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高 二 历 史 ‎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 第I卷 (50分)‎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的诸侯。这样,周使用的文字首先传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又传到楚和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B.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C.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2.周天子分封诸侯、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 C.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3.周代的礼制十分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在众多的礼制中,出生礼、冠礼、婚礼都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并且,周代的礼制强调“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凸显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这表明 A. 周礼是维护政治等级的工具 B.周礼利于凝聚宗族力量 ‎ C. 周礼体现“亲亲” “尊尊”原则 D.周礼繁杂且涉面广 ‎4.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D.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5. 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 - 10 -‎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制度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 A.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B.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 C.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6.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考生平时的文字高下、声明、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B.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 ‎ C.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7. 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节制 B.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 ‎ C.吸取宋代地方分权的教训 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 ‎8.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厉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 A.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B.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 C.有效防止君主乾纲独断 D.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9.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10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1. “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地理环境 A.容易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B.孕育了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C.农业发达 D.国土面积小导致全体国民直接参政 ‎12. 美国历史学家珍妮弗.‎ - 10 -‎ 罗伯兹认为,西方思想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长期存在贬低雅典民主的传统,而这恰恰是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这一观点揭露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A.孕育了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 B.不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观念 C.使雅典长期受到世界的关注 D.受到众多思想家的批评攻击 ‎13. 梭伦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当因国事发生内争之时,漠不关心,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A.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B.内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 C.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D.个人自由高于城邦利益 ‎ 14.《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B奴隶参与了立法 C.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D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15.罗马帝国初期曾明令禁止主人判处奴隶与猛兽搏斗;罗马帝国哈德良废除了奴隶主把奴隶卖给斗兽场的特权;君士坦丁皇帝将故意杀死奴隶与杀人罪同等对待。出现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国家的不断扩展 B.自然法理念的深刻影响 ‎ C.平民与贵族斗争激烈 D.民主政治的逐渐发展 ‎16.罗马法中规定:凡船东和旅店、马厩的主人对旅客携带的物品、马匹富有特别保管的义务 除由于旅客的过失或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外,对其毁坏、丢失都要负赔偿责任。此规定 ‎ A.具有鲜明的契约精神 B.缺乏明确的责任规定 ‎ C.体现了公平原则 D.注重追求过失责任 ‎17.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提供了治理大国的经验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开创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先河 D.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18.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决策负有政治责任。这一原则 A.使国王丧失了国家元首的地位 ‎ B.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 10 -‎ C. 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 ‎ D. 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 ‎19.美国独立之初,华盛顿在其与友人的通信中说:“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强制力的干涉,人们将不会接受和实施出于为他们自身利益着想的措施”这说明他主张 A.建立专制主义政府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利 ‎ C.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D.实行共和制民主政府 ‎20.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 A.主宰了联邦政府 B.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 C.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D.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21.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其实《独立宣言》被改动处多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由此可知 ‎ A.对史料需要做调查考证,进行史料批判 ‎ B.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非常高 ‎ C.只要敢于解释史料,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 D.回忆录、书信等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22.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君主专制。”这表明 ‎ A.“主权在民” 的观念不断强化 B.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 C.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利受到制约 D.政治精英损害公民基本权利 ‎23.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包括 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 ‎ 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 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24.“‎ - 10 -‎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5.18世纪初期,在汉诺威过惯了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乔治一世父子,依据《王位继承法》先后继任英国国王,他们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限制王权获得重大进展 ‎ B. 已经建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 C. 出现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良机 ‎ D. 尊重外国王公人主的传统 - 10 -‎ 第Ⅱ卷(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小题10分,第27小题11分,第28小题14分,第29题15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26.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3 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有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 -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 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联邦议会由各邦委派的共58名代表组成,掌握着较大权力。帝国议会由全国普选产生,但权力有限,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首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首相同时即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 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完善的历程。( 4分)   ‎ - 10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 4分)概括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宋代的封驳制度以权力制约思想为指导,以封还君主诏令、驳正公文违误失当为手段,以提升决策的正当性、正确性为目的,不断改革封驳的内容和形式,对皇权和相权的恶性膨胀施以必要的限制.....驳机构同是上下公文运行的总枢,主管上下公文的点检、审读和发放,这样就会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上通朝廷的政令,下晓地方基层的实际情况。在广占信息的情况下,强化诏命的监督审查,如果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以防决策失误带来不良影响。‎ ‎ 摘编自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行政权要根据宪法授予才能获得,并规定只能在法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依照美国宪法第1条的规定:“国会有权制定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法律”。国会对创建行政机构和设定行政机构权力的范围具有绝对的权.....在美国,司法审查是指法院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以及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及法律....凡是受到行政机关行为的不利影响或侵害的人均有权要求司法审查,这样司法审查对依法行政提供了源自司法威力的保障。‎ ‎ 摘编 自周实、赵凯《论美国对行政权的控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封驳制度的权力制约性(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制约性的意义。(3 分)‎ - 10 -‎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是如何实现行政权控制的( 2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权力制约上与美国的不同之处。(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泰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普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延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故里间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材料二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 - 10 -‎ ‎ 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和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与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了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种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的家逐渐确立。‎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 3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特点。( 3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 4分)并对近代西方方选举制度力加以简要评价。( 4分)‎ ‎ ‎ ‎29. 阅读下列材料: ‎ - 10 -‎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央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收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 ‎ ‎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