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1-30每题2分,共60分)‎ ‎1.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B. “炎黄”本是同一部落 C. 华夏族主体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D. 从古至今就是这么流传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炎黄子孙”称呼的由来是由于华夏族的主体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的,我们都是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的后裔,故称“炎黄子孙”,故选C项;“炎黄子孙”的称呼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无关,排除A项;“炎黄”不是同一个部落,排除B项;D项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 ‎2.《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 A. 禅让制开始出现 B. 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 分封制开始出现 D. 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此时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B正确;禅让制早已出现,而不是这时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CD项;‎ ‎3.“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实行 A. 三公九卿制 B. 都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内外朝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汉建立后,错误地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认为是没有实行分封制的缘故,因此,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分封制,即推行郡国并行制,故C 正确;B秦朝推广的的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史实,应排除B;A是秦朝的中央官制,D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 ‎4.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从此一蹶不振,地方出现了 A. 节度使 B. 诸侯王 C. 州刺史 D. 藩镇割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衰弱,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唐睿宗时期开始设立节度使,以后逐步推广,使得边镇的兵力大增,成为割据势力,节度使早在安史之乱前已经存在,并不是在安史之乱后出现的;B选项错误,唐朝并未出现诸侯王;C选项错误,唐朝初年依隋朝旧制设立州刺史,在唐玄宗后期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州刺史并不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皇甫铸“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祜封还诏书,其事方罢”。根据所学知识,给事中崔祜应任职于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皇帝想减少内外官的俸禄以赡国用,结果遭到给事中崔祜的封驳,根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规定,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尚书省执行,故正确答案为A,排除BC。枢密院是宋朝管理军事的机构,故排除D。‎ ‎6.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 “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B. “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 C. “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 D. 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选项符合题意。租即田租,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A选项错误。调指的每年定期缴纳一定的绢布,B选项错误。庸则是力役,百姓定期向官府服力役,C选项排除。‎ ‎7.隋唐时期,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和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文化的特征是 A. 高度繁荣 B. 吸纳、融合 C. 世界领先 D. 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体现出其吸纳外来文化的特征,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体现其融合外来文化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8.宋朝为了分割相权,设置了________来分割宰相的军政权。‎ A. 参知政事 B. 通判 C. 三司使 D. 枢密使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分割宰相军政权的是枢密使,故选D项;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通判是地方官职,没有分割宰相权力。故排除A、B、C项。‎ ‎9.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 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 宋太祖重视教育 C. 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 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国家分裂。北宋建立后,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弱从中央到地方武将的权力和地位,用以维护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不能杀读书人,并不能体现对教育的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人爱以理学熏陶,故C项错误。宋太祖是武将出身,故D项错误。‎ ‎10.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 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 提高军队战斗力 C. 使人民生活富裕 D. 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A。BCD是具体目的,排除。‎ ‎11.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史实是 A. 北宋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地区 B. 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 绍兴和议,南宋偏安东南一隅 D. 南宋灭亡,元朝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臣主原无北伐心”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该诗反应的是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北伐,故C正确;辛弃疾是南宋初期人,故AD 错误;澶渊之盟是北宋时期宋辽合议,故B错误。‎ ‎1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增强,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建立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即便有过短暂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巩固与发展,排除AD项;繁荣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C项。‎ ‎1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  )‎ A. 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 B. 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 C.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 D.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郑和下西洋是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了巨大负担,答案为C,同时排除D;郑和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表示已走向世界,不能说郑和没有到达美洲和欧洲就说没有走向世界,AB错误。‎ ‎1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最显著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故C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故A排除;朝中大将篡夺皇位,不符合东汉史实,故B排除;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故D排除。‎ ‎15.17世纪初曾相继占领台湾北部和南部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 A. 葡萄牙和西班牙 B. 葡萄牙和荷兰 C. 西班牙和荷兰 D. 荷兰和日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台湾南部。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台湾北部,后被荷兰人驱逐,故答案为C;葡萄牙主要侵略中国的澳门,排除AB;日本在19世纪割占台湾,排除D。‎ ‎16.据统计,自洪武(朱元璋年号)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 明朝政局腐败 B. 朱元璋励精图治 C. 朱元璋强化皇权 D. 明朝科举制僵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统计,自洪武(朱元璋年号)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朱元璋强化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而出现了题干材料的情况。故选C;材料不能体现ABD内容,排除。‎ ‎1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伦理道德规范 D. “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答案为C项。朱熹所说的“天理”的主旨并不是天体运行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排除A、B项;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排除D项。‎ ‎18.耶律阿保机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  )‎ A. 契丹族 B. 党项族 C. 女真族 D. 蒙古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来改国号为辽,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在(  )‎ A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B.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 C. 元朝前期江浙地区 D. 明朝时期江浙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 A. 政权并立,各民族文化交融 B. 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D.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随着城市的繁荣,城市市民阶层形成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故答案为C ‎;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文化交融是城市文化生活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统治者耽于享乐可以给城市生活增加色彩,不是以经济为根源的,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D是城市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21.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唐宋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A. 放弃儒家思想 B. 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加以完善 C. 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D. 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宋儒学大师没有放弃儒学思想,排除A;唐宋儒学大师吸收佛、道两教思想,以孔孟为正宗,构建新的儒学体系,故排除C,选B。唐宋儒学大师是以儒学为主,排除D。‎ ‎22.