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32题,每个题1.5分,共48分)‎ ‎1.《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 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不恤民力等”,可知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故答案为D。材料强调君主实行德政,重视道德对统治的重要性,但没有体现政权合法性与道德的关系,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道德对于君主统治百姓的重要性,排除B;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强调的是君主的意愿,没有体现材料中道德的重要作用,排除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早期儒学 ‎2.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体现了古代礼乐制度。主张遵从“礼”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克己复礼”,故答案为B。AC项也属于儒家思想家,但所选要求最符合,排除;D项为道家代表,与材料观点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3.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 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 A.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 C.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可以看出,法家思想过分强调加强君主集权和权力,这是通过剥夺社会利益而获得的,从而忽视了社会利益,故答案为A。B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4.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 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反映孔子到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发生变化,由赞赏其仁到抨击其不知礼仪,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答案为D。材料虽然体现了孔子和孟子对人物的评价不同,看似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但这并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排除A;本题所问是这种变化说明的问题,排除B;C项与材料所反映的这种变化无关,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5.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  )‎ 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B.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 C.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D.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和墨子分别代表儒家、墨家,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都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故答案为A。B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C是道家的“无为”主张,D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思想 ‎6.《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作用”指的是百家争鸣时期的荀子等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君民关系上突出民的作用”指的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孟子等人的民贵君轻的观念,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排除B;材料中强调天人关系,不是强调伦理关系,排除C;D项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7.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 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因此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太学传授儒学,从材料中太学生人数增加,反映出受这种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故答案为C。汉朝时中央集权处于不断发展中,排除A;BD项符合史实,但不是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8.《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故答案为B。A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CD项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发展中出现的现象。‎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9.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对策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他的这一观点(  )‎ A.有利于规范皇权的运用 B.背离了儒家仁政思想 C.认为皇权是民意的安排 D.实际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提出皇帝要有刑有德,把两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董仲舒将皇帝的行为纳入有神秘色彩的“天道”之中,从而规范皇权的运用,故答案为A。B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认为皇权由民意安排,具有民主性质,不符合材料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10.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加强思想控制,以利于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AB两项内容与中央控制地方没有关系;D 项是朱熹理学关于获取“理”的做法,与本题无关;排除AB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11.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讲授四书五经,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兴太学,讲授四书五经,和太学生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可以看出是将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故答案为C。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多种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材料所述现象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排除A;B项片面,不能反映材料主题;D项材料不能反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12.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 A.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C.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 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对比西汉和东汉前七位关键词可知,都提及“礼”“法”,可见“礼”“法”思想是两汉思想的核心,故答案为A。汉朝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平”,即公平观念,但不能以此推断功利思想消失,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13.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君主专制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科举制度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汉代士人政府崇尚文治,重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能。这些士人是凭借儒学入仕,由此可以看出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C。A项材料没有反映,也不符合史实;士人政府的形成与道家思想无关,排除B;隋朝科举制度形成,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14.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佛“不与孔子异道”,佛教是不应排斥的。柳宗元认为佛教思想与儒家相通,两者不矛盾,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的现象,故答案为D。A项不符合史实;佛教在唐朝并未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家学说的弊端,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15.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儒学地位被官方强化,表明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完善,不会必然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发生,排除A;由材料可知,唐代儒学地位已有提高,排除B;C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16.《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程颐主张:“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材料表明程颐(  )‎ A.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B.主张清净禅定体认天理 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主张内心的反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入定”可知,程颐主张通过禅定摒弃外物干扰思考问题,故答案为A。程颐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天理,排除B;从材料看不出受道家思想影响,排除C;D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颐思想 ‎17.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 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不同身份者的做人规则,反映了纲常伦理观念,故答案为B。材料未提及家庭矛盾,排除A;剥夺子女经济权益,不包含“为妇者”,与材料不符,且这一论断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18.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程朱理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但对天理和人欲有着辩证地认识,认为道德规范内的人欲属于天理,故答案为C。程朱理学的“灭人欲”并非禁止人的一切欲求,排除A;B项与材料不符;D项与理学思想的实质相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思想主张 ‎19.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强化 ‎ C.程朱理学的盛行 D.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答案为C。唐宋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排除A;专制集权的强化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与审美观念的改变无关,排除B;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并非审美意识的觉醒,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20.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宋代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自由、正义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故答案为D。A项理解片面;B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实质;材料没有与其他地方相比,看不出地域性浓厚的特点,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宋代文学的特点 ‎21.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体现出同样的主题,故答案为C。A项反映的是儒家倡导的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理学主张的研究问题、体认天理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的义利观,均与材料体现的重视社会责任感无关,排除AB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2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较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宋朝以后,人们注重气节,重建了人民忠君爱国的价值信仰,即理学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故答案为D。A项材料没有体现,BC项不是材料对理学进行评价的角度,排除AB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23.