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八市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 ‎“领须军考试”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何非君臣。”这说明 A. 诸侯与天子分疆而治 B.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C. 诸侯国威胁周王统治 D. 当时国家单一制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何非君臣”说的是诸侯的封地不是天子的国土。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与天子分疆而治,王畿与四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纳贡与军事合作。故答案为A项。B项,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排除;C项,诸侯国要向商王和周天子进行纳贡,当天子征召之时各诸侯会带领本国军队助王征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排除;D项,诸侯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本身说明了国家的复合制结构形式存在,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易中天认为:“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周文明。”他观点的得出,主要是肯定西周 A.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 形成家国天下观念 C. 开创封建管理模式 D. 确立社会伦理道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是说周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本质,也即是周文化中某些内容对今天依然有积极影响的。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形成家国天下的观念。故答案为B项。AC项,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开创封建管理模式都是其当时的历史作用,排除;D项,汉代董仲舒通过改造儒学、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才使社会伦理道德得以确立,排除。‎ ‎3.商鞅曾指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此观点认为 A. 农商之间存在着尖锐对立 B. 农商分别发挥着不同功能 C. 农商官三者互为补充关系 D. 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意思是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民开辟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商鞅认为农商本各有其功能,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故答案为B项。AC项,题干未涉及农商之间的对立和互相补充关系,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农商的本末关系,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4.有学者认为:“武帝没有绕开行政中枢,或只在中朝形成决议由外朝中枢执行,而采取议论、辩论方式解决,说明武帝并无夺相权之初衷。”中朝制度 A.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 降低了行政工作效率 C. 使中朝成为政务机关 D. 收到以卑制尊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通过贤良对策等方式,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不仅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收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故答案为D项。A项,中朝制度加强了皇权对相权的控制,排除;B项,中朝制度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髙,排除;C项,中外朝制度下,中朝是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排除。‎ ‎5.晚明时期,日用类书的编集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如晚明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酒令门”等,且这类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市民阶层扩大 B. 奢侈之风盛行 C. 印刷技术普及 D. 崇文氛围浓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晚明时期”“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并联系所学可知,这与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关。故答案为A项。B项,从“有很强的实用性”可知并非是用于奢侈,排除;C项,印刷技术普及的表述不符合晚明时期事实;D项,从“娱乐性”可知并非是崇文,排除。‎ ‎6.下图为前清中国与欧洲金银比价,这反映 A. 开放使中外金银比价差距缩小 B. 欧洲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C. 贸易发展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出 D. 中外经济联系越来越趋于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中中外金银比价逐渐缩小,是由于中外贸易联系逐渐紧密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A项,当时中国实行闭关政策,排除;B项,外国的经济入侵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发生的,排除;C项,联系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发展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 A. 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B. 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 C. 彰显爱国的民族情怀 D. 