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高二普通班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中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村民自治制度不是精英参政,故A错误;参加政协的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故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是精英参政,故D错误。‎ ‎2.“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D. 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材料中文字“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等信息可知,新中国实行的这一制度必定与民族关系有关,据此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此选择A。B是根本政治制度;C是国家统一问题;D是政党政治。‎ ‎3.“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民主集中制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可知,“这个制度”是关于政党制度方面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及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故答案为D项。AB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政权组织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此三项都不是政党制度,排除。‎ ‎4.‎‎1954年12月25日 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 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 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 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4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統一战线、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故A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在建国初,故B错误。同时反映出此时人民政协会议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故C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56年底,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人民政协有三项主要职能: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事、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好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 ‎5.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 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 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6.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 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 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C. 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 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说明我国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C项正确。材料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不是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而是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B。材料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不是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需要掌握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和成果,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理解即可知道答案。‎ ‎7.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 A.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B.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这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核心内容,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 ‎8.1978年,邓小平会见美国议员团时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准备,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力量大ー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和平统一台湾为主,武力统一为辅 B. 力争和平统一合湾,不承诺放弃武力 C. “右手”是指“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D. 大陆暂无使用“左手”统一台湾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力争用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力量大ー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说明力争和平统一合湾,不承诺放弃武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辅问题,故A项错误;“右手”是指和平统一,不是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9.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A. 经济特区 B. 特别行政区 C. 九二共识 D. 澳门回归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及“1997年之后是什么”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圳中英街是深圳和香港的分界线,1980年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宣布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实行“一国两制”,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故B项正确。经济特区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与材料强调特别行政区不符,排除A。“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强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相关信息,与澳门无关,排除D。‎ ‎10.对于“一国两制”构想,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的是 A. 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 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性质 C. 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 李立:“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中国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港、澳、台地区仍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所以答案选C。“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排除A;“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D。‎ ‎1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D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D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即已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排除A项;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排除C项。‎ ‎12.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 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 B. 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 C.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D. “一国两制”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再次合作,有利于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A项正确;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B项正确;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C项正确;但ABC不符合设问,排除。不是“一国两制”才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D符合设问,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13.2017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A. 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 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 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 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答案】A ‎【解析】‎ 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是跨制度合作,丰富了“一国两制”内容,故A正确;“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无法体现“独特的优势”,排除B;CD选项无法体现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独特的优势”,排除CD。‎ ‎14.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 “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 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答案】C ‎【解析】‎ 根据“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表明“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打消了人民的疑虑,C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97年香港回归,材料所述变化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排除A;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排除D。‎ ‎15.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了中苏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建国之初,我国处于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之中,为了使我们的新中国不至于在外交上孤立,我们采取了这一外交方针。‎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 ‎16.1949年,在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此言论表明新中国( )‎ A.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作用 B. 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决定采取“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D. 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新型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来看,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建立信息外交关系,改变“屈辱的外交”。故答案为D项。新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标志是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排除A项;B项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17.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 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 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 “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材料前半部分周恩来总理强调了中国外交保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周总理阐明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原则,在这次亚非会议上中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说明了这一政策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中苏结盟时期中国也不是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故A项错误;与苏联结盟是保卫新中国政权,不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故B项错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18.