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安徽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共计50分)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共通之处。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由此可知,B项正确。“重农抑商”符合法家思想、不符合儒家思想,A项错误。“厚古薄今”符合儒家思想、不符合法家思想,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符合儒家思想、不符合法家思想,D项错误。 2.《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韩非的法家思想。材料中韩非提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强调了“法治”思想,认为“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说明法治可起到治乱兴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即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故选C项。A项所述错误;B项说法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D项表述不全面。 3.有人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一学派:“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台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下列言论代表了该学派主张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回归到原始的简朴”表明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风气社会;材料“极有限度的政府”表明主张“无为而治”“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老子“道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据此可判断是道家,D符合道家的“无为”思想,符合题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属于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排除A;“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属于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排除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属于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排除C。 【备注】无 4.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亲子的权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内部,而不是宗族内部,所以体现不出宗族利益问题,C项错误。故选D。 6.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史学家对武则天事迹的记载比较客观,但宋明以来,由于受理学的影响,史学家的主观认识影响了对武则天的评价,故选A项。B、C、D项本身说法错误。 7.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契嵩认为佛教和儒学殊途同归,这是佛教寻求与正统思想妥协的表现,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均不符合史实,C、D项错误。 【备注】无 8.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韦宙并没有反对俚民举办婚宴,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俚民大操大办婚礼的约束,B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婚礼的大操大办而不是私奔,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略如(汉)礼”说明并不是完全按照汉俗,故D项错误。 【技巧点拨】对于新材料试题,考生要特别注意材料所体现信息的程度和范围,不能在选项中将程度或范围进行扩大或缩小。 9.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意在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由“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谤辱朱子,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叛逆,说明朝鲜使者奉程朱理学为正宗,①正确,由“阳明敢肆己意, 谤辱朱子”可得出③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学说未超出理学的范畴,而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排除②④。据此可知本题选C。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并未涉及人才的培养问题,A项错误;材料指出了静百姓之心的方法或手段,没有涉及道德、言行,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要教化民众,必须先让百姓过得富足,然后风俗才会得以改变,C项正确;D项不是顾炎武强调的主旨,排除。 11.“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B.清儒之学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D.清儒之学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萌发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思想。材料说明“明儒”向“清儒”转变的原因在于“惮于文网、迫于饥寒”、“ 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体现出思想文化专制对思想领域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 【备注】无 12.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判断顾炎武主张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 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项只是反映他前一句话“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与材料“强调”不符,排除; 材料强调求学要注意知识的本源,并不说求学问的态度,B项与作者意思相反,排除;儒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顾炎武是批判宋明理学的,在对待儒学这一问题上,顾炎武坚持的原则是批判继承,D符合题意。 13.“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可知,人文主义者赞同对财富的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揶揄上帝。 14.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可知,维多里诺的教育理念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可以排除。C项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特点,可以排除。由“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可知,D项错误。 【备注】14—16世纪(发现时代)的阶段特征 经济上,发现了“世界”——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发现了“人”——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科学上,发现了科学——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5.学者查理·G.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地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 C.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 D.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有意识地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理想”可知该事件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关,故判断其为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意在否定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据材料“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可知本题选择A项。 【备注】【技巧点拨】回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事件本身加以判断,定位必须要准。 16.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当时的文艺巨匠 A.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决定作用 B.采取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C.认可天主教文化的本质属性 D.运用理性批判宗教思想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初,那个时候欧洲各国的统治都掌握在教皇手中,笼罩着封建的气息,教皇通过万能的上帝,继而向人们灌输那些落后、愚昧的束缚性的思想,利于自己的统治。而那个时候的思想家们还不具备直接向权威挑战的时机,资产阶级无强大的实力与教皇的势力对抗。宗教神学那时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思想家只有利用宗教神学的外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继而让人民更容易接受。材料“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正是说明文艺复兴采取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B项符合题意。 17.“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 D.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根据材料可知,不论祷告选择哪个地方,只要相信上帝在那里就可以,即信仰即可得救,B项符合题意。 18.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虽然同路德存在争论,但也有一些与路德相同的观点。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这一主张与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A.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 B.苦修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C.主张教随国定并实行宗教宽容 D.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与发财致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不需要苦修和事功,所以与人文学者伊斯拉谟主张内心中要有上帝的观点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A项虽然也是马丁路德的主张,但未能体现与伊拉斯谟观点的相同之处,C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签订的《奥格斯堡合约》的内容,D项是加尔文的主张,都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19.翟振明在《启蒙反思的可能误区》里这样认为:真理没有被理解是没有价值的……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结果。材料意在强调 A.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C.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D.理性使人们生活更幸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即启蒙思想家突出以理性为核心,来把握“生活的真谛”和“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生活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反映了社会问题,故选C项。A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材料观点突出了理性的中心地位,应该是理性影响社会进程,故排除B项;“生活更幸福”并不能反映“生活的真谛”“生活的意义”,故排除D项。 20.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各国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国家专制主义仍然强大,所以各国学者不可能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④错误,排除,故答案是A项。 【备注】【技巧点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其进程也会不同。要注意有区别地分析历史事件的特性。 21.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与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去参加牛顿的葬礼,后来通过其著作传播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这说明了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所以本题选择B项。A项和C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22.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制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独立宣言》,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此时法国启蒙运动正在开展,由此排除①;由“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可知《独立宣言》中蕴含了许多卢梭、洛克的思想,由此排除②;由“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等可知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23.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答题技巧是选项必须同时满足上述理论和实践。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长官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亚里士多德把权力分为三要素、洛克提出分权思想但是并未提出权力的相互制约,可排除C项;权力分散伴随的就是行政效率下降,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是为保证皇权,排除B项;共同点是后世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故选D项。 24. 989年美国修订的《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上任后还须按月申报。……财产申报资料向社会公开,供大众查阅复印,以便接受社会监督。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该材料体现了启蒙思想的 A.社会契约 B.主权在民 C.自由平等 D.反对私有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必须在任职前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上任后还须按月申报”“向社会公开,供大众查阅复印,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可知,在个人财产方面,公职人员应该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25.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康德 A.否定革命的作用 B.批评广大群众的愚昧 C.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D.认为思想启蒙和政治革命同等重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康德启蒙思想的认识。从材料的含义可知,康德认为真正的改革不是推翻专制统治的革命,实现政治上的变革,而是思想上真正实现变革,只有这样才不会使革命“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表现了康德对思想启蒙的重视,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30分,第27小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本题以中外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等信息,概括出孟子在法制与人伦方面的主张;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法制与城邦的关系、法律的地位等方面说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第(2)问,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方面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从古代希腊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苏格拉底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历史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戈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戈拉对神灵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社会根源: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复苏。 (3)思想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 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说明: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4)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 第(1)问,由材料“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普罗泰戈拉对神灵持怀疑态度。结合古希腊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普罗泰戈拉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2)问,由材料关键信息“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管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马丁·路德的观点是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分析马丁·路德的观点产生的思想因素。 第(3)问,由材料关键信息“在宗教方面,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影响得出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表现。 第(4)问,从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得出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