获得当时政府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体现中国人民对英法侵略的反抗,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项,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民众的抵抗行为结果失败了,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内忧外患,迫使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与材料的限定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从“民众自发起来”可见并非获得政府的支持,排除。‎ ‎8.1910年,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八幡制铁所购定生铁合同,规定15年问购买汉冶萍生铁114万吨,每吨价26日元,15年不变。同时签订借款合同,向日借款600万日元,年息六厘,15年为期,日本派顾问等进驻公司。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A. 经济结构比重不合理 B. 生产技术落后于国外 C. 迎来发展的短暂春天 D. 深受列强侵略与欺压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知,中国汉冶萍公司购买的原料和资金受到日本不合理的欺凌。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经济结构比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日的技术对比,排除;C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与题干限定时间不相符,排除。‎ ‎9.下表为某学者研究五四运动的大致脉络和引证史料。据此可知,历史研究 大致脉络 引证史料 ‎“和会秘辛”‎ 巴黎和会参与者的文章 ‎“现场存真”‎ 书信、日记、密电、呈文、报纸 亲历者忆 亲历者文章 ‎“日木五四”‎ 东京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被日本警察和民众阻挠、殴打、镇压的记述 ‎“告日人书”‎ 当时各界人士劝说日本放弃侵略的“讲理”之辞 ‎“五四演义”‎ 当时文艺家的“文艺创作”(通俗小说、话剧、诗)‎ A. 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 B. 要充分占有多元史料 C. 要贯穿全局看待历史 D. 应为现实政治所服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引证史料看,包含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不同的参与者的看法或者记载,体现了多元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仅是研究角度,没有涉及到作者的结论,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说到作者对五四运动的整体看法,因而也无法判断作者的政治立场,排除。‎ ‎10.胡适在回顾历史中说到,经过改组的国民党已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1926年至1927年间,“全国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气象”。这反映了当时 A. 上地革命符合中国国情 B. 民族工业迎来较快发展 C. 军阀混战局面基本结束 D. 国民革命得到民众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和关键“全国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并联系所学可知,这与国民革命打军阀除列强的政治行为得到民众支持有关。故答案为D项。A项,土地革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B项,1927—1936年民族工业迎来较快发展时期,排除;C项,1928年东北易帜,宣告中国旧军阀混战局面基本结束,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1.1935年出版的《湖南实业志》写道:“粤汉铁路湘鄂段修成后,长沙之商业地位,更形重要,以前之岳州及湘潭,至此日形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由此可见 A. 中国近代化道路之艰难 B. 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 新式交通推动运输便利 D. 交通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粵汉铁路湘鄂段修成后,提髙了长沙商业地位,以前之岳州及湘潭日形衰落,说明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故答案为B项。A项,中国近代化道路之艰难的表述过于笼统,排除;CD项,新式交通推动运输便利、交通改变南北经济格局的表述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12.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菜不畏艰险,长期深入山西、延安抗日根据地,将敌后抗日见闻以《中国的战歌》为名在国外出版,引起国际的强烈关注。这一报道 A. 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缓解国共两党的紧张关系 C. 改善中国抗战的困难处境 D. 扩大敌后抗战国际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将敌后抗日见闻以《中国的战歌》为名在国内外出版,引起国际的强烈关注”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有助于扩大敌后抗战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D项。A项,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排除;B项,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两党关系较为缓和,排除;C项,材料中仅是一种影响力,没有看到国际的援助,夸大其作用,排除。‎ ‎13.新中国成立后,旗袍、马褂、西服等几乎从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造型简单、风格朴素的列宁装、工装裤和军裝。这一变化 A. 符合当时勤俭建国客观需要 B. 受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C. 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与当时冷战国际形势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造型简单、风格朴素”可知与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困难,提倡勤俭建国客观需要有关。故答案为A项。