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江阴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 高二历史 2019.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 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 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国 ‎2、战国晚期,托名周公的著作《周礼》,提出了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和托名周公的著作《职方》,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的地理学说。这些著作的成书表明当时 A.西周制度备受推崇   ‎ B.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 C.儒家为君主制辩护      ‎ D.百家争鸣的局面归于沉寂 ‎3、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 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 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 ‎4、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5、《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 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 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 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 ‎6、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7、“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8、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 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 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熟 ‎9、恩格斯在谈及雅典社会发展时写道:有决定意义的已不是血族团体的族籍,而只是常住地区了;现在要加以划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了;居民在政治上已变为地区的简单的附属物了。雅典的这一变化 A.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 B.促使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C.调动低等级公民参与政治 ‎ D.强化贵族在部落中的特权 ‎10、古代雅典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据说每年都有一千多雅典公民参加戏剧演出。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各项剧目在城邦的有序组织下进行。上述城邦集体活动 A.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 B.意在培养雅典人的艺术素养 C.成为传播民主思想的舞台 ‎ D.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 ‎11、《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一位骑士喜欢在大街上对人捆掌为乐,并在身后备有奴隶支付给每位被捆者25阿斯的罚金。不久,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这说明 A.商品经济推动法律变革 B.罗马法应时而发展 C.法官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D.万民法取代公民 ‎12、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抛弃传统习俗 B.忽视公平公正 ‎ C.强调等级秩序 D.尊重家庭伦理 ‎13、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 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 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 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14、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对一个自由州的安全实为必要,民众拥有并且佩带枪支的权利不容侵犯。”这一修正案出现的背景是 A.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 B.美国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 C.美国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 D.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 ‎15、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 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16、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这里“断绝了”是因为 A.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法案,总统无权否决 B.最高法院有权禁止总统使用否决权 C.总统只能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法案是否生效 D.参众两院能够再以2/3以上票数否决总统的否决 ‎17、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 B.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 D.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18、《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A.最惠国待遇 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 D.关税自主权 ‎20、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 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 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21、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说:“俄虎、英豹、德法貔、日豺,眈眈逐逐,露爪张牙,环伺于四千余年病狮之旁。割要地,租军港,以扼其咽喉;开矿山,筑铁路,以断其筋络。”材料描述了列强 ‎ ‎①疯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②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④在中国开矿筑路攫取利润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24、徐中约先生在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团体成立的意义时说到:它是个涵盖多省份与多阶级的组织,因而能够在沿海、也可以在内地发动起义,……它为全国所有革命与进步力量提供了汇聚点。有鉴于此,它当之无愧地享受到“中国革命之母”的赞誉殊荣。这一团体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 ‎25、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 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 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5分。‎ ‎26、(11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2分)‎ ‎27、(13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御史为君主耳目之臣,职司风宪……明朝的监察御史只有七品,但可以弹劾宰相、六部,可以超摧(越级提升之意)为“按察使”(三品),故彼等多乐行其职权,不避权贵。虽常有被贬抑、下狱、赐死之事,而其地位仍然甚高,其清严威重为他官所不及……明代监察御史可以个别行使弹劾权与单独提出弹劾案,不以都察院的名义为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弹劾案。 ‎ ‎——郑钦仁《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众法庭审查,执行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卸任官员必须接受帐目审查,公众法庭查出有贪污者,即勒令其偿还10倍于所侵吞的金额。此外,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 ‎ ‎——许良英 王来棣《民主的历史》‎ 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监察御史的特点。并指出明代设立监察御史的根本目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古代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设置这一制度的目的。(5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2分)‎ ‎28、(11分)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5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2分)‎ ‎29、(10分)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 材料二 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己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 (4分) ‎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6分)‎ 江阴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 高二历史答案 2019.4‎ 一、 选择题答案:‎ ‎1—5:ABBCB 6—10:CDBBD 11—15:BDDBD 16—20:DDACD 21—25:CBDBC 二、非选择题答案:‎ ‎26、‎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4分,任写4点得4分)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2分,任写2点得2分)‎ ‎27、‎ ‎(1)特点:位低权大:升迁快;不畏权贵;可独立行使弹劾权。(3分,任写3点得3分)‎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1分)‎ ‎(2)特点:公民监督;严格的审査制度:依法严惩。(3分)‎ 目的:监察公权力的运行。(2分)‎ ‎(3)原因: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新闻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力量,对政府行政施加影响。(2分)‎ ‎(4)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2分)‎ ‎28、‎ ‎(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3分,任写3点得3分)‎ 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2分,任写2点得2分) ‎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2分,任写2点得2分)‎ 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发展。(2分,任写2点得2分) ‎ ‎(3)启示: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2分,任答2点即可)‎ ‎29、‎ ‎(1)观点: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或主张确定“中国”为国名)(2分) ‎ 原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传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答出两点即可,2分) ‎ ‎(2)意义:使中国作为国名确定下来。(2分) ‎ 经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创造了条件。(2分) ‎ 社会习俗: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习俗近代化。(2分,具体写出两方面的习俗变迁也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