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 思想家 名句 出处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 管仲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孟子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B. 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 C.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D. 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来看,先秦时期思想里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史记秦本纪》明确记载,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甘肃天水征服邦、冀二族之后,分别以其族名在该地首次设立了县。这表明当时 A. 采用新的地方管理体制 B. 中央集权统治覆盖甘肃天水 C. 郡县行政组织已经建立 D. 秦武公利用宗法制稳固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分别以其族名在该地首次设立了县”可知,秦武公在甘肃天水设立了县,而县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开始,故选A。公元前688年为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并未实现,排除B;郡县制是在县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而郡县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也并未提及郡,故无法确知郡县行政组织是否已经建立,排除C;县的设立即是对宗法制的一次破坏,排除D。‎ ‎3.下图是陕西绥德不同地方发现的两块汉代画像石。据此推知,汉代 A. 传统耕作方式开始在我国出现 B. 犁耕技术在绥德地区得到推广 C. 绥德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国领先 D. 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在逐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二者共同反映了人们在使用二牛抬杠进行耕作,这说明犁耕技术在绥德地区得到推广,故B正确;传统耕作方式即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全国领先”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排除D。‎ ‎4.下面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7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南北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B. 政策导向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 C. 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人口占比的根本变化 D. 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南方人口增加,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北方人口减少,占全国人口比重下降;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故D正确;南方人口增加,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北方人口减少,占全国人口比重下降,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战争,B错误;西汉、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陕西长安,北宋都城在开封,政治中心是东移,C错误。‎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6.纂辑《天下郡国利病书》时,顾炎武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由此可知,顾炎武 A.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B. 倡导废除土地私有 C. 尤为注重实学研究 D. 具有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顾炎武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表明顾炎武注重实学研究,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材料表明顾炎武关注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问题,不能反映顾炎武倡导废除土地私有制,排除B;顾炎武的思想属于封建儒家思想范畴,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顾炎武的思想分析解答即可。‎ ‎7.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如下表所示:‎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初期 唐宋 元朝 明清 层级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由此可知,在这一历史演变中 A. 强化君权是其主要的推力 B. 地方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自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下,地方行政制度在郡县制的基础上不断的嬗变,故D正确;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结果,A错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题意无关,排除C。‎ ‎8.乾隆二十年,清廷重申行商承揽茶叶、生丝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此举 A. 将中国古代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 B. 加强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 C. 是大力发展朝贡贸易的必然结果 D. 对广州十三行的经营权有所压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行商承揽茶叶、生丝、布匹、绸缎、糖、大黄、白铅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皮靴、瓷器、牙雕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实际上体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十三行正是当时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说明清政府严格限制中国对外贸易,故B正确,D错误;古代中国朝贡贸易是政府行为,是不计利益的贸易行为,目的是宣扬国威,满足皇室对奢侈品的需求,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朝贡贸易”,排除AC。‎ ‎9.清代的“外贸”制度,原是“一口通商”,后来,通商扩及五口,全国外贸进出口中心移往长江下游。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B. 当时中国外贸出现半殖民地色彩 C. 全国外贸中心南移的趋向 D. 晚清政府致力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通商扩及五口,体现了中国外贸出现半殖民地色彩,故B正确;五口通商不能体现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排除A;“一口通商”指广州一地通商,“全国外贸进出口中心移往长江下游”说明贸易中心转移到长江下游,贸易中心是北移,C错误;通过《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并非“致力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后来,通商扩及五口”,结合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10.李大钊曾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洞开……在外货竞争之下……鸦片战争的对外赔款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总此诸因,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遂以酿成太平天国的大革命。”李大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 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变得腐败无能 B. 农民深受清政府的盘剥被迫反抗 C.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D.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外货竞争之下……鸦片战争的对外赔款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体现了民族矛盾激化,“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激化了阶级矛盾,可知李大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故C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只反映了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外货竞争之下……鸦片战争的对外赔款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并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解答。‎ ‎11.张海鹏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出现这一结局主要是由于 A. 孙中山变革社会能力不足 B. 群众对三民主义认识肤浅 C. 缺乏强有力政党领导革命 D. 满清政府的势力过于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史实可知,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革命,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孙中山一生致力于社会变革,能力突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三民主义,C项可以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12.