B项,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与“造型简单、风格朴素”特点不符,排除;C项,仅从服饰的变化不能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排除;D项,与当时“冷战”国际形势有关仅能概括盛行军装的变化,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4.1956年下半年,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一个新现象:一些原私营工商业户开起了“地下工厂”“地下商店”,个体手工业生产也日趋活跃。天津、北京、青岛、郑州、成都和广西等省市,个体户和从业人员也是成倍增加。该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A. 三大改造不彻底 B.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 国家政策的影响 D. “左”倾错误指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说的是1956年下半年城市私营工商业、个体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这与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提出当时国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有关。故答案C项。A项,三大改造不彻底的表述不符合史实,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排除;D项,题干中的现象是积极的,不属于“左”倾错误,排除。‎ ‎15.下图为农村改革的“三权分置”该图反映了 A. 土地的个人所有权得以维持 B.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发生了巨变 C. 乡村治理体制适应时代需要 D. 工农和城乡关系发生巨大转折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没有发生流转的土地而言,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而且农户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不断扩大:对发生了流转的土地而言土地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出现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三权”是指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故答案为B项。A项,“三权分置”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排除;CD项,乡村治理体制适应时代需要、工农和城乡关系发生巨大转折的表述均不符合题干图示,排除。‎ ‎16.在罗马法中,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而它的评判依据就是法律人格。法律人格权是一种身份,其内容包括自由(的身份)市民(的身份)和家长(的身份)。这表明罗马法 A. 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 B. 损害了平民的合法权益 C.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D. 激化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表明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故答案为A项。BD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平民,排除;C项,题干说到法律人格权不仅包括“市民(的身份)”,还包括“自由(的身份)和家长(的身份)”,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 ‎17.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农民干活时穿的长罩衫(前面没有纽扣的外套)的布料主要由亚麻布制作。18世纪中期,这种服饰逐步减少,被厚粗棉布或者棉麻混合织物制成的双排扣大衣取代。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B. 纺织技术遥遥领先 C.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D. 农民购买力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亚麻布制作”到“厚粗棉布或者棉麻混合织物制成 双排扣大衣”体现了农民衣料质量提高。根据时间联系所学可知这与英国棉纺织业的进步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购买力有所提高。故答案D项。A项,题干仅是农民阶层,且衣料“厚粗棉布或者棉麻混合织物”,不是棉布为主要衣料,排除;B项,仅从题干无法得岀当时纺织技术遥遥领先,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 ‎18.英国王宝历史学家拉法尔·海德尔·曼库认为,不像一些共和制国家那样有自己的国庆节日,君主立宪制国家往往将王室变成整个国家庆祝活动的中心。这反映了英国 A. 废除君主制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B. 荣耀与权力笼罩在王室头上 C. 王室代表人类政治生活的巅峰 D. 君主成了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王室是整个英国最大的象征,因此王室婚礼这样的事件往往会成为国家节日,把国家团结起来。故答案为D项。A项,“广泛支持”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荣耀与光环依然笼罩在王室头上,但权力却不可同日而语,排除;C项,英国王室的存在到今天已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它曾经代表了过去数千年人类政治生活的巅峰,排除。‎ ‎19.19世纪初,德意志境内有30多个邦国。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像潮水一段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其结果 A. 为德国统一创造了前提 B. 确立普鲁士的霸主地位 C. 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 使该地迅速实现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强调1834年1月1日零点,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经济的统一有助于政治的统一。故答案为A项。B项,普鲁士霸主地位确立表现为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排除;C项,统一关税仅是18个邦国还有10多个国家没有参与,因此无法得出德意志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排除;D项,1871年德意志统一推动该地迅速实现工业化,排除。‎ ‎20.19世纪晚期以来,西欧各国工人政党开始“放弃阶级斗争”,主张“议会斗争”和“阶级合作”。