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吕新华(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2017.10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答案】D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天人合一 C. 大一统 D. 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紫禁城在建筑布置上组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总体色彩效果鲜明和强烈。故宫前部宫殿象征着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中轴线,显示皇帝的威严,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神授”特点;B、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3.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答案】C 4. 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阁臣的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阁臣往往文武兼备,能力极强 B. 阁臣的地位极高 C. 明朝后期皇帝昏庸 D. 君主专制自身的弊端 【答案】D 【解析】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是在明朝开始出现的,这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故选D。 5. 电影《甲午风云》展现了甲午黄海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午”指的是1895年 ②该战海军提督是丁汝昌 ③此战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④此役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A. ①③ B. ②④ C. 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年指的是1894年,①项错误。甲午黄海海战的海军提督是丁汝昌,②项正确。威海卫战役的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在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率先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脱离战斗,④项正确,故选B。 点睛:运用所学知识以“甲午黄海海战”为切入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 6. 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 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 B. 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C. 徐骧、李宗仁、邓世昌、彭德怀 D. 徐骧、李宗仁、林永升、彭德怀 【答案】C 【解析】徐骧领导的是抗日义军,李宗仁指挥的是台儿庄战役,邓世昌率领的是致远舰,彭德怀指挥的是百团大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7. 教育部基教司2017年1号函件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 A. 九一八事变表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C.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D.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 “十四年抗战”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开始了抗日战争,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D项正确。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开始,排除A。题干强调抗战时间长久性,与抗战胜利的原因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抗战时间长久性,与谁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备考重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从2017年1月10日起,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十四年抗战”凸显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长久性、完整性。 8. 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这主要是因为约法规定实行 A. 民族平等 B. 君主立宪制 C. 主权在民 D. 责任内阁制 【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一次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答案选D项。AC也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B是英国的政体形势。 9. 有一个地方因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该“地方”是指 A. 江西瑞金 B. 贵州遵义 C. 陕西延安 D. 甘肃会宁 【答案】B 【解析】材料“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方针路线问题,故B项正确;A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政权的中心,排除;C项是中共抗战时期的总后方,排除;D项是长征会师地点,排除。 点睛:材料“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是解题的关键。 10. 2017.8.7“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召开。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纪念 ①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促进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团结统一,故①②③正确,选B。1954年宪法颁布,才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排除A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11.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而是政府的法制建设在加快,;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简单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而是法治建设在加快,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 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发布的文件中写道:“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 “一国两制”的制定 B. 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两岸“三通”的实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台湾某机构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海峡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共同承认的原则,结合材料中“1992年”时间信息,可知答案应为C。 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期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但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原因不包括 A. 它是中国在外交实践中提出并成功运用的外交方针 B. 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 C. 反映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各国的国家利益 D.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答案】A 【解析】材料是强调“国际社会普遍认可”,选A却是对中国自身的影响,和国际无关,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反映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各国的国家利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也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14. 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 A. 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外交胜利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击败了美国”等,可以判断是在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排除了美国的干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正确;A项是1955年召开;B项是1954年召开;C项是2001年。 点睛:材料“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击败了美国”是解题的关键。 15. 上海五国机制最早从建立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入手,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又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将经济合作列入战略性议事日程。据此,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最为贴切的是 A. 区域间反恐及经济合作集团组织 B. 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 C. 新型的军事安全及经济合作联盟 D. 大国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答案】B 【解析】材料“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经济合作”表明上海合作组织是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 点睛:材料“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经济合作”反映了上合组织合作的范围很广。 16. 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历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改革措施中,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 设立“陪审法庭” B. 组成“四百人会议” C. 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答案】C 【解析】“五百人会议”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陪审法庭”属于梭伦改革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四百人会议” 属于梭伦改革内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定期召开“公民大会”属于梭伦改革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五百人会议”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 17.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说:“无论是为了罗马的意义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因此,罗马帝国制定了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答案】C 【解析】“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说明罗马法保护“外国人”,这里的外国人不应是罗马统治范围之外的国家,而应该是罗马统治范围之内的国家,根据所学可知是罗马帝国时期,因而其法律应该是《万民法》,故选C。 18. 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 A. 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 B. 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 使全体国民都享有选举权 D. 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君主立宪制在英国主要体现在对王权的制约,国王成为国家的象征,只是国家元首,而权力则集中到议会手中,首相成为政府首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他不是对原有形式的否定,而是在基础上的改造;B选项错误,贵族也拥有一定的权力,比如代表国家出席,形式上颁布律令等;C选项错误,选举权只有公民才具有。 19. “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 A. 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 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C. 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D. 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并不明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主张,美国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问题,故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党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公民自由权利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20. 19世纪初期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主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则进行了“批判的批判”。其表现为 A. 领导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C. 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 撰写《共产党宣言》1872年版序言 【答案】C 【解析】“批判主义”是指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的批判”是指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不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科学社会主义而非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科学社会主义而非撰写《共产党宣言》1872年版序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1.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接受该计划的只是西欧国家,故D 项错误;二战后期,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项错误;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是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A项正确。 22. 近些年来继“金砖四国”之后,又出现“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新钻11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的提法,材料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挫 B. 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C. 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D. 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各种“集团式国家”提法的兴起,说明世界上逐渐发展壮大的新兴国家与力量日益增多,表明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故答案选C。AD项与题意无关;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迄今尚未建立,排除B。 