“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从辛亥革命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此观点说明新文化运动 A. 侧重意识方面的民主启蒙 B. 广大民众普及了共和知识 C. 探寻了中国式共和的途径 D. 深刻地揭示了假共和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侧重思想意识方面的民主启蒙,故A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侧重思想启蒙,无法说明“普及了共和知识”,排除B;辛亥革命探寻了中国式共和的途径,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排除C;材料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并非揭示了假共和的根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紧扣关键信息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分析解答。‎ ‎13.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 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B.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叙述了中国江南农村近代经济的两个阶段:一是原有经济形势的衰落;而是顺应新形势的经济结构改革,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分工的问题;C选项说法与实际不符;D选项错在“开始”二字。‎ ‎14.下面是画家张漾兮于1937年9月7日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的漫画《乐极生悲》。该漫画体现了作者 A. 猛烈抨击日军侵华罪行 B. 揭露日寇扩大侵华阴谋 C. 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心 D. 呼唤民族抗战早日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乐极生悲》说明日本侵略中国,最终会遭到中国人民的沉重打击,反映出作者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心,故C正确;漫画无法体现“猛烈抨击”,排除A;B不符合漫画《乐极生悲》的主旨,排除;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标志全民族抗战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5.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规定,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采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 推行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 B. 实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 C. 开始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可知,新中国兼顾公有制、私有制利益,实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自由竞争”无关,排除A;1953年开始包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内的社会主义改造,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时间不符合“建国初期”,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联系所学进过初期的新门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分析解答。‎ ‎16.邓小平曾说:“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邓小平意在说明 A. 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B. 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国民共识 C. 改革与开放系一体两面关系 D. 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说明改革与开放具有一致性,系一体两面关系,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观念的变革,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对改革和开放的认识,无法体现国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7.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形成了一套简约、具有弹性的法律体系。然而,法律的颁布只是理念上的。同时,公民大会通过的议案,如经陪审法庭判决与城邦相抵触,不仅法案要撤销,而且提案人还要受到严厉制裁。”这种现象说明古代雅典 A. 民主政治臻于完善 B. 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 C. 社会崇尚理性精神 D. 民主政治具有历史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然而,法律的颁布只是理念上的。同时,公民大会通过的议案,如经陪审法庭判决与城邦相抵触,不仅法案要撤销,而且提案人还要受到严厉制裁”可知,材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具有局限性,故D正确;材料强调雅典法律制度具有局限性,并非说明民主政治的完善,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大会的权力,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崇尚理性精神,排除C。‎ ‎18.公元前304年,罗马执政官阿庇留斯克劳狄将法庭行事历和诉讼程式汇编成书,其秘书弗拉维尤斯(被释奴隶之子)将此书公诸于众。公元前280年,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大祭司科伦卡尼开始公开向公民讲授罗马法,提供法律意见。这反映出罗马法 A. 维护了平民利益 B. 有民主化的倾向 C. 出现普及化趋势 D. 取消了贵族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公诸于众”“开始公开向公民讲授罗马法,提供法律意见”可知,罗马法出现普及的趋势,故C正确;罗马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化”趋势,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罗马法取消了贵族特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诸于众”“开始公开向公民讲授罗马法,提供法律意见”,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罗马法的史实分析解答。‎ ‎19.赵林在《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中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作者认为 A.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 B. 宗教改革影响在文艺复兴之上 C. 文艺复兴运动存在人文主义滥觞 D. 文艺复兴运动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答案】B ‎【解析】‎ ‎【详解】“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质朴而深刻”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涉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范围更广,所以说宗教改革的影响大,故B正确。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故A项错误。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只是一场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未形成扫荡封建势力的群众性社会运动,D错误。‎ ‎20.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指出:“以往自由主义的功用是对王权实行限制,而未来自由主义的功用是对议会权力加以限制”。故而,他讽刺当时其他宪政学者所谓英国已经确立并将继续保持议会至上原则的观点,是缺乏远见的侈谈和“巨大的政治迷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议会核心地位丧失 B. 内阁的权力在膨胀 C. 民主法治遭到破坏 D.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往自由主义的功用是对王权实行限制,而未来自由主义的功用是对议会权力加以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在随着英国代议制的发展演变,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议会的权力受到限制,故B正确;议会仍然是权力中心,A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根据“他讽刺当时其他宪政学者所谓英国已经确立并将继续保持议会至上原则的观点,是缺乏远见的侈谈”可知,材料不认为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继续发展是侈谈,故D错误。‎ ‎21.据统计,1866年至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涉及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自由裁决权的条款共计110条,其中1933年前有32条,1933年后达到78条。这反映出美国 A. 制衡总统机制逐步健全 B. 总统取得了部分立法权 C. 总统的行政权渐趋扩大 D. 三权分立体制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涉及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自由裁决权的条款增多,说明总统的行政权逐渐扩大,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制衡”总统权力问题,排除A;国会掌握立法权,B错误;美国仍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D错误。‎ ‎22.1917年5月,俄国有108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8700人。6月有125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38455人。7月,有206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47750人;65个省中有43个省都发生了农民暴动。