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成为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思想与理学在政治和理论诉求方面有许多契合之处,为宋代儒学走出困境完成转型,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提供了方法的支持,故答案为B。A项不足以说明为何在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原因;儒学面临佛道挑战是在魏晋以后,排除C;D项不是根本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24.南宋理学大家张栻在《孟子讲义序》中提出:“嗟乎!义利之辨大矣!岂特学者治己之所当先,施之天下国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也。”张栻意在强调(  )‎ A.“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B.“匡时济世”的社会功能 C.“重义轻利”的治理理念 D.“明心见性”的治学意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张栻意在强调“义”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故答案为C。‎ ‎“格物致知”是探求“理”的方法和途径,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是在探讨义利关系,排除B;材料是关于国家治理的理念和追求,并非治学,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思想内容 ‎25.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和黄宗羲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答案为A。BC项符合史实,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有影响,但相对而言,A项是更为重要的原因;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26.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即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尊重民意,故答案为D。这种观点中国自古即有,看不出是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结果,排除A;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通过法律治理国家的内容,排除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思想观点 ‎27.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强迫性的等级制度”“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①②符合题意,其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亲情关系之上,故答案为D。③④均与等级制度和亲情关系无关,含有③或④的选项不正确,排除AB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 ‎28.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 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游谈无根” 是指没有根据信口胡说,高谈阔论,不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反映了明末清初由于受理学的束缚,读书人思维僵化,一味空谈义理心性,故答案为C。“游谈无根”是一种思想文化现象,并非政局变动,排除A;“游谈无根”只能反映没有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并非无所适从,排除B;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不能反映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29.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思想主张对晚清“民权共和”思想起到理论的先导作用,这种思想主张应当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B项符合题意,黄宗羲的思想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能反映王阳明思想的特点,说法错误;D项李贽没有民权共和的主张;排除A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30.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族名士崇尚无关国计民生的清谈,影响一代风气。人们痛陈其害:“ 何晏、王弼之罪,深于桀、纣。”今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思想最接近习近平主席的是( )‎ A.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B.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C.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D.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知习近平主席倡导实干,反对空谈。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注重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解决,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能体现注重实践、经世致用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经世致用思想 ‎31.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呈现出“活跃”的现象,故答案为B。这一思想仍然属于地主阶级思想,不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A;明清之际,理学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排除C;这种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并非仅仅对立,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影响 ‎3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活跃局面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答案为C。当时程朱理学仍然是统治者推崇的官方哲学,从材料“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也可看出,排除A;并非彻底否定,作为批判继承,有否定也有肯定,排除B;“自由”“平等”属于启蒙思想,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影响 二.材料题(52分)‎ ‎33.(25分)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0分)‎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8分)‎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7分)‎ ‎【答案】(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2分)‎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8分)‎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4分)‎ 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4分,答到两点即可)‎ ‎(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4分)‎ 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来看,君权神授、大一统理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直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这也是汉武帝接受这种理论的原因和目的;其次从长远看,促成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大体定型;同时,汉武帝利用儒家思想巩固统治,采取措施大兴儒学,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重视从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治,这种措施对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从“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看出,朱熹解释经典的努力,有利于理学的普及;由“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注重道德规范教育;从“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可以看出,朱熹通过推动理学的生活化,从日常生活灌输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社会条件可以考虑影响思想的经济、教育等因素,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私学的发展等。‎ ‎(3)回答“其书可毁”的理由,一是可以概括材料中反映的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的挑战,二是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等思想主张。统治者“毁书存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控制巩固自身统治,材料中“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说明还要让世人知道李贽的罪行,警示后人,以防其他人效仿李贽。‎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 ‎34.(12分)《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答案举例1:‎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 答案举例2:‎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 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 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35.(15分)学校、课程、教材。‎ 材料一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这是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楹联。岳麓山在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智璇等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学舍,后在此基础上扩建诞生了岳麓书院。‎ 北宋咸平二年,潭州太守李允主持了书院最大一次扩建,还请得国子监的《义疏》《史记》等典籍,正式建立藏书楼于讲堂之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因办学成绩卓著,风闻天下,皇帝召见了书院山长周式,并赐予御笔亲书的“岳麓书院”匾额。书院还“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七十二贤是孔子门下德才出众的学生,十哲指其中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并供祀本学派大师以及忠臣学者……这里走出了王夫之、曾国藩等一大批风流人物。后人称赞说:“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洙泗、邹鲁都代指孔孟故乡)。”‎ ‎——摘编自朱汉民《岳麓书院》‎ ‎(1)阅读材料一,概括岳麓书院建设过程中的特点。(4分)谈谈岳麓书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6分)‎ 材料二 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女子国文教科书》,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为女子教育而编订的教材之一。其第六册目录如下:‎ ‎(2)阅读材料二,概括这本女子教材的特点。(5分)‎ ‎【答案】(1)特点:体现儒、佛等多种文化的融合;民间所办,并获得政府的支持;不断改建、扩建。‎ 影响:推动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促进了藏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典籍的保存。‎ ‎(2)特点:内容广泛;涉及中外历史地理、自然现象、近代西方科技和体育知识;重视道德熏陶,注重品德养成;技能介绍方面侧重家庭劳动技能;渗透了爱国、自强的意识。‎ 原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民族意识逐渐兴起;既受到中国传统礼教与社会习俗的影响,又受到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近代民主思潮推动了妇女解放。‎ ‎【解析】‎ 试题分析:(1)对于岳麓书院建设过程中的特点,可以依据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智璇等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学舍,后在此基础上扩建诞生了岳麓书院”“北宋咸平二年,潭州太守李允主持了书院最大一次扩建,还请得国子监的《义疏》《史记》等典籍,正式建立藏书楼于讲堂之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皇帝召见了书院山长周式,并赐予御笔亲书的‘岳麓书院’匾额”‎ 等信息,概括归纳岳麓书院建立过程的特点:体现儒、佛等多种文化的融合;民间所办,并获得政府的支持;不断改建、扩建。岳麓书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岳麓书院的楹联、供奉的圣哲、走出的名人及其后人称赞的诗句的理解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岳麓书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理学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