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 ‎1、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2、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 A.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 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 ‎3、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 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B.“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 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 D.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罗马法概论》指出“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公开法律”指的是制订 A.《十二铜表法》 B.习惯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5、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据此推断 A.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 B.印度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C.欧洲的商贸中心己经发生转移 D.西欧具有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 ‎6、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以上规定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打击了“海上马车夫”荷兰 C.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D.英国垄断了北美地区的贸易 ‎7、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英国和中国 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8、《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1883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颁行的(意外亊故保险法》;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保护会议,禁止妇女儿童从事有害健康的劳动……到1894年,徳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1910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这说明 A.统一后的德国专制色彩浓厚 B.法律的颁布推动了社会进步 C.德国用议会来粉饰专制统治 D.德国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9、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一 系列议案:军队应以国防为主目的,剿匪为副目的,同时并当积极改进,务适于国防之用;陆军应依据常备兵额为有程序的编遣,海军以能供国防上防御为目的;决定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陪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集中全力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C.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作抗战准备 D.通过迁都改善中国民族工业布局 ‎10、据清朝《海关关册》统计的丝织品输出状况如下表 ‎1860年 ‎1879年 ‎1889年 ‎1894年 纺织品出口值(万海关两)‎ ‎212.38‎ ‎449.90‎ ‎717.50‎ ‎841.55‎ 全国出口总值所占的比重 ‎5.34%‎ ‎6.22%‎ ‎6.57%‎ 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丝织品仍然有较强竞争力 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资本主义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1、上海在中国近代有独特的折射历史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以下三则材料反映的信息,请给上海进行时空定位 ‎①有学者在日记中记着:“上海理发价,己至七万元,不改币制,如何生活。”‎ ‎②上海工厂开工率20%‎ ‎③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 A.1895 年 B.1913 年 C.1936 年 D.1948 年 ‎12、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13、下表是苏联不同类型的商业在商业流转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统计表。它反映出 商业流转额中所占比重 私营商业 国营商业 合作社商业 ‎1922 年 约73%‎ ‎18%‎ ‎9.5%‎ ‎1926 年 ‎25%‎ ‎57%‎ ‎18%‎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明显效果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己经形成 C.苏联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D.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 ‎14、1979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台工业管理体制,“建立长、中和短期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系,使企业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这一举措 A.打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 B.极大地调动企业自主性 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 D.使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 ‎15、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这反映出英国 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16、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世界各国的普遍意见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伊拉克问题。俄罗斯、中围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直主张对伊继续进行核査:包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内的美国盟国都坚决反对不经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114个不结盟国家也一致认为,不能越过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据此可知 A.伊拉克战争是冷战格局下的局部战争 B.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出现重新组合 ‎ C.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己经形成 D.联合国成为有效遏制美国霸权的关键 ‎17、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B.英美两国争夺经济霸权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18、‎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台湾“邦交国”仅剩21个。 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 A.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 B.国际社会创造两岸关系和解机会 C.两岸关系缓和有利于中国 D.“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19、“一五”计划规定,五年中的国家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各部门所占比例按计划规定(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表2‎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邮电运输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亊业 贸易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3.7%‎ ‎3.1%‎ ‎1.0%‎ 备注 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 ‎ A.充分利用了旧中国原有工业基础 B.注重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统筹发展 C.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着力改变原有工业布局的不平衡 ‎20、下表是1953-1957年中、英、美部分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单位:%)统计表。该表说明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期间 ‎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指数 ‎18.0‎ ‎4.1‎ ‎2.8‎ 钢 ‎31.7‎ ‎5.7‎ ‎3.9‎ 原煤 ‎14.4‎ 下降 ‎0.4‎ 发电量 ‎21.6‎ ‎7.8‎ ‎9.1‎ ‎ ‎ A.我国的重工业基础相对发达 B.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C.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在重工业 D.英、美工业化水平骤降 ‎21、下图为1949一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图中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这三次建交高潮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A.都与当时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有关 B.都与美国有着直接联系 C.体现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D.说明中国实行多边外交 ‎22、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B.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 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优化政府形象 D.暂时缓和社会矛盾 ‎23、某个国际组织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李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A.目的在于减少贸易壁垒 B.不利于实现贸易自由化 C.最早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提出的 D.对所有的国家都是有利无害的 ‎24、表格中所列的时间和事件,反映的主题 ‎ 时间 事件 ‎1500 年 地理大发现 ‎1600 年 早期殖民扩张 ‎1800 年 近代工厂出现:改良蒸汽机推广 ‎1900 年 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1950 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000 年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 ‎ A.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 B.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C.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 D.展示资本主义发展全过程 ‎25、撤切尔夫人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以此医治“英国病”。这里的“英国病”指的是 A.货币危机 B.滞涨局面 C.劳资矛盾 D.自由放任 二、材料阅读(满分50分)‎ ‎26、(24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題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槪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2分)‎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 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 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槪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2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2分)‎ 主题三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植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4分)‎ 主題四 茶叶与民族工业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亊件 ‎1900 年 安傲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 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 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 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 ‎1982 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 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 ‎1995 年 诖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 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 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是从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的角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則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勘探的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的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入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査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1)根据村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淸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古城、瓜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厂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署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 《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开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 表格为14一 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器,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一、选择题 ‎1-5:BAAAD 6-10:BCBCB 11-15:DDDCB 16-20:BADBB 21-25:ABABB 二、综合题 ‎26、(1)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2分)‎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2分)‎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2分)‎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2分)‎ ‎(3)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商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2分)‎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2 分)‎ ‎(4)(8分)‎ ‎1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 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①1956-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 ‎ ‎2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 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 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4分)‎ ‎(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一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27、(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幵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2分)‎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淸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6分)‎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3分)‎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分)‎ ‎28、参考答案:‎ 论题: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14-15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人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17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其他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