由此可得出的事实是 A. 经济困难催化了十月革命 B. 专制统治已难以继续维系 C. 民主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D. 建立工农联盟有其必然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十月革命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民暴动等情况,说明十月革命前俄国出现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1917年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制度,B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中“时机已经成熟”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排除D。‎ ‎23.1999年诞生的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成果,截至2012年,德国等24个国家允许本土货币与欧元共同流通,包括法国在内共有9个国家取消本土货币而统一流通欧元。这体现出 A. 西欧各国努力推动欧共体的发展 B. 联合的欧洲实力大大加强 C. 货币加强了欧洲各国政治趋同性 D. 欧洲一体化取得突出成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欧盟统一货币在欧盟成员国的流通使用,说明欧洲一体化取得突出成就,故D正确;在欧共体的基础上,1993年成立欧盟,欧元是欧盟的统一货币,A项中“欧共体”表述错误;材料反映欧元的流通使用,无法体现联合的欧洲实力大大加强,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欧洲各国政治趋同性,排除C。‎ ‎24.下面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欧共体出口方面的对比表。‎ 国家或组织 ‎1965〜1972年出口增长率 ‎1972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 美国 ‎80%‎ ‎13.4%‎ 欧共体 ‎150%‎ ‎33.7%‎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西欧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 B. 世界多极化趋势正逐步发展 C. “—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D. 世界两极格局最终走向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欧共体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美国,说明欧共体经济实力增强,这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B正确;材料只是表明欧共体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超过了美国,无法体现西欧经济整体实力是否超过美国,排除A;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暂时呈现出“—超多强”的世界格局,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最终走向解体,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 ‎ ‎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基本是宰相的下级机构,到元朝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到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合称“七卿”……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这样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时任何一级行政部门无权过问,任何地方势力更无权干涉,从而确保了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摘编自张嘉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当代借鉴》‎ 材料二 ‎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这样几项职权:“(一)对于地方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和措施是否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监督(四)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六)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有权提起诉讼或者参加诉讼。”‎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监察制度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特点:监察机构地位上升;监察权力日趋独立;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规范各级官员的执政行为,减少官员的腐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消极方面: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效能有限;封建专制皇权得以强化,易滋生监察官员的腐败。‎ ‎(2)发展:职权范围更大;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对人民负责。‎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中国建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新中国政治体制建设吸收了世界先进政治文明的成果。‎ ‎【解析】‎ ‎【详解】(1)第一问由材料“下级机构”到“三足鼎立”到“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可知,监察机构地位上升且监察权力日趋独立;由材料“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呈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可知,监察制度以封建法制为根据;由材料“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可知,其以以皇权为依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将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的思考落脚点放在监察的职能上,消极方面的思考落脚点放在专制制度的本质上。‎ ‎(2)第一问由材料“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的职权范围更大;由材料“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这样几项职权”可知,人民检察院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由材料“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有权提起诉讼或者参加诉讼”可知,其对人民负责。第二问对比古代监察制度和人民监察制度的特征,再所学知识可从国内国外两方面进行分析,国内方面人民检察院之所以对人民负责,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国际方面制度的完善也离不开对世界先进政治文明的成果的吸收。‎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时间 事件 备注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都是由于工业中含二氧化硫的烟尘排出后遇到异常气候不能扩散,致使居民中毒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1948年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52年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5年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光照射汽车尾气,生成烟雾,损害动植物。‎ ‎1955年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含福工厂废水灌溉,产生含福稻米,致人患病。‎ ‎1961年 日本四日市气喘病中毒事件 当地石油化工废气污染所致 ‎1962年 美国作家发表《寂静的春天》‎ 指出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引发对使用杀虫剂的争论。‎ ‎1968年 日本九州、四国米糠油事件 食用油中含有有毒物质,造成人畜中毒。‎ ‎1968年 罗马俱乐部建立 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积极探讨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种种棘手难题。‎ ‎1972年 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 列出导致“人类困境”的全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环境污染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 阐述: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工业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日趋加剧。首先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国家由于工业污染,导致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威胁民众生存。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企业向国外转移第三世界国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综上可知,环境污染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质,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 示例二:‎ 论题: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合作。‎ 阐述:由于现代工业起步发展较早,西方国家首先爆发恶性环境事件,也较早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尤以美国作家的《寂静的春天》为代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将其高污染企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导致他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类整体生存环境面临巨大威胁。