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三原南郊中学2020届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 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 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C.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D.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关系对于徽商发展重要作用,强调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D选项符合题意;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控制的问题,C选项排除。‎ ‎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A. 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 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 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 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提供补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干预消灭了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视国美不足而御其财物”“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政府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增加粮食生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政府对市场的调整 ‎3.下图为江苏铜山洪楼东汉《庄园图》的局部《纺织图》。织室内陈设织机、纬车(即紡车,代替了传统的纺轮)、络车(轻便的整纱工具)各一架,三位头饰高的织妇在室外两个庄园女性徒长的督促下劳动。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 A. 家庭纺织业衰落 B. 雇佣劳动制确立 C. 织物商品化提高 D. 纺织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织室内陈设织机、纬车(即紡车,代替了传统的纺轮)、络车(轻便的整纱工具)各一架”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汉纺织工具的改进,纺织技术的进步,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庄园里的纺织情况,无法体现家庭纺织业衰落,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庄园里的纺织情况,不是雇佣劳动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是否投放市场,无法体现织物商品化程度,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织室内陈设织机、纬车(即紡车,代替了传统的纺轮)、络车(轻便的整纱工具)各一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唐朝后期,有人提出必须由公卿子弟担任高官,因为他们“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明朝让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观习政务,称“庶吉士”,在六部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这反映出 A. 注重官员行政经验 B. 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C. 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D. 官吏来源逐渐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唐代认为公卿子弟自幼熟悉政务,有一定的行政经验,所以应该由他们担任高官,明朝让优秀进士入翰林院学习政务,目的是让他们积累行政经验,故A项正确;有人建议公卿子弟担任高官不能证明官员文化素养提高,官吏来源扩大,B、D两项错误;明代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观习政务,与门第观念无关,C选项错误。‎ ‎5.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 出处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 ‎《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 ‎《四库全书·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 A. 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 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 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 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督经总制钱为职业”中可以看出,“通判”在地方上发挥过监察的作用,故选D;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可知,A项错误,排除;材料“督经总制钱为职业”说明通判对知州及所属官吏拥有监察权,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财经上实行监督,B项错误,排除;通判行使的是对地方监察权,C项错误,排除。‎ ‎6.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碟”,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即可买卖。这一规定 A.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C.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只有通过政府的批准,土地才能进行合法的买卖,由于宋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土地流转越来越频繁,所以有必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由此可知当时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故B项正确;政府的规范行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租佃关系日益规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限制了”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7.明朝中叶后,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宣布汉人出海为“自弃王化”,一律杀头。同时严禁外商和洋货进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A. 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B. 反映出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 C. 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属性 D. 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可靠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可知,明清统治者为了对付倭寇骚扰和反清斗争,维护统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疆危机,不是国内经济形势,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的进步的属性,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海禁”政策的背景分析解答。‎ ‎8.‎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谕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之名保举下属官员。《清史稿》记载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这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 B. 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 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 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等信息来看,地方用人权大为增强,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用人体制的不正常现象,不是清政府对用人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地方用人权扩大,表明中央集权有所削弱,排除C项;地方督抚用人权扩大,并非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排除D项。‎ ‎【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 ‎9.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B. 传统治边政策延续 C. 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D. 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 ‎【答案】A ‎【解析】‎ 受到近代民族国家之统合意识的支配,此时清政府改变了早中期的“边疆民族自治”之治边模式,开始实施行省管理,说明此时清政府国家意识的提升,A正确;材料中政策是对传统政策的改变,B错误;材料主要是从民族国家角度出发,不是加强中央集权,C 错误;军事管理和边防稳定不是此次地方行政设置管理的主因,排除D。‎ 点睛:从民族—国家统一体的角度看,于对外层面,国家是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维护、争取国家利益就是为了民族利益,任何国家代表都应是其民族利益的代表。但在对内层面,一个国家之内,国家与民族两者未必能够等量齐观。国家表现为政府等具体的组织形式,民族则是由其领导的社会大众。‎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中指出:“企业资本来自私人资金,出资入股商人被排斥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手中。”对材料中“企业”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B. 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C. 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启发 D. 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企业资本来自私人资金,出资入股商人被排斥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手中”可知,这一“企业”体现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的特点,这些民用企业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B项,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甲午战后,故排除C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故排除D项。‎ ‎11.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 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 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名师点睛】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 ‎12.1912年10月民国政府颁布《服制》,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式礼服,所用材料须为本国丝或毛织品;1929年再次颁布《民国服制条例》,规定男女式礼服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反映出(  )‎ 男士礼服样式女士礼服样式 A.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B. 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 C. 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D.