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暑假学习情况验收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暑假学习情况验收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高一暑假学习情况定位摸底试题卷 历 史 温馨提示: 1.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 2.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 3.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共2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白瓷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粉彩瓷器 D. 白瓷、青瓷 ‎3.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 )‎ A. 高炉冶铁 B. 炒钢技术 C. 灌钢法 D. 水力鼓风冶铁 ‎4.下列不属于小农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精耕细作 D. 刀耕火种 ‎5.17世纪初,荷兰执世界贸易牛耳,使英国经历了剧烈的商业危机。据统计,英国出口的布匹数量从1618年的102300匹减少到1620年的85700匹,两年以后继续减少到75600匹。为了应对商业危机,英国 A. 打败“无敌舰队” B. 在印度与法国争夺 C.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D. 颁布《航海条例》‎ ‎6.现代家庭中许多家用电器的功率计算单位是“瓦特”,这是为了纪念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英国机械师瓦特。他的成就是 15‎ A. 发明“珍妮机” B. 改进蒸汽机 C. 发明蒸汽机车 D. 设计内燃机 ‎7.推动欧洲人进行远洋航海、开辟新航路的动力因素有 ‎①对香料和黄金的狂热追求 ②商业危机 ‎ ‎③传播基督教 ④扩张领土,建立殖民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 ‎8.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A.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夺去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 ‎9.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B.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 ‎10.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索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 A.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 ‎1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目的是 A. 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C.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D. 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12.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保兴面粉厂等企业 A. 都是中小地主投资兴办的企业 B. 都是私人建立的资本主义企业 C. 都是洋务派的官办企业 D. 都是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表现 ‎13.下列活动体现洋务派“自强”主张的是 ‎①创办安庆内军械所②创办汉阳铁厂③创办福州船政局 ④创办发昌机器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5‎ ‎14.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八大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二大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5.1953年2月,中央的一份文件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在这里,“组织起来”指的是 A. 建立合作社 B. 实行计划经济 C. 推行公私合营 D. 开展生产互助 ‎16.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已经提前全部履行完毕;同时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这一切表明,入世后的中国经济 A. 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B. 日益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 C. 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 日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 ‎17.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 B. ‎ C. D. ‎ ‎18.维新变法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政论性较强的报刊,有助于开启民智、推进变法。下列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报刊是 A. 《中外纪闻》 B. 《强学报》‎ 15‎ C. 《时务报》 D. 《民报》‎ ‎19.1935年,罗斯福总统在签署一项法律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它“将保护未来的行政当局,使它不致因需向穷人提供救济而难免沉重负债。……这项法律照顾了人的需要,同时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这项法律”是 A. 《紧急银行法案》 B. 《全国工业复兴法》‎ C. 《农业调整法》 D. 《社会保险法》‎ ‎20.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某法案,不仅规定了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则,还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凡是接受该法案的企业,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该法案对应的措施是 A. 调整工业生产 B. 整顿财政金融 ‎ C. 成立农业调整署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1.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A. 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D. 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22.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他们今天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须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 整顿银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B. 调节农业生产,增加粮食生产 C.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 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23.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 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15‎ C. 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 防止由于人们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24.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25.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6.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A. 赫鲁晓夫 B. 列宁 C. 勃列日涅夫 D. 罗斯福 ‎27.《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 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 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28.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C. 世界银行的建立 D. 欧洲联盟的形成 15‎ ‎29.1982年德国总理科尔说:“30年前,阿登纳把德国人引进了西方自由民族大家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我们成了西方联盟中受人尊敬的伙伴。”德国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伙伴”,走出最关键的一步是 A. 《巴黎条约》的签订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D.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0.2009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宣布向巴西长期贷款13亿美元,以资助其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机构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太经合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满分40分。)‎ ‎31.(本小题满分16分)‎ 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 材料三: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 ‎——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 ‎(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4分)‎ 15‎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8分)‎ ‎31.(本小题满分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 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5‎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6分)‎ 33. ‎(本小题满分16分)‎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4分)‎ 材料二 针对30年代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复兴、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预政策,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2)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节农业生产的?(4分)‎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4分)‎ 15‎ ‎(4)上述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4分)‎ 隆回县2018年高一暑假学习情况定位摸底试题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宋元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朝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棉纺织产品增多,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正确。政府政策是各个王朝的共性,不能作为宋元时期个性发展的原因,A排除。棉花一开始就是经济作物,B排除。商品经济发展对丝、麻、棉都适用,D项与此无关,排除。‎ ‎2.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夺得千峰翠色来”可知,越窑生产青瓷;“君家白碗胜霜雪”说明大邑生产白瓷,故A项正确,D项错误;粉彩瓷器是在清代出现的,故BC错误。‎ ‎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近现近现的炼铁方法,所以排除A项。炒钢技术迟出现在西汉时期 ,所以排除B项。D发明水利鼓风冶铁是在东汉 ,不是南北朝时期。灌钢法由北齐著名冶金家綦毋怀文发明,故答案选择项C。‎ ‎4.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刀耕火种是农业的耕作方式而非小农经济基本特点,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男耕女织属于小农经济基本特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给自足属于小农经济基本特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基本特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D【解析】面对荷兰海上贸易发达,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商业贸易霸权,D正确;A主要是针对西班牙;C是18世纪殖民扩张表现;C是工业革命之后经济政策。‎ ‎6.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瓦特完成了对蒸汽机的改进,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故选B;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与瓦特无关,排除A;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与瓦特无关,排除C;第二次工业革命设计了内燃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完成了对蒸汽机的改进,D错误。‎ ‎7.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15‎ ‎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当时,很多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推动欧洲人向海外扩张。故①②③正确。扩张领土、建立殖民地是新航路开辟的后果、影响,而不是动力,排除④。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8.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再现再认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商业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成为商业殖民帝国,A项符合题意;C项是18世纪的;D项是荷兰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与“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不符。