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玉溪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好自己的相关信息。 第一卷 选择题部分(共60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选出正确的选项并填涂到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60分。 1. 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这反映了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 A.君权神授 B.商代政治受到神权的影响 C.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D.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2. 古时有关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描述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也,述所职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A.分封关系 B.臣属关系 C.宗法关系 D.上下级关系 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这说明分封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 ) A.周王与诸侯已经变成仇人 B.诸侯之间相互攻伐 C.周王与诸侯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D.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4.“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长期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管理族人)者也”。这反映宗法制的社会影响是( ) A.有利于家族的和睦相处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B.有利于等级社会的确立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C.有利于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 D.有利于祖先崇拜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5. (西周)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材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上下尊卑 B.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C.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亲属 D.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 6.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7.《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8.秦灭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五德之运”学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这突出反映了( ) A.礼乐制度被皇帝强化利用 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 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9.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分封制导致战国诸侯割据纷争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它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1.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参知政事 12.许多成语典故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13.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仍以士族子弟为主 14.明朝初年,在中央机构的设置问题上曾经进行了自秦汉以来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那就是废除了丞相一职。当时的办事机构“六部”的运行方式是 ( ) A.直接向皇帝负责 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 C.隶属于军机大臣 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 15.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种制度是指( ) A.秦代三公九卿制度 B.唐代三省制 C.元代中书省制 D.明朝内阁制 16.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17.明代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 ) A.统领六部,处理工作各种事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工作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要务 18.《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 ) A.要抑制权臣,加强皇权 B.要解除地方割据 C.明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D.要改革官制 19.清代政府发布最高的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20.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21.美国史学家狄力普·巴素在《鸦片战争和世界贸易制度》中说:“多边世界贸易的必要条件,已将鸦片战争变为与生命攸关的必需品……如果说糖蜜或米对鸦片是有效的转变的话,这冲突可能被称为糖蜜或米战争。”此观点( ) A.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B.是在为英国发动战争辩护 C.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D.反映了战争对中国的促进作用 22.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英国军事力量远超过清朝 B.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政策 23.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身处广东的英国军官在日记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景:“30日上午,一大群一大群的当地居民集合在我们的军营后面,他们衣着简陋,以长矛、盾牌和剑为武器,向我们包围而来……”你认为这段文字应是描写 ( ) A.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反割台斗争 D.虎门销烟 2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5.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6.2012年4月2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3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获得圆满成功,世昌号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防动员舰。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虎门销烟 B.丰岛海战 C.黄海战役 D.东交民巷战役 27.中央电视台在插播山东各城市旅游广告时提到威海的刘公岛,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其实刘公岛还承载着一段历史。它承载的历史是 ( ) A.1894年,日军在此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B.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就是在此打响的 C.刘公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由成立到全军覆没的一段惨痛历史 D.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此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 28.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 ) A.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 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D.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29.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惨剧,莫过于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其中第二次被占领是(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30.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31.1937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说:“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材料说明( ) A.各党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 D.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主要矛盾 32.《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认为:“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该观点说明:( ) A.国共军队并没有牵制过100万日军 B.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支持过欧洲战场 C.欧洲战场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D.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持了欧洲战场 33.《天朝田亩制度》有关“分田”的各种规定,其实质是( ) A.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分配 B.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C.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D.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4.《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的需要 B.农民阶级能够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反映人们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迫切愿望 D.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农民产生了影响 35.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 B.发展资本主义,开矿,通商的主张, C.设立医院、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主张 D.建立拜上帝会 36.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新观念”主要是( )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 37.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 ) 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 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 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 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 38.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宜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中英两国的“光荣革命”(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的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39.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40.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41. 下图是漫画《虽有“共和”之名,却是“猿”(袁)之天下》(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袁世凯终于建立起“中华民国” B.袁世凯终于复辟成功 C.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D.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民国徒有虚名 41. 毛泽东认为“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里所说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 A.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B.“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C.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43. 《申报》1912年元旦的庆祝标语和祝词:“中华民国万岁”“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轶美追欧,扬我国力。”《申报》的这一标语和祝词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转型由( ) A.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B.国家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向人民民主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向独立、自由、民主、富强 D.辛亥革命由失败走向成功 44.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有史学家认为这一变化与《临时约法》所体现的精神相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 B.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 C.内阁制、总统制都是共和制 D.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拥有自由权利 45. 1912年由中华书局编写、教育部审定发行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有国家、国体政体、国民、权利、义务、中华民国人民权利义务、行政、司法、行政裁判所、行政诉愿及诉讼、国会、选举等课目。据此可知,当时( ) A.教学内容切近社会现实 B.政府重视国民常识教育 C.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D.教材成舆论宣传的载体 46.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一材料最能反映出辛亥革命中( ) A.大量旧势力投机革命 B.思想宣传不足 C.民众对革命思想一无所知 D.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4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里“丢失的省份”指( ) A.辽东半岛 B.台湾及澎湖列岛 C.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D.山东青岛 48.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由此可见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关键是( ) A.罢免了卖国贼职务 B.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D.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 49. 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由劳工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中共“二大”宣言》则修改为: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一大”到“二大”,中共的革命目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巨变表现在( ) A.体现了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体现了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 D.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0. 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 由此可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的职能是( ) A.会议代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 B.由“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特邀”等组成 C.具有广泛性,民主性 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51. 约翰·乃尔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一党制”是指( ) A.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执政地位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政党是在野党 D.社会主义的独特政党形式,只有社会主义才实行 52. 右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与此画所述现象有关的一次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5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确立这一政策的大会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54.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描述:“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对政治建设的危害是( ) A.只搞阶级斗争,放弃经济建设 B.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C.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55. 燕继荣在《中国的改革:另一种民主化经验》一书中指出,社会的“善治”包括良好的“政治”和良好的“治政”。前者侧重于“治民”(即社会治理),后者侧重于“治官”(即政府治理)。20多年中国改革实际上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其中“治政”最关键的是( ) A.政治体制改革 B.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D.停止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 56.到2016年,秋菊一家可谓喜事连连,儿子出生,秋菊还当选为本村第一位女村长,这充分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B.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57. 杨先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认为,“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反映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 C.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 D.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 57. 美国权威杂志《财富》于1995年一度预言,回归将令香港“死亡”。但回归十年后,最新出版的《时代》周刊,终在12年后用25页篇幅,不仅承认其姊妹杂志《财富》当年报道错误,认为香港比殖民地时代更有活力。“香港比殖民地时代更有活力”的根本保障是( ) A.中央政府对港政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B.“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C.香港特区政府的有效治理 D.内地对香港的大力支持 59.看图回答: 图一 图二 从图一到图二所反映的变化是( ) A.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推动 B.确立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D.两岸由对抗到缓和 60. “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谈能够举行的最重要基础是( ) A.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推动 B.两岸由对抗到缓和 C.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第二卷 材料解析题(两个大题,共4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请回答: (1) 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6分) (2) 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4分) (3) 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10分) 62.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奋进求索。(2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它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6分) (2) 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3) 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里程碑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10分) 玉溪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DAB 6—10 ABDCC 11—15 CADAD 16—20 BCABD 21—25 CBBBC 26—30 CCADA 31—35 DDDCA 36—40 CAABA 41—45 DBABB 46—50 CCDCD 51—55 BBDDC 56—60 BABDC 二、材料解析题 61. 答案: (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6分) (2)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4分) (3) 分封制的影响: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分)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分) 行省制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4分) 62. 答案: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2) “界碑”的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3)①在政治民主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②在法制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在经济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④在社会生活方面:剪辫。 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