东欧各国工人政党则坚持“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暴力革命”。东西欧工人政党主张的差异,主要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逐渐完善 B.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带动 C. 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干时间联系所学可知,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东西欧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主化道路不一有关。故答案为D项。A项,资产阶级民主逐渐完善仅能概括西欧各国工人政党主张的变化,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19世纪晩期以来,随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社会主义运动逐渐走向高潮,排除。‎ ‎21.1921年12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八大上提出,苏维埃应少一些政治家,多一些工程师和农艺师;共产主义=苏维埃制度+电气化;电气化是“民主”的基础等观点。列宁这些观点 A. 表明新经济政策遇到放弃 B. 积极探紫了社会主义道路 C. 适应严峻军事战争的需要 D. 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主旨是列宁鼓励发展“工程师和农艺师”“电气化”“共产主义=苏维埃制度+电气化”,这些观点体现列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故答案为B项。AC项,题干主旨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排除;D项,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排除。‎ ‎22.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66国的世界经济会议,英法等国坚决要求美国稳定美元,但美国坚决拒绝稳定美元,双方严重分歧,导致会议失败。据此可知,当时 A. 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C.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D.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英法等国坚决要求美国稳定美元,美国坚决拒绝稳定美元”是英法美基于本国利益应对经济危机的主张,属于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故答案C项。A项,1933年美国尚未摆脱经济危机,排除;B项,“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排除;D项,世界大战爆发主要表现为英法美等反法西斯与德国等法西斯的矛盾,排除。‎ ‎23.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要真正“克制”一个不断崛起的德国,应是把它纳入到欧洲一体化国际机构中去,更好地监督它。1963年两国签署《法德友好合作条约》,涵盖了外交、防务、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条款。其结果 A. 摆脱了战后美国的控制 B. 推动战后西欧经济复苏 C. 加快欧洲联合发展步伐 D. 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50、60年代法德两国的合作,加快欧洲联合发展步伐。故答案C项。A项,“冷战”结束后,随着欧盟的建立,欧洲才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的复苏,且20世纪50、60年代法德经济进入了发展期,排除;D项,1951年欧洲媒钢共同体的建立,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 ‎24.下表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制度基因与组织基因。据此可知 A. 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 B. 蒸汽时代产生科学管理体系 C.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逐步显现 D. 电气时代出现了知识资本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纵观三次工业革命,从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到大学的知识生产,再到产学研合作和知识资本化,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成分逐步丰富完善,各个构成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故答案为C项。A项,组织基因的不断创新使企业生产力和研发能力不断上升、企业管理逐步向科学和专业化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排除;B项,电气时代和汽车时代的来临产生了科学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排除;D项,互联网技术的岀现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风险投资等金融制度的出现扶持了高科技中小企业,知识资本化给予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竞争优势,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当中,职责分工明确,三省主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而六部则指的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对于国家基本运转予以负责。从运行机制来看,三省是命令传达的部门,六部则是执行机构,职能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中书省需要对于皇帝的旨意进行下达。门下省是唐代非常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它的地位与中书省保持一致,求局平等机构,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门下省也是我国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朝廷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作为唐代最高的执行机关,中书省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从一定程度来讲,三省是对于中央权力的划分,在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中央机构之下,又划分了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兵部、工部,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北宋王朝立国之初,尚因袭五代时期混乱的中央体制。