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民间的服装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推行,反映出传统文化受到政府的认同,故选C;政府没有主导社会习俗变迁,排除A;材料看不出,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排除B;材料看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 ‎13.1913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全党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这表明其 A. 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 B. “三大政策”由来已久 C. 革命思想出现了倒退 D. 希望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全党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可知,孙中山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D项符合题意;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其中“民权主义”是其核心,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由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断进步,C项不符合题意。‎ ‎14.据载,1934年1月,“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752人,占69%;兴国识字组员22519人中,男子9000人,占40%,女子13159人,占60%。许多妇女做了小学夜校校长和教育委员会或识字委员会委员”。可见,这一时期的苏区 A. 妇女开始走向并融入社会 B. 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形成 C. 妇女的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D.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苏区妇女在受教育的权利方面得到了中共的维护,不仅是人数比例超过男生,而且许多妇女还从事了教育部门的行政工作,故选C。材料没有对比1934年之前妇女的状况,A项中“开始”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材料没有与教育理论相关的描述,排除B;材料只能体现妇女在受教育层面的权益受到了一定的维护,但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否发生明显变化,这无法得知,且当时苏区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受文化水平上的限制,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也基本不现实,排除D。‎ ‎15.1937年12月,有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不过注意不要受到无谓的牺牲。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该言论 A.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 C. 是指导中共抗战的正确理论 D. 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和材料“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可知,该言论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故C项排除,D项正确。该言论是典型的右倾思想,不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导致党内出现了错误思想,故排除A、B两项。‎ ‎16.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 A. 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 B. 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C. 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 D. 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5年”来看,这一时期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是为了即将开展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故答案为C项。当时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经济交往,排除A项;材料中利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国际游资,排除B项;1955年大跃进尚未发动,排除D项。‎ ‎17.古希腊人常在重大场合及庆典活动中举行竞技比赛以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优胜者将获得橄榄枝花冠并彰显父辈和城邦的荣耀,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这表明 A. 竞技精神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B. 成年男性公民是民主的基石 C. 英雄人物塑造源于竞技比赛 D. 公共活动能够凝聚城邦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获得橄榄枝花冠并彰显父辈和城邦的荣耀,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可知,这样的公共活动可以提高成年男性的作战能力,团结城邦民众凝聚力量,故选D。竞技精神是英雄主义的体现,与人文主义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说的古希腊人,不单单包含实行民主制度的城邦,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雄人物的塑造与竞技比赛有一定的关系,但C 项“源于”的说法属于过度解读,排除。‎ ‎18.罗马法中规定:凡船东和旅店、马厩的主人对旅客携带的物品、马匹负有特别保管义务,除由于旅客过失或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外,对其毁坏、丢失都要负赔偿责任。此规定 A. 缺乏明确的责任规定 B. 体现了公平原则 C. 具有鲜明的契约精神 D. 注重追究过失责任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凡船东和旅店、马厩的主人对旅客携带的物品、马匹负有特别保管义务,除由于旅客过失或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外,对其毁坏、丢失都要负赔偿责任”体现了“谁受益,谁负担”的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民法基本原则,即公平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明确了责任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契约精神,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19.下面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据此分析可知 ‎1832年 改革法案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 ‎1911年 通过法案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 ‎1949年 颁布法律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 A. 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B. 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 C. 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 D. 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832年《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1911年《议会法》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的”“1949年《议会法》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可看出,以法律形式使得 贵族院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反应出英国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权力的转移,故C正确;AD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排除;B项表述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 ‎2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一般都把“民主”理解为古希腊式的民主,因此认为民主是危险的,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必须有人民的存在。为此,美国1787联邦宪法规定 A. 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 B. 国家实行联邦制共和制 C. 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 D. 两院实行不同的选举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认为“暴民专政”的根源在于直接民主。美国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这从某种程度上符合“暴民专政”的特点。显然,防止“暴民专政”最好的办法是“精英政治”,即美国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间接民主形式可以对“暴民专政”进行牵制,减少其危害。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央政府(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可以排除;C项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B项显然不符合题意。‎ ‎21.巴黎公社成立后,在其对委员的文告中说,“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将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一切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却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这些做法表明巴黎公社 A. 实行包容各党派协商民主 B. 具有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 C. 努力构建服务型的责任政府 D. 主张彻底废除财产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出巴黎公社的委员是人民的公仆,巴黎公社努力构建服务于人民的政府,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协商民主,排除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政权强调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故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彻底废除财产私有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将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一切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却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联系所学巴黎公社的性质分析解答。‎ ‎22.1875年,738名法国国民会议代表中仅有200人赞成民主制,但民主制却得以实现。当时的共和国总统,保皇党人梯也尔也装扮成一个在口头上赞成共和制的人,他的口号是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由此可推知,此时法国 A. 深受巴黎公社的影响 B. 民主政治保留了封建残余 C. 在政治妥协中达成民主 D. 保皇党人内部分化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赞成民主制的人在国民会议代表中不占多数但民主制却得以实现,保皇党人梯也尔也装扮成一个在口头上赞成共和制的人,这说明此时期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法国在政治妥协中达成了民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材料不能体现巴黎公社的影响;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制的建立,不是封建残余的保留;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保皇党人内部的分化瓦解。