23.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 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 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 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 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答案】C 【解析】近年来,很多国家之间由“冷战”时期的对立、紧张关系演变为“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正是国家利益决定主权国家外交政策调整这一原理的体现,故C项正确;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竞争越来越激烈,故AD项错误;材料““伙伴关系”屡见报端”表明B项错误。 24. 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 “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 “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C. “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D. “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开罗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德黑兰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5. 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方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A. 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B. 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C. 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 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京审判。依据所学,东京审判是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而安倍的话“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是在质疑东京审判,企图否认战争罪行。故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东京审判 26. 有学者认为,德黑兰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其中的“根本好转”主要表现为 ①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北非战事结束 ④德军失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德黑兰会议于1943年11月召开,在此之前的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德军失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1943年7月意大利新政府退出战争,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故②③④符合题意,答案为D项。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是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排除含有①的A项和说法不全面的BC项。 点睛:本题主要根据时间来确定。从时间上来看很容易排除①,其他的②③④均符合题意,以此确定答案。 27. 浙江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的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①统一事业的完成 ②海运的兴起 ③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A. 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海运的兴起是在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朝,在时间上均不符合题意,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驰道均是始皇能南巡海盐的条件,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8.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A. 稳定社会秩序 B. 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 C. 缓和阶级矛盾 D. 完善各项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体现了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正确;AC项是B项具体体现;D项是措施。 点睛:材料“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9. 有人认为对康熙应该重新评价。中国近代的落后,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此评价采用的方法是 A. 全球化理论 B. 文明史观 C. 辩证法 D. 阶级分析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从材料中“处于巨变的时代”“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可以看出,康熙没有加入当时时代的大家庭中,所以是从全球化理论出发,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康熙大帝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把几种史学范式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 示例: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近代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问题? 从传统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从现代化范式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文明史范式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从社会史范式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30.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 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 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大意为“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根据此可知,“礼”和刑罚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主观题(每题10分) 31.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1)根据材料一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3)材料三中的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制度上有何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认识? 【答案】(1)优点: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增强国家认同感。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陪审)法庭。 (2)理解: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认识: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等,分析、认知,把握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增强国家认同感”等维度即可。关于第二小问,联系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史实,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陪审)法庭等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与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紧扣材料二信息“‘民国’之取代自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等,结合相关史实,重点注意从以下方面展开: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本问考查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实际上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涉及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关于第一小问,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于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够紧扣材料相关信息,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相关状况;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参议员名额每州不分大小,均为两名,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五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4)根据材料五,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 【答案】 (1)设计:君主立宪政体(制度)。控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 (2)背景:邦联制下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无力解决内忧外患。表现:允许奴隶制度存在;存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3)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美苏自身力量削弱。 (4)经济利益;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议会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无力解决内忧外患,这是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根据材料“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及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把“撼动”和“挑战”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准确理解其历史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归纳总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即可。 (4)本题考察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层次划分,可知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经济利益;“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领土争端;“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考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当今世界格局·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政体 3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盟军登入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徉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 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前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航空工业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在登陆前后,盟国空军时战区范围内的交通线进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使德军为数不多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及时成建制投入反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的关键时刻,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完全依靠海空军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诺曼底登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胜利的影响。 【答案】(1)成功组织了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掌握绝对制空、制海权,这是登陆成功的重要原因。 (2)影响: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解析】(1)根据“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徉动……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概括得出。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对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即可。 【名师点睛】 (1)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即可;(2)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对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积极影响。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泽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进行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其原因。 【答案】(1)结束了诸侯割据(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有利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各民族间的往来融合,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2)设置羁縻府州。 评价:唐代羁縻府州是封建中央王朝为适应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统治方式;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怀柔的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是封建王朝扩大版图,捍卫边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建立,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任意2方面)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府、县等统治机构,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原因:台湾的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1)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泽长久” 可以看出材料主要突出的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绩,尤其是对分裂局面的统一,是他最大的功绩。 (2)从“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以得出唐朝在此处设置都护府(羁縻府州)。评价:结合具体措施,我们围绕着民族团结来回答,对大一统局面和贞观之治都有影响。 (3)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康熙帝将台湾隶属于福建省,并入中央政府的管辖。原因: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一直饱受外国殖民者的摧残,因此对他的主权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