京临时政府扫清了发展实业的障碍 【答案】C 【解析】一战期间即1914年起,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材料中“1911年”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1901年”到“1911年”不符,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奖励实业,与材料中“1901年”到“1911年”相符,故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创立于1912年,与材料中“1901年”到“1911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时空观念是新课标高考要求的五种基本素养之一。考生在做题时,特别要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时间信息有的阿拉伯数字,有的是历史事件,也有的是历史人物。本题的时间信息是“1901”“1911”,把握住该时间信息进行排除即可。 16. 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 ) A. 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B. 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C. 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D. 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可知,这是一五计划的方针,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没有平衡轻重工业的比例,也没有优化工业的整体布局,故B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加快了公私合营的步伐,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17.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 中国融入世界,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故A项错误;1992年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错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改革开放30周年左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因此把“计划”表述改为“规划”,故C项正确。 18.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该表的统计不能够说明( ) A. 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 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 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答案】A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西式婚礼”的习俗,故A项错误;通过表格中“所送嫁妆种类”的统计,可以得出B项说法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因此C项说法正确;根据“送嫁妆”的种类尤其是“被褥”“红棉袄”说明仍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D项说法正确。故答案选A。 19.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相同点是( ) 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 将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 D.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领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由此可以知道,两者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将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应排除。BD两项均不符合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应排除。 20. 下列关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以信息技术主导 ②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③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周期性的波动 ④使美国经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主导、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也能使使美国经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但它不能使美国经济摆脱周期性的波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 21. 有位同学搜集到三枚徽章,图形如下图所示,其他同学看后给出的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①以上是三个国际金融组织的标志。 ②这三个组织今天都已经不存在了。 ③二战后初期该组织的控制权均有美国人掌握。④美国人利用前两个组织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世界银行,图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图三是关贸总协定,其中,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组织,不是国际金融组织,故①错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天仍然存在,故②错误;二战后初期三个组织的控制权均有美国人掌握,故③正确;美国人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故④正确。故③④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22. 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 A. 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 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C. 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 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工体系的不平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经济一体化而非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C. 儒家学说与权术 D. 正统的孔孟学说 【答案】B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这就是“儒术”。所以本题选B。 24. “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英国史学家帕尔默在此所评价的思想解放运动( ) A. 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B. 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局面 C. 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它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故A正确。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局面,不是文艺复兴,故B排除。启蒙运动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故C排除。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没有直接联系,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的实质,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 25. 康德说:“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可见,康德主张( ) A. 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纯粹理性批判 C. 人非工具 D. 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D 【解析】材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认为自由并非放任,是一种责任,结合启蒙运动理性科学的精神,故D项正确;ABC项比较片面。 点睛:材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解题的关键。 26.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由此可知( ) A. 古代山水画艺术造诣高超 B. 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 中西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 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写意画”及画中题诗,结合所学,写意画讲究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写意画不仅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而“淡”“只留清气满乾坤”等信息,体现了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D项正确。《墨梅图》是元代王冕的画作,它不是山水画,也不是风俗画,排除AB。《墨梅图》没有西方元素的影响,故无法体现中西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排除C。 27. 某位科学家阐明的基本定律成为所有力学的基本出发点。他还用万有引力解释了潮汐现象,他的理论还导致了后来一系列天文学的新发现。该科学家是( ) A. 托勒密 B. 哥白尼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成为所有力学的基本出发点”、“用万有引力解释了潮汐现象”、“导致了后来一系列天文学的新发现”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所以选C;A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D。 28.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始自文艺复兴的人的觉醒,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演进则始于人们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学习和移植。前者是从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后者却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期间缺少人的观念普遍更新这一重要演进环节。为弥补这一演迸环节的缺失,中国开展了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差异。西方民主政治是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中国则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即维新派认识到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皮毛,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于是倡导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人们依然信奉的还是儒家的传统道德,因此为了弥补这个环节,彻底批判传统道德,中国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故本题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特点 29.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的时间范围是1978年到1995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故①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②正确;1960年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30. 