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蒙古、鲜卑、羯、氐、羌 C. 匈奴、靺鞨、羯、氐、羌 D. 南诏、蒙古、羯、氐、羌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氏、羌以及鲜卑五族,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C.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 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孝文帝改革使内迁民族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加速了北方内迁各民族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这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故选C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生产技术的推广,不符合题意,A错误;生产生活比较稳定以及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都未从社会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B和D项错误。‎ ‎【点睛】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在改革之前,大都处于奴隶制社会和游牧状态,社会发展水平落后。通过孝文帝改革,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4.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的布达拉宫(下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那么,将这位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统治者是谁?(  )‎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从而奠定了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基础,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A. 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 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 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增多以及南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 点睛:“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是解题的关键。‎ ‎26.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 500万至1 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金属货币的短缺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政府的强制发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结合所学知识,可见北宋纸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帯很不方便,故A正确;根据题干可知金属货币的短缺也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错误;注意题干“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可见没有体现活字印刷术的信息,故C错误;注意题干“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可见题干的主旨是分析北宋纸币产生的原因,而没有体现政府强制发行纸币的信息,而且北宋纸币交子最早是民间发行,故D错误。‎ ‎27.下列对百家争鸣局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百家”泛指众多的思想流派,如墨、道、法、儒等学说 B. 百家争鸣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反映 C. 百家争鸣引起思想界混乱,阻碍了社会发展 D. 在争鸣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百家”泛指众多的思想流派,并不是单纯的一百家,故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故B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促进了社会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百家争鸣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故D项正确。‎ ‎28.魏晋南北朝曾统一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A. 曹魏、北魏 B. 西晋、东晋 C. 前秦、东晋 D. 前秦、北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于5世纪统一北方,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9.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A.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体现了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为D;各民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排除B;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 ‎30.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魏晋时期《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战乱情况下,民众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而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黑暗,因此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形象,两者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B正确;依据所学,《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饱受战争苦难,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未涉及到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A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未涉及到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未涉及到等级观念,故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31-38每题4分,共32分)‎ ‎31. 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 A. 养活了众多人口 B. 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C.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的出现是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带来商品经济繁荣基础上形成的,与农作物引进关系不大,故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明朝农作物引进。‎ ‎32.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不正确的是 A. 商品种类增多 B.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D. 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商业萎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繁荣,虽然政府依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并没有导致商业的萎缩,故D说法不正确。其他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D。‎ ‎33.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比较安定 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 人口增加 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农民摆脱不了受压迫和剥削的命运,故D符合题意,选D;东汉“光武中兴”,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同时,人口有所增加,故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34.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 )‎ A. 玉米 B. 水稻 C. 棉花 D. 粟 ‎【答案】BD ‎【解析】‎ ‎【详解】中国水稻最早是由河姆渡居民种植的,粟是由半坡居民在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的,故答案为BD;玉米是在明朝时传入我国的,A错误;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C错误。‎ ‎【点睛】本题是以世界农业起源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最早栽培农作物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和理解能力。‎ ‎35.下列对明朝倭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倭寇是指日本的武士、奸商 B. 明朝中期,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C.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D. 倭寇只在海上活动 ‎【答案】ABC ‎【解析】‎ ‎【详解】明朝中期,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倭寇是指日本的武士、奸商,他们与中国的海盗和奸商勾结,武装抢劫沿海居民的财产。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故ABC正确;倭寇不但在海上活动,杀人越货,还到陆地上杀害居民,攻占城池进行劫掠财物,沿海受到破坏,D错误。‎ ‎36.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 A. 出现了最早纸币 B.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用于航海 ‎【答案】ACD ‎【解析】‎ ‎【详解】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故答案为ACD;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错误。‎ ‎37.西域,是指历史上新疆天山南北等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一直进行有效的管辖,下列机构是对西域管理的有( )‎ A. 西域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北庭都护府 D. 北庭都元帅府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唐朝时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元朝时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地区,故答案为ABCD。‎ ‎3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B. 东汉班超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 宋朝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代表 D.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答案】A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A正确;《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D正确;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错误;词萌芽于南朝,到隋唐时兴起,到宋朝达到全盛,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代表,C错误。‎ 三、材料分析题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业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材料三: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忧之。”‎ ‎——摘自《宋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答案】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等等。‎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也”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另外还可以从自然条件优越,同时还可以从南迁之人还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等方面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