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1962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法国总统戴高乐极力反对。他怀疑英美的亲密关系,并将英国进口相对低价的英联邦国家农业产品视为对低效的法国农民的一种威胁。这表明 A. 美国操控了西欧的内部事务 B. 法国成长为世界重要一极 C. 欧洲一体化具有一定曲折性 D. 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受挫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 考查欧洲一体化。戴高乐由于“英美的亲密关系”和英联邦内部市场,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兴起,法国的综合实力不足以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共同市场”,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全球化”状况,故D项错误。‎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接纳的76个新会员国中,除两个德国外,全部是第三世界国家。1980年,联合国拥有154个会员国,其中78%是第三世界国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有所加强 B. 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发生改变 C. 国际政治民主化逐步实现 D. 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决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1980年,联合国78%会员国是第三世界国家,反映第三世界力量壮大,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故选A;20世纪六十到80年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是两极格局,“发生改变”表述错误,排除B;国际政治民主化是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方向,“实现”表述错误,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4小题, 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0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代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材料二 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 ‎——据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三 ‎ ‎ 1982年九届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 ‎——据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朝到元朝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 ‎【答案】(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 意义: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渠道。‎ ‎(3)探索: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代以后的省”得出: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角度分析。‎ ‎(2)“原因”,根据材料二“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概括得出: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结合所学知识从管理范围太过广大角度补充。“意义”,依据材料信息“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弥补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沟通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等方面回答。‎ ‎(3)“改革探索”,根据材料三信息“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得出: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得出: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得出:扩大地方自主权。‎ ‎26.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在对外交往中,唐朝政府表现得极为大度。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开创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因“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三百余国,至开元年间尚存七十国。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地呈现出五大特征,即: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三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乃至到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具体来说,在此外交布局之下,我们主要是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推进外交实践。‎ ‎——摘编自高祖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的外交实践。‎ ‎【答案】(1)原因:唐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唐朝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唐朝文化繁荣,影响力强;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放等。(答出三点即可)‎ ‎(2)剖析:反动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官僚机构的臃肿庞杂;政治派别的相互倾轧。传统农业大国的处境;小农经济的桎梏;综合国力的衰弱;物质基础薄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夷夏观念的制约。‎ ‎(3)周边: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活动;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活动;亚投行的运行。全球: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或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得出唐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根据所学,还可从唐朝政局稳定、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总结。‎ ‎(2)剖析: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反动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政治派别的相互倾轧,经济上从小农经济的桎梏、综合国力的衰弱,思想上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夷夏观念的制约等角度分析解答。‎ ‎(3)周边: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活动、亚投行的运行等回答。全球:可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等回答。‎ ‎27.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1)表现根据“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及材料中有关桑叶、棉花的高商品化程度等信息可归纳得出。‎ ‎(2)明朝海外贸易活跃原因可从“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等信息总结归纳得出。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背景则应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明朝时期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前来贸易,这与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有直接关联,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为了获得在欧洲广受欢迎的“生丝和瓷器”,不得不用白银向处于贸易出超地位的中国换取。‎ ‎(3)白银流入的作用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大量白银从欧洲输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国从此进入银本位时代;同时货币体系的变化使商品交易更加便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与欧洲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东西方经济也得到了交流,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 点睛: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明清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编自《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史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启示一: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 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但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但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陷入萧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日美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打击,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工业现代化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新中国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启示二: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说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制约其发展。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初期因资金不足、技术薄弱难以与英美烟草公司竞争,导致亏损停业。后来改组公司,向社会招股,扩大资本,抵制了英美烟草公司将其吞并的企图。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使其处于不利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扩大了资金来源,使其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只有解决了资金、技术问题,工业现代化才能腾飞。‎ 启示三: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如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获得发展的机遇,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后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化腾飞。‎ 由此可知,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解析】‎ ‎【详解】启示可以提炼出很多,考生择其一即可。根据材料看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可提出观点: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然后,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说明论证。最后,总结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新中国成立,我国实现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