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 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发射 C. ④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 ⑤时期:秦山核电站建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时期是1950到1959年,中近程导弹成功在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在1967年,不符合时间范围,故A项错误;③时期是1963到196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1964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在1970年,故B项错误;④时期是1966到1975年,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在1965年、籼型杂交水稻问世在1973年,故C项错误;⑤时期是1975年后,秦山核电站建成在1991年、超级计算机诞生在1983年,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时间,再结合材料图片的时间范围,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1.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盛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 B. 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 C.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 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959年电影界发展迅速,正式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C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 32. 下图中文学作品按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②是现实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③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产生于14世纪);④是现代主义(产生于20 世纪初)。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非选择题(本卷3小题,共52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纲要》 材料二 “票拟权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参与朝政的权力……虽然最后的决策依赖皇帝的批红,但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尤其是出现幼主、庸主和怠政之君的时候。”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 英国的内阁制被称为“责任内阁制”,所谓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从而制定出一种始终一贯的政策。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又称它为议会推选出来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明朝内阁制对皇权专制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内阁制和近代英国内阁制的本质区别,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造成它们具有本质区别的原因。 【答案】(1)影响:内阁制本身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专制起到绝对的制约作用。但是内阁的票拟权使其在制度上获得了参与朝政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左右或影响到皇帝的决策。 (2)特点: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内阁协调行政权与立法权(或协调政府各部门活动);内阁成员由下院多数党成员组成;依惯例逐步形成。 (3)本质区别: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所以明朝内阁制的确立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一个重要体现。 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上,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解析】(1)由“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以分析出内阁制本身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专制起到绝对的制约作用;由“票拟权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参与朝政的权力……虽然最后的决策依赖皇帝的批红,但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可以概括出内阁的票拟权使其在制度上获得了参与朝政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左右或影响到皇帝的决策。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以“英国责任内阁制”作为切入点,比较简单。根据材料信息“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明朝内阁制和近代英国内阁制的本质区别从其各自的性质分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表现;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从明朝的君主专制政治和自然经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析即可。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多年,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时期。1950年到1972年,美国的劳动力增加了35%,1950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到70年代上升到7%左右。美国利用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大量进口廉价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1953年到1973年,美国的私人资本投资总额,由530亿美元增加到209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3倍多,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仪器、汽车制造业及航空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部分,投资于生产设备的比重上升,厂房建筑的比重下降。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 1950年 1973年 农业 7.3 3.6 制造业 38.7 34.1 公用事业 8.6 7.6 服务业 45.4 54.7 总国民收入 100.0 100.0 资料全品教学网1974年《美国统计摘要》,转引自: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材料三 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伴随着1974-1975年的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1973—1979年,美国的平均产生增长率仅为2.12%,远低于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资本投入的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每年下降0.05%。……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要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进行改革和调整。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说明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综合上述材料,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1)原因:劳动力增加及其素质的提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以及生产设备的投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关贸总协定的成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或美国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2)变化:第一、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原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城市化发展。 (3)改革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发展历程:20世纪50、60年代,持续发展(或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期(或经济危机与“滞胀”);20世纪80年代,调整复苏期。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美国利用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大量进口廉价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私人资本投资总额……增加……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仪器、汽车制造业及航空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部分,投资于生产设备的比重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劳动力、布雷顿森林体系、对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的投资、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等方面简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第一、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等方面分析指出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从新科技革命、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城市化发展等方面简要说明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3)本题结合材料三“美国经济陷入滞胀……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要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从减少国家的经济干预、减税政策、控制货币流通量等方面概括说明“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20世纪50、60年代的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期;20世纪80年代的调整复苏期等方面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5.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予侧重点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答案】(1)主张:仁、仁政、惠民等. 原因:政治: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改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 (2)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监督。 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思想:民族主义:推翻满清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不同:西方的三个思想历经千年随着历史发展先后提出和实践;孙中山则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解析】 (1)主张:根据材料“为政以德”“民贵君轻”“恩惠于民”总结为: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惠民等。原因:分别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即可,即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发展。 (3)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答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即可。不同:根据“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得出西方的三个思想历经千年随着历史发展先后提出和实践;孙中山则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