罗马俱乐部等国际组织机构的研究宣传,有利于推进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应对环境问题的进程。综上可知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解析】‎ ‎【详解】根据“烟雾事件”“骨痛病事件”“中毒事件”“米糠油事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环境污染问题,根据“致使居民中毒患上呼吸系统疾病”“损害动植物”“气喘病中毒事件”可知,材料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威胁民众生存。故可以提出论题:环境污染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阐述: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说明工业化造成环境问题,首先出现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企业向国外转移,造成第三世界国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最后说明,环境污染具有全球性质,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 ‎ ‎ ‎27.材料 ‎ ‎1913年,张謇即任农商总长,从而使他获得了推行自己经济改革思想和主张的机会。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就号召全国振兴实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均应“和衷共济,丕兴实业。”这一切使民国初年出现了一股波及全国上下的振兴实业潮流。张謇就是在这样生机与危机共存的时代背景下,抱着慎重而负责的态度出任农商总长的,他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努力去开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张謇认为缺乏现代金融市场,国家之金融基础未立,是振兴实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政府缺乏保育幼稚产业的必要措施,是民营企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欲振兴实业,就必须对民营企业实行必要的奖励和补助。他提出“以开放门户利用外资为振兴实业之计D而且处之以积极慎重、量力而行、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政策。正是由于张謇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能够快速而较为顺利地开展起来,一系列的经济法规得以制定颁布,并获得广大工商界的拥护。‎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在民国初年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答案】(1)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政府及领导人的提倡支持;民间振兴民族工业潮流等。‎ ‎(2)作用:改善了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了民国初年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等。‎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就号召全国振兴实业”得出中华民国的成立;根据“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就号召全国振兴实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号召”得出政府及领导人的提倡支持;根据“民国初年出现了一股波及全国上下的振兴实业潮流”得出民间振兴民族工业潮流等。‎ ‎(2)作用:根据“努力去开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得出改善了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根据“一系列的经济法规得以制定颁布”得出推动了民国初年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正是由于张謇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能够快速而较为顺利地开展起来”得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等。‎ ‎28.材料 普法战争后,面对德意志帝国曰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法国一直实行对德敌对外交。但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却调整对外政策,把源于强烈民族主义感情的政治冲突转化为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过程,从而走上与德国和解的一体化道路。二战后,法国外交之所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固然与其自身实力的衰落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是基于它对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判断以及对原有观念所做的反思与改变。观念的转变和确立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欧洲传统观念发生变化,主要源于欧洲人对国际形势的重新认识、对欧洲国家体系的反思以及势力均衡论的破产。这是一个主要国家间从零和局势向正和局势的转变,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转换。‎ ‎——摘编自陈会颖《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产生的国内影响。‎ ‎【答案】(1)原因:国际格局变动(或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法国实力衰落;法国国家根本利益;法、德发展经济需要;新观念萌发;欧洲一体化前景等。‎ ‎(2)影响:形成睦邻合作局面(或促进了法、德和解);提升了法国国际影响力;有利于经济复苏发展;转变了国民思想观念(或增强了国民欧洲一体化意识等)。‎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二战结束后”得出国际格局变动,根据“与其自身实力的衰落有直接关系”得出法国实力衰落;根据“把源于强烈民族主义感情的政治冲突转化为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过程”得出法国国家根本利益,法、德发展经济需要;根据“欧洲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得出新观念萌发;根据“这是一个主要国家间从零和局势向正和局势的转变,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转换”得出欧洲一体化前景等。‎ ‎(2)影响:根据“走上与德国和解的一体化道路”得出形成睦邻合作局面(或促进了法、德和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对德政策调整提升了法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根据“欧洲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得出转变了国民思想观念。‎ ‎29.材料 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士风衰敝,士大夫少有气节。宋代从君王到开明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建设。早年范仲淹曾论述:“三代圣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风,乐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然后命之以爵,授之以政,济济多士,咸有一德。”汪藻《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载:“初,广德人未知学。公(范仲淹)得名士三千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知苏州,“奏请立郡学”,邀请知名学者胡瑗主持苏州学府,随着仕途变迁,又先后在饶州、润州、邱州、邓州设立府学。其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明确规定“请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 ‎——摘编自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重学的原因,并概述其教育实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范仲淹的教育言行。‎ ‎【答案】(1)原因:北宋初年,士风衰敝;统治集团开明之士重视匡正上风;受儒学复兴运动发展的影响;范仲淹仕途变迁;范仲淹以教育为手段维护统治的需要。实践:培养优秀士人;兴建地方学校,延请名士投学;主持新政,推动全国兴学育才。‎ ‎(2)简评:有利于北宋教育文化的发展,但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带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局限。‎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士风衰敝,士大夫少有气节”得出北宋初年,士风衰敝;根据“宋代从君王到开明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建设”得出统治集团开明之士重视匡正上风;根据所学,宋代理学兴起,得出受儒学复兴运动发展的影响;根据“随着仕途变迁,又先后在饶州、润州、邱州、邓州设立府学”得出范仲淹仕途变迁;根据“三代圣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得出范仲淹以教育为手段维护统治的需要。实践:根据“公(范仲淹)得名士三千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得出培养优秀士人;根据“邀请知名学者胡瑗主持苏州学府,随着仕途变迁,又先后在饶州、润州、邱州、邓州设立府学”得出兴建地方学校,延请名士投学;根据“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 请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得出主持新政,推动全国兴学育才。‎ ‎(2)简评:根据材料,可从有利于北宋教育文化的发展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三代圣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得出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带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局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