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徐复观先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作者意在说明 A. 孔子编订史书的史学记载价值 B. 《春秋》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C. 儒学影响古代司法审判的执行 D. 《春秋》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说明《春秋》改变了史学研究功能,可见,孔子修订《春秋》主要目的是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故D正确;根据“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可知,材料不是强调《春秋》的史学记载价值,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司法审判问题,排除C。 2.《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猜测。这表明 A. 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 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 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材料所述为2017年对摩崖石刻的研究论证证明了史书记载的《封燕然山铭》的真实性,说明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用于研究历史,B说法正确;A“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的说法不准确,且与材料无关,排除;文献史料也可以反映真实的史实,是价值不一定比实物史料低,C不正确;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可以通过考古研究加以佐证的,D不正确。 点睛: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应采用多种史料相互印证等。 3.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 4.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可以看出,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 5.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C.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影响 D.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提倡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明代言官“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C正确。材料没有比较言官和其他官员的政治地位,A错误。明朝皇权废除丞相之后至高无上,不受约束,B错误。言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并不是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D错误。 6.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 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C. 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 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颜元等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这是明清时期反专制思想反映,故B项正确;主张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和土地私有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颜元等人否定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的时代背景,由此定位答案。 7. 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该记者的看法 A. 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B. 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 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 反映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可以得出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抗日战争期间,存在两个政权,国民政府和延安边区政府,D项中“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质”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结合共产党的阶级立场分析解答。 8.1985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观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A. 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 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答案】B 【解析】 根据“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可知,中国工业发展未融入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1985年已经改革开放了,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D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史实分析解答。 9.美国学者波内克斯说:古欧洲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变革,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这些变革包括伯里克利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把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统治的规则转变为多数人统治的规则,雅典由此从一个小城邦变为一个海洋帝国。材料表明 A. 雅典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B. 思想变革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C. 智者学派的产生植根于经济 D. 伯里克利改革完善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可知材料意在表达古代欧洲的思想运动受政治运动的影响,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经济,C不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伯利克利改革对民主政治的影响,D不正确。 10.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C 【解析】 消费品的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都是非常高的,这个信息足以证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是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发展的程度, 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12.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1836年激进派议员成立“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废除这一法律,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充分说明了 A. 英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 B. 议会中工人议员增加 C. 自由贸易原则最终胜利 D. 满足了议会中最新贵族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反映,在19世纪初期,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 原因: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详解】(1 )第一小问“举措”,依据材料一“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等,归纳、概括,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第二小问“背景”,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角度(诸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思考和作答,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等,对比材料一信息,注意围绕救亡图存、反专制、求民主、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维度展开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二小问“意义”,结合相关史实,可从多个方面展开,如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等,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 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具体的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比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 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解析】 【详解】(1)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根据“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可得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根据“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得出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得出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根据“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并结合二战的进程可得出其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解析】 【详解】(1)根据“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得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根据“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得出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根据“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得出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根据“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得出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这些科学家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