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挖苦道:这个传说中的周恩来是何许人也?不久,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成功的促进了有色人种的团结,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材料中所说的“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的会议是指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会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色人种的团结、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符合这些特征的只能是C.万隆会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19.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B.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C. 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D. 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故B选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不是打破两极格局,而是为新中国的外交提供有利的条件,故A选项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0.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 推动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C. 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 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西方封锁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因此实行材料中的外交措施,故D项正确;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仅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C项中的“消除”说法错误,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结合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措施的目的分析。‎ ‎21.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是,我国 A. 提出了“另起炉灶”方针 B.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 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建立独立自主基础上的新外交,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全方位外交政策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与材料中时间“1956年”不符,故B项错误;1954年中国提出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凡愿意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中国均愿意与之建交,这符合材料中内容,故C项正确;1956年时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一些分歧,但中国依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60年代中苏关系全面恶化才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22.‎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针对有少数国家代表诬蔑“中国对他国进行颠覆活动,中国必须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中国代表团表示“亚非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受过殖民主义伤害……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关于这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 B. 会议重点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 会上中印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会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亚非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受过殖民主义伤害……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万隆会议内容。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的会议,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重点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并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错误;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亚非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受过殖民主义伤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万隆会议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注意区分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的不同点。‎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俄语热”。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学习英、俄语人数的比例,由现在的一比二调整到一比一,然后再逐步调整到二比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外交环境的变化 B. 国内政局的稳定 C. 教育体制的改变 D. 经济水平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20世纪60年代学习俄语的比例下降源于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正确;60年代中期中国政局受到“左”倾错误干扰陷入一定的混乱,故B项错误;这一阶段教育体制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缓慢,故D项错误。‎ ‎24.综合材料中的五个历史事件,你得出的结论是 ‎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即将访问中国。‎ ‎③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④1971年,与中国建交国家达14个。‎ ‎⑤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达17个。‎ A. 对美和解,促进了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C. 放弃意识形态分歧,推动了两大阵营的和解 D. 无私援助,推动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发展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达17个,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带来的建交热潮,故A项正确;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 ‎25.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 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 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D. 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可以看出,田中角荣认为中日关系改善有助远东地区的和平。故答案为C。材料中并没有说到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之间的对比,只是说加强中日美三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性,A 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美关系的改善,B错误。并没有反映出日本要成为一个政治大国,D错误。‎ ‎2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A. 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 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属于区域经济、政治组织,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这两个组织的重大活动,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项符合题意;A、B、D均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不符。‎ ‎27.中国自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先后向全球各地派出5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今天,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承担联合国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出资额在联合国所有成员国中位居第二。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答案】D ‎【解析】‎ 从外交的范围来看,我国在新时期的外交主要以联合国为中心,既有周边国家的外交,也包括地区性的区域与组织,还涉及到大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它选项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28.2016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指出,“2015年,中国同其他成员国贸易总额,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初的7倍”。“针对‘恐毒合流’现象突出,中方建议赋予地区反恐怖机构禁毒职能”。据此可知,上海合作组织 A. 发挥了经济区域组织作用 B. 以经济和安全先行为宗旨 C. 凸显中俄两国的主导作用 D.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 同其他成员国贸易总额”“7倍”“ 赋予地区反恐怖机构禁毒职能”可判断出合作侧重在经济和安全领域,这体现出上海合作组织以经济和安全先行为宗旨,故B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区域经济组织,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由中国倡导成立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其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故 D 项错误。‎ ‎29.古希腊城邦 ‎①在公元前8~前6世纪逐渐发展起来 ‎②城邦一般由若干个城市组成 ‎③并非所有居住在希腊的人都会成为城邦公民 ‎④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②城邦一般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围的村落组成,所以②错误,排除;所以A.①②③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希腊城邦 ‎30.《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道:“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 “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 “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 “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分别指希腊的民主政体和中国的专制政体。两者分别是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产物,从历史发展趋势看,民主政体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故A、B、C三项理解正确;两者分别体现了民主和专制的不同特性,有本质的区别,故D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31.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 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 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 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城邦“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所以实行直接民主,与题意无关,故A项排除;“独立自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反映的是希腊城邦的特点,与题意无挂,故B项排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平等互利的思想,导致民主政治的产生,故C项正确;“平等、民主观念”也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故D项排除。