‎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殖民扩张·荷兰 ‎【名师点睛】荷兰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1)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享有很多特权,在它们组织下,荷兰积极参与激烈的殖民竞争。‎ ‎(2)抢占殖民地:荷兰在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好望角,在亚洲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据过中国的台湾,在北美的哈德逊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 ‎(3)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9.C ‎【解析】根据材料中“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等信息,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后,适应了列强对原料的需求,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故选C。‎ ‎10.C ‎【解析】材料表明由于为洋布充斥市场导致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信息,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信息,B错误;棉纺织业是衰败,不是转型,D错误。‎ ‎11.B 15‎ ‎【解析】甲午战争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为了减轻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正确;A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客观影响;该举措并不是顺应历史潮流,C错误;洋务运动此时已经失败,D错误。‎ ‎12.B ‎【解析】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保兴面粉厂等企业都是私人建立的资本主义企业,故选B;A中“地主”不当,排除;上述企业均非洋务企业,排除C;发昌机器厂和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工业兴起的表现,排除D。‎ ‎13.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军事企业如: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和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故①③正确。汉阳铁厂属于民用企业,与题意不符,故②错误。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题意不符,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本题属于识记型选择题,关键是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自强”主张,结合选项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14.B ‎【解析】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启这一举措的重要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5.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农业农民问题,组织起来就是学习苏联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建立合作社,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农业通过适当方式改造,服务工业化的需求问题,并未论及计划经济,故B项错误;推行公私合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开展生产互助,是农业走向集体化的一种过渡,不是最终目的,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农业改造 ‎16.D 15‎ ‎【解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更加与国际接轨,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使中国经济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故选D;A项错在全面接轨,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经济全球化,排除B;C项夸大了中国经济的地位,排除。‎ ‎17.B ‎【解析】 结合所学,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谭鑫培主演的无声电影《定军山》,故选B;A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D是中国第一部获奖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抗日战争巨变之时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排除B。‎ ‎18.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期间,发行的报刊有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1896年创刊的《强学报》,这是中国最早政论报纸;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这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由此可知,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本题中ABC正确,由此排除即可。‎ ‎19.D ‎【解析】试题分析:《紧急银行法案》目的是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的,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是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农业调整法》目的是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收购剩余农产品以稳定市场价格,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保险法》目的通过国家在人民福利方面担当重要角色,部分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效缓解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向穷人提供救济……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相符,故D项正确。‎ ‎20.A ‎【解析】《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部门制定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市场分配,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凡遵守法规的企业在其产品上贴蓝鹰标志,以示守法和致力于复兴,故该法案对应的措施是调整工业生产,A正确;B是调整金融的措施,C是调整农业的措施,D是社会保障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不仅规定了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则,还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分析解答即可。‎ ‎21.C 15‎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3年,可以判断出是在经济危机之后的事件,国会议员的叙述是说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受到了限制,显然是对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持否定态度,所以答案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22.C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了罗斯福要维持低收入工人群体的生活水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达到此目的,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以工代赈,故C项错误;整顿银行属于金融措施,故A项错误;调节农业生产属于维护农民利益的措施,故B项错误;发展工业属于工业方面的措施,故D项错误。‎ ‎23.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知,福利制度推行的目的是防止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故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是对“梯子”的解释,C项明显不符合逻辑,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制度 ‎2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变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发展,纷纷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社会变革。其本质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起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根本变革”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错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变化 ‎25.D 1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A表述不合史实;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C、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评价 ‎【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2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之先河,率先批判斯大林,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A正确;根据“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主义兴起是在列宁去世之后,故B错误;勃列日涅夫继赫鲁晓夫之后继续在苏联改革,与题干中“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不符,故C错误;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改革之一,而且当时借鉴了斯大林模式的优点,不是批判斯大林模式,与“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不符,故D错误。‎ ‎27.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故B项正确;其他措施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28.A ‎【解析】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故A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故B错误;世界银行的建立也是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故C错误;欧洲联盟的形成是区域性的经济、政治集团,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 ‎29.A 15‎ ‎【解析】由材料“1982年”和“30年前”,即1952年。由于法德的和解,根据《巴黎条约》,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推动了欧洲的联合,故选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于1958年,排除BCD。‎ ‎30.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银行可以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贷款,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管理各国之间的汇率,并且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而材料中明显需要的是长期贷款,排除A。世贸组织主要协调国际贸易,不为成员国提供贷款,排除C。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国际合作组织,不向任何成员国提供贷款,排除D。‎ ‎31.(1)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或者小农的封闭性、自给自足的特征亦可);宗法制;儒学被奉为统治思想;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答到2点4分)‎ ‎(2)影响:传播了先进技术,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利于美洲和澳洲的开发;利于世界各地的交流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缓和英国社会矛盾,利于英国政治的稳定。(4分,任两点即可,每点2分)‎ ‎(3)特点:自东向西(或者从沿海向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移民质量较高(或者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较多)(任一点即可,2分)影响:为抗战保存了力量(或者利于长期抗战);利于西南开发(或者利于西南经济发展、利于西南近代化、利于改变民族工业分布不合理的局面);利于民族交流;利于西南地区思想解放。(任三点即可,6分)‎ ‎32.(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2分)‎ ‎(2)三个节奏: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分)‎ ‎33.(1)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4分)‎ ‎(2)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的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4分)‎ ‎(3)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完善社会福利制度。(4分)‎ ‎(4)启示:计划、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实事求是,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不断改革,开拓创新。(4分)‎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