乾德年间(公元963-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改草旧的中央行政体制,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是中书门下的简称,设在朝堂之西,“为宰相治事之所一,负责掌管中央的行政大权。枢密院‘在中书之北’掌‘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戌之政令’”等军政务。宋太宗即位以后,伴随统一战争的继续胜利进行,北宋人口増多,疆域扩大,中央财政杌构三司的地位日益重要。淳化元年(90年)十二月,宋太宗交右正言谢泌的建议,把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官僚割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并且“遂著为定制,中尔所上书疏亦如之”。‎ ‎——摘编自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 ‎【答案】(1)特点:决策和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发挥着枢纽作用;分层决策机制。作用:一方面,保证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对于国家的社会稳定、社会有效治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 ‎(2)背景: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造成的“内重外轻”的局面,宋朝统治者把加强中央集权制视为立国之本。‎ 影响:中书、枢密院二府体制的确立,从中央行政制度上排除了将帅干预朝政的可能;财、政、军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不仅加强了皇帝对中央财政大权的直接控制,对后世中央行政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3)原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推动宰相制度演变的主要动力;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是宰相制度演变的重要原因;宰相制度的演变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从运行机制来看,三省是命令传达的部门,六部则是执行机构”得出:决策和行政分离;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得出:集体宰相制;根据材料“门下省是唐代非常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它的地位与中书省保持一致,求局平等机构,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门下省也是我国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得出:门下省发挥着枢纽作用;分层决策机制。第二小问“作用”,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方面主要强调保证国家权力集中,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治理,并在制度建设方面成为封建制度完善、成熟的标志;消极方面主要突出分权、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北宋王朝立国之初,尚因袭五代时期混乱的中央体制”并结合所学得出: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造成的“内重外轻”的局面,宋朝统治者把加强中央集权制视为立国之本。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得出: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与军权分离,互不统辖,借以分割相权,宰相的大权一分为三;根据材料“财、政、军三权分立制”并结合所学得出:二府三司各自独立,均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构成了国家最高辅政机关,并对后世中央行政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结合第(1)(2)问及所学从君权和相权矛盾、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以及客观环境角度分析影响宰相制度变化的因素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应对16世纪中叶人口危机、价格革命与社会变迁引发的劳工问题,英国政府于1563年出台《工匠法令》。《工匠法令》投授权治安法官推行学徙制、强制劳动、限制劳工流动与厘定工资等核心杂款。《工匠法令》顺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切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获得治安法官的积极推行,从而有效化解劳资纠纷与维护社会秩序。《工匠法令》奠定了英前工业化时沏劳资政策的柩架,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转型。‎ ‎——摘编自刘金源《英国近代劳资关系研究》等 材料二 近代徽州茶商的同业组织主要分布在茶叶的生产地徼州和销售地上海,徽州境内的茶商同业组织不断演变,并构筑起覆益茶产地的组织网络。上海星江敦梓堂茶业公所是茶商、茶栈工头、茶工的联合体,其中心事务是维护茶工福利和调解三方矛盾。近代徼州茶商同业组织在成立初期实行董事制,其后改为委员制,突出民主决策,集体管理。强调对权力的监督制衡。1926年发生的星江敦梓堂茶业公所章程修正案和茶工要求増加工资案是当时中国众多劳资纠纷中比较典型的案例,由于劳资双方均来自徽州,具有乡谊关系,在纠纷处理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同业和同乡组织居中调处。‎ ‎——摘编自张小坡《近代徽州茶商的同业组织及劳资关系处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英劳资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英处理劳资问题的差异。‎ ‎【答案】(1)原因:英国:出现人口危机;价格革命导致工人生活水平下降;中国:茶商同业组织发展;茶工维权意识增强;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发展 ‎(2)差异:英国:政府主导;立法手段;推动社会转型。中国:民间主导;谈判协商处理;影响有限。‎ ‎【解析】‎ ‎【详解】(1)英国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为应对16世纪中叶人口危机、价格革命与社会变迁引发的劳工问题”得出:出现人口危机;价格革命导致工人生活水平下降。