‎ ‎【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根据经济是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变化的根源,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32.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 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 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古代西周与古代希腊在政治上的相似地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周代中国实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下降,诸侯争霸,列国分立;古代希腊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政体由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民主制,而与周代同时期是贵族制,A的表述符合题意;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与两国当时的政治不合;C“小国寡民”仅符合古希腊政治的特点; D“分封诸侯”仅符合中国西周政治的特点。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特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33.古代希腊人认为: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 设立公民大会 B. 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 实行陶片放逐法 D. 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答案】C ‎【解析】‎ 根据“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根据所学,克利斯提尼改革中对于某些别有企图的政治精英人物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结合所学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措施分析解答。‎ ‎34.在古代雅典,梭伦、克里斯梯尼和伯利克里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非常关注公民大会的作用,注重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 A. 政治家们的高瞻远瞩 B. 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 公民群体的长期斗争 D. 古代希腊的社会传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雅典政治家都非常关注公民大会的作用,注重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故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35.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B. 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C. “最高民主阶段”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物质保证 D. 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是在伯利克里时期,故答案为C项。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排除A项;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而不是全体居民,排除B项;陪审法庭是司法和监督机关,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D项。‎ 点睛:雅典的“最高民主阶段”是在伯利克里时期,当时对公职人员发放工资,使得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36.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贵族的政治权利不断被削弱,主要表现在 ‎①梭伦废除债奴制 ‎②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 ‎③伯利克里时代的“津贴发放制”‎ ‎④伯利克里时代的“轮值主席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主要是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未能体现贵族的政治权利被削弱,故①错误。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②正确。伯里克利时代的“津贴发放制”,为担任公职或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或补贴,以前贵族执政无工资,平民很难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担任公职,③正确。伯里克利时代的“轮值主席制”,进一步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④正确。综上所述,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 ‎37.‎ ‎“罗马的平民曾一致坚持要求公布《十二铜表法》,这表明他们对没有知识和选举权并不能使人真正获得自由的思想已有了朦胧的认识;但是他们从没有想到需要在人民大众中普及知识,这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识。”材料表达的意思是 A. 平民认识到《十二铜表法》能够完全维护平民的利益,故大力普及知识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 大部分平民需要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利用《十二铜表法》来维护自身利益 D.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罗马平民知识增长和选举权扩大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罗马平民要求公布由贵族制定的《十二铜表法》表明他们对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有了认识;但是由于平民缺乏法律知识,只有对他们进行充分的政治教育,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C正确;A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选举权扩大”,排除D。‎ ‎38.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 丙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B. 甲倡导国民一律平等、法律公正 C. 乙主张对行省上层公民授予大量公民权 D. 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罗马法维护的是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实现国民一律平等,它只是适用于统治范围内自由民的法律。‎ ‎39.与公民法相比,万民法的优点表现在 ‎①万民法广泛适用于罗马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②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③万民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④万民法因解决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而产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广泛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①是正确的;公民法注重形式,缺乏灵活性,而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实用有效,②正确;随着罗马扩大,万民法突破公民法的局限,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③正确;因为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变化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要有法律保护,原有公民法不适应,产生了万民法,④错误。综上可知①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错误。‎ ‎40.有学者对罗马法做了如下评价:“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见罗马法 A. 具体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B. 完全没有按照基本立法程序制定 C. 法官和法学家随意曲解法律 D.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罗马法。罗马法具体实施不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选A。罗马法也是按照基本立法程序制定的,不能选B。法官和法学家当然也不能随意曲解法律,不能选C。材料是强调罗马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不是随意性,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性 ‎ ‎【名师点睛】这类试题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干扰题肢,这类题目不难,不过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们在平常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历史学“宽”,对重要的事实、重要的史实,一定要尽可能的弄懂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而遗憾丢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2道大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 ‎41.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3)在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分析的角度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给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客观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角度: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关系。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 ‎ ‎【解析】‎ ‎(1)据材料一“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即可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中国政府在外交上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并取得了什么成就: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与苏联建交、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掀起第一次建交高潮。‎ ‎(2)据材料二“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即可回答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并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指出其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各自立场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立场、史料掌握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中国新时期外交方针的调整既受国家综合实力与经济建设需要的影响,也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52年到公元前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 ‎——引自《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即《民法大全》)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三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法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法还有何局限性。‎ ‎【答案】(1)意义:标志着罗马法中第一部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平民利益得到了保障。‎ ‎(2)形成: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完善:《民法大全》使得罗马法得以系统化和法典化。‎ ‎(3)重要影响: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帝国时代君权至上;男女不平等。‎ ‎【解析】‎ ‎【详解】(1)结合相关知识可以从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平民利益得到了保障等角度回答。标志着罗马法中第一部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平民利益得到了保障。‎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形成:习惯法到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发展:公民法到万民法;完善:从材料“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联系所学可得,《民法大全》使得罗马法得以系统化和法典化。‎ ‎(3) “重要影响”由材料三中的信息“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可得出“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的结论,此外结合相关所学,还可以从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等角度思考作答: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局限性”结合相关所学可从罗马法的本质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答出维护奴隶制度;帝国时代君权至上;男女不平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