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月考(一)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40分,每道题2分,共20题) 1.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其内容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一信息说明商朝的政治特点是 A.“家天下”的制度开始确立 B.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C.建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 D.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周的礼乐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秦朝的皇帝制 3.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的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4.分封制下,分封的主体是 A.同姓亲族 B.附属国 C.姻亲 D.功臣 5.有学者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 B.中央集权意识 C.宗法血缘关系 D.安土重迁理念 6.周公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以此为后人所称道。这反映了西周 A.全盘继承商朝礼乐制度 B.形成了较完备的典章制度 C.确立天子至高无上权力 D.完善了古代官僚行政体制 7.《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人坚决反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 B.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C.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 D.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 8.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攻打匈奴 C.修筑长城 D.推行郡县制 9.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上 A.主张中央集权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分封制 D.反对郡县制 10.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1.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 A.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B.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C.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D.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 12.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状况 D.杜绝了官员腐败 1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 C.明朝锦衣卫 D.宋代参知政事 1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5.“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据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16.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隋唐时期,门阀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玫治 17.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门下省具有审议的职能 C.唐朝门下省的权力高于中书省 D.唐朝制度具备近代民主风貌 18.下列结构图展示的是不同朝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形式,其中属于唐朝的是 A. B. C. D. 19.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王侯虽还存在,但只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封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汉郡无异。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引起了诸侯叛乱 D.彻底消除中央地方矛盾 20.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完全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与能,保证中国古代政治清明 D.中央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二、材料分析题(60分,共3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1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相关小题。(18分)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唐初,道作为一种区域,有几种不同的划分。一是行台省统领的区域,二是作为行军线路的道,三是作为监察区的道,四是作为军事防御区域。上述几种道,其划分区域都不尽相同。前两种道,唐初以后就不用了。后两种道,即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的各自划分,使监察权与军权相分离,便于唐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中唐以后,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相互结合,军政长官合一,形成了藩镇,道就成了行政实体,是中央与州县之间的一级行政组织,地方行政体制也由州、县两级制演变为道、州、县变相的三级制。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道”的职责与作用。(1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1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4分) 高一月考(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解析】略 2.A【解析】略 3.C【解析】略 4.A【解析】略 5.A【解析】由材料“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可知传统中国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联系起来,是家国一体观念的体现,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问题,故B错误;C项只体现了血缘关系,未体现政治关系,故C错误;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6.B【解析】略 7.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晋国赵盾和楚国子常在国君去世后都有废太子的主张,但是在别人的反对下,还是由两国太子继位,这反映出在春秋时期,虽然宗法制遭到破坏,但是嫡长子继承制仍然获得很多人支持,故选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晋楚两国很多人仍然支持宗法制,B项结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除嫡长子以外的继承方式,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分封制的信息,故排除D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如果“又复立国”会导致“树兵”“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意思是天下刚安定,如果再分封诸侯国,会导致战争,再去平息争斗,就太难了。因此,秦始皇吸取历史教训,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的内容与材料主旨都不符合,不是“求其宁息”的措施,故排除ABC三项。 9.D【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大臣主张遵循古法实行分封制以卫王室,反对郡县制,排除BC,选D。A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10.B【解析】 “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说明秦朝利用郡县制实现了对于地方的控制,B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加强君主专制,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控制,并不是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郡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错误。 11.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母后临朝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至上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宦官、外戚、母后干预朝政,形成专权的局面,故选C项;单凭母后政治的出现不能表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故排除A项;汉朝在武帝之后,基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故排除B项;母后政治也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体现,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12.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论述的是“秦政府的组织精神”,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材料“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排除;D项,监察制度的性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在“人治”社会中,监察权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因此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3.B【解析】略 14.D【解析】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知识考查,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D是符合题意的;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15.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依据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同时加强皇权,D正确;尚书省管辖六部,A错误;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决策权在皇帝,门下省负责的审核,B错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C错误。 16.B【解析】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有利于官僚阶层的社会流动,增添政治活力,B符合题意;宫员出身与官僚腐败和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C:官僚政治确立在秦汉时期已确立,排除D。 17.B【解析】由题干可知中书省丞相奏请,被门下省官员驳回,最后建议作罢,说明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故B正确。根据材料中“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表明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因此该项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唐朝的三省同属一个级别,因此该项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的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B。 18.B【解析】略 19.A【解析】材料“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的措施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这一举措导致王国的封地越来越少,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显然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推恩令并不是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引起了诸侯叛乱的是汉景帝实行的“削藩”措施,故C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矛盾在封建社会始终存在,这一措施并不能彻底消除该矛盾,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各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本题较为基础,学生只需识记基础知识即可。根据所学,综合图片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0.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唐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A项反映的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而材料是中枢政务机构问题,故排除;三省六部制只是削弱了相权,矛盾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故B项说法不准确;C项是唐朝科举制推行的意义,与题意无关。 21.(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原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4分) (2)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8分)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22.(1)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6分) (2)职责:行政管理、行军路线、监察地方、军事防御。(6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但后期随着军事职能的强化,作为行政实体的道出现,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6分) 23.(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2分)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4分)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4分)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8分) (3)特点:将政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