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2.将试题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 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 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 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 ) A.大一统思想 B.天人感应思想 C.君权神授思想 D.无为而治思想 3、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 B.察举取士 C.独尊儒术 D.士族兴起 4、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 A.受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B.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散曲等艺术形式兴起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 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文化风格 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王阳明的“心学” B.孟子的“仁政” C.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8、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9、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哲学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10、下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者创作此画作意在表明( ) A.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B.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C.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1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 ……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12、“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禁欲主义B.神权主义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13、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14、英国哲学家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反对信仰耶稣基督 C.否定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D.否定了神学世界观 15、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 ) 彻底批判教权主义 B.批判专制主义,还对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设想 C.影响波及亚洲、美洲 D.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 ) A.指南针与印刷术 B.造纸术与火药 C.火药与指南针 D.印刷术与造纸术 17、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色”表示 ( ) 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凶狠残暴 D.铁面无私 18、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 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④喜欢听京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该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统治者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 D.画家的性格 20、“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大国崛起》解说词)能破解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的科学成就是( )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爱因斯坦相对论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1、热播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有这样一个情景“通过太空中虫洞的时候,他们发现飞船上的一个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七年时间”,这一大胆的想象是基于谁的理论()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22、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直接资料是( ) 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C.《中外纪闻》 D.《庶民的胜利》 2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 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4、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救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相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6、 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一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27、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更好的意见。”这种观点实质上( ) A.肯定了洋务派的客观进步性B.指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C.赞美了洋务运动的政治改革D.明确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28.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广泛传播 ④封建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广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9.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 ,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30、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主要有( ) 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③前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后期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一题12分,第三题8分,二、四题各10分,共40分) 一、(12分)材料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材料二 、从汉代到宋代,经过一些儒学家们糅合其他诸家思想,儒家思想得到不断地创新、发展,成为对中国甚至于对东亚都有深刻影响的思想。 材料三、“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材料一: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提出哪些政治主张? 2.材料二:汉朝新儒学的创立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汉朝儒学的地位如何?宋朝儒学新体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什么政治思想?材料四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这种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二、(10分)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 (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 .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 •路德的主张有哪些?并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有哪些?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 三、(8分)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电的利弊》 1、材料一马克思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科技的地位? 2、材料二鲁迅的话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四、(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维新派指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人民也可以把它废除;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五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反映了洋务派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反映了维新派的什么思想主张? 4.材料四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5.材料五反映了李大钊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DBCBB 6---10:AADBC 11---15:CCDAB 16---20:DADAA 21---25:BACAD 26---30:CADBD 二、材料题 一.(12分)答案:1.仁;以德治国;克己复礼。2.董仲舒。地位: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3.政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经济思想:工商皆本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二.(10分)答案:1.“美德即知识”。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2.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信仰的平等与自由。 3.设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体现: 理性即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三.(8分)答案:1.问题: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封建社会腐朽落后,古代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3.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四.(10分)1.“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建立君主立宪制度。4.“德先生”是指民主,“赛先生”是指科学。 5.主张: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主张效仿俄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6.仿造器物——仿行制度一思想解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