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汾阳二中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出题人: 审题人:高三历史组 第Ⅰ卷 客观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走向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各种学派的诘难 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下列属于“经”部的是( ) A.《道德经》 B.《楚辞》 C.《汉书》 D.《中庸》 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4.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5.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6.《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非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7.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8.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 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9.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10.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 )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11.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13.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 )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14.有学者认为:“辟佛的宋儒本质上往往不是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宋儒不再批判佛教 B.宋朝儒佛地位相当 C.佛学渗入儒家义理 D.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15.“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16.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 17.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18.“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9.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20.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可知( ) 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 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2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 ) A.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B.从严治吏,消除贪腐 C.礼法并用,风清气正 D.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22.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23.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道:“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 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2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25.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 A.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26.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 A.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2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28.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 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地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29.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 论点 论据 甲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了人的重要性 乙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 A.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 B.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C.甲的论点错误 D.乙的论点错误 30.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第Ⅱ卷 主观题(共40分) 31.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10分)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材料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材料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材料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了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5分) 答案 客观题 1-5BDAAD 6-10AADDC 11-15CBACC 16-20CAABA 21-25CCCDA 26-30AADDB 主观题 31、 答案: (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 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 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32、答案: 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3分) 史料解释: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2分)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2分)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2分)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3分)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3分)(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3分) 史料解释: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2分)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2分)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2分)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3分)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