中国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徽州境内的茶商同业组织不断演变”得出:茶商同业组织发展;根据材料“茶工要求増加工资案”得出:茶工维权意识增强;根据所学得出: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发展。‎ ‎(2)英国方面,根据“英国政府于1563年出台《工匠法令》”得出:政府主导;立法手段;根据材料“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转型”得出:推动社会转型。中国方面,根据材料“上海星江敦梓堂茶业公所”得出:民间主导;根据材料“维护茶工福利和调解三方矛盾”得出:谈判协商处理;根据材料“在纠纷处理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同业和同乡组织居中调处”得出:影响有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的国家政治体制,以君主作为权力主体表现得更为明确,规定和安排得更为周详具体。举凡官制、人事、行政区划、立法、司法、财政、民政、军事各方面的主要权力均由皇帝亲掌之并独掌之。明代早期几个皇帝,清朝几乎所有皇帝,都是“躬揽大权”,以国家的权力主体身份来进行活动,并大大提高其专制程度的。在封建社会晩期这样的特定时期,高度专制可能有助于贯彻政令,发挥囯力,促进统一,但也必然造成专横暴虐,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甚至助长昏愤和腐败,激化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 ‎ 我把其中的一种集权称为政府集权,把另一种称为行政集权。在美国,只有第一种集权,而另一种集权则不存在。假如领导美国社会的权力把管理国家的这两项手段均掌握在手,并兼有包办一切的能力和习惯以及发号施令的大权;假如它在确定管理国家的一般原则之后,还要屈尊去管理其应用的细节;假如它在规定国家的重大利益之后,还能屈尊去过问私人利益,那末,自由在新大陆早就不复存在了。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究备手段。‎ ‎——摘编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政治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与明清相比,指出美国政治体制的不同之处,并进行简评。‎ ‎【答案】(1)特点:皇帝专权;弊大于利;强化中央集权 ‎(2)不同之处:分权与制衡(行政权受到制约)。‎ 评价:限制总统权力,维护美国民主制度;加快美国工业化的进程;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以君主作为权力主体表现得更为明确”“都是‘躬揽大权’”得出:皇帝专权;根据材料“必然造成专横暴虐……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得出:弊大于利;根据材料“有助于贯彻政令,发挥囯力,促进统一”得出:强化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在美国,只有第一种集权,而另一种集权则不存”得出:分权与制衡(行政权受到制约)。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假如领导美国社会的权力把管理国家的这两项手段均掌握在手,并兼有包办一切的能力和习惯以及发号施令的大权……那末,自由在新大陆早就不复存在了”得出:限制总统权力,维护美国民主制度;根据所学得出:加快美国工业化的进程;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出版小说《人鼠之间》。小说梗祝如下:‎ ‎20世纪30年代,乔治和菜尼,结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乡村游荡打短工。乔治是个机灵的小个子,菜尼则正相反,孔武有力却智力低下,经常无意中闯祸,靠乔治帮他解围,乔治是菜尼自觉自愿的监护人。两个人相依相伴,怀着一个梦想,挣够一笔钱买下一个小小的田庄,自耕自种、自给自足,不再为别人打工奔劳。菜尼喜欢摸柔软、毛茸茸的东西,但他手重不知深浅,到手的老鼠、狗崽最终都被他的大手玩死了,他向往着在未来的田庄里乔几个兔子,兔子毕竟大一些应该不至于太娇弱一玩就死掉。‎ 他们在某农场做季节工,休息期间菜尼让乔治给他讲关于“土地、房子、苜蓿地和兔子”的故事,这就是他们苦难生活中的梦想与渴望。由于菜尼误杀农场主的儿媳受到追捕,陷入绝境,乔治为了让其兔受屈辱,无奈之下一边讲述着他们的“土地、房子、苜蓿地和兔子”的梦想,一边扣动了手枪扳机,菜尼在对梦想的陶醉中离开冷皓无情的人世,意味着他们生追求的梦想破灭。‎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乔治和莱尼共同的土地梦想的破灭。‎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概述和评价: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崩溃,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全国大范围失业,人们陷入贫困,劳资危机加剧,企业主和工人陷入严重对立,城市农村发生声势浩大的劳资冲突,屡屡发生罢工运动。农民的土地被富人和资本家夺取,农民成为无家可归的人,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家园。‎ 概述和评价:《人鼠之间》是一部沉重而蕴意深刻的中篇小说,它讲述了乔治等流动农场工人追逐土地梦想却最终希望落空的经历。小说旨在呈现岀在阶级性的压迫和残酷的资本剥削下,在贫富极其悬殊的美国社会,普通劳动者之间真挚而单纯的友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劳动者的生活及命运都很悲惨,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一枕黄粱美梦,最后以悲剧收尾。‎ ‎【解析】‎ ‎【详解】第一小问“情节”,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乔治和莱尼,结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乡村游荡打短工……他们的‘土地、房子、苜蓿地和兔子’的梦想,……意味着他们一生追求的梦想破灭”,从而得岀乔治和莱尼共同的土地梦想的破灭。‎ 第二小问“历史现象”,抓住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和材料中信息——结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乡村游荡打短工,并联系所学知识,得出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第三小问“概述和评价”,我们可以从经济危机的背景、特点、影响方面来予以分析,从而得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以及资本的作用下,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家可归的人,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加州寻找新的家园,他们经历了失地之苦、迁徙之苦,到加州以后又经历压榨之苦。生存、家园成为他们追求的梦想。土地是一个借代,在资本主义社会强加给他们的生存条件下,这种梦想注定要灰飞烟灭。‎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