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1. ‎“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应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辨哲学”和“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并调动相关知识可知,材料所说人物为老子,故B正确; 孔子、韩非子、墨子的思想中并未涉及思辨哲学的内容,排除ACD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 2.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的渐趋法制化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 1. ‎“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是(  )‎ A. 人文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禁欲主义 D. 蒙昧主义 ‎【答案】A ‎【解析】材料“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歌颂人的伟大、强调人的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 浪漫主义是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理性社会的批判,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 禁欲主义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 蒙昧主义是中世纪的思想,是以神为中心,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 2. 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B.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C. 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D. 路德教派提倡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英王以弟娶兄嫂无后为理由提出离婚,并无视教皇要求擅自秘密与他人结婚,这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身利益,顺从自身欲求的自由思想。国王本身虽然不是资产阶级,但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却在事实上成为了资产阶级利益诉求的代表。罗马教会则拘泥于严苛的教条,压抑人性。因而材料中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故B正确; 材料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及王权与神权的矛盾,但题干中询问的是“从本质上反映了”,即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在经济条件上寻找原因最为妥当,AC两项不是本质,排除; 材料中提及的是英王与教皇之间因一场离婚案而产生的矛盾,没有提及新教路德教派“因信称义”的思想,且英王与教会决裂后,英国新教称英国国教,并非新教路德宗,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 3. 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A ‎【解析】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理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已经萌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提倡,凡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等主张都属于当时提倡的理性,故A正确; BD项强调君主和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信仰,排除; 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与康德等,其中,康德把理性精神发展到成熟。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 1.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印刷术传到欧洲成为了传播资产阶级文化的工具,火药帮助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高了条件,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火药: ①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概况: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评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 2.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 杜牧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答案】C ‎【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在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排除。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材料是史实的真实反映,故B项排除。 白居易出生在安史之乱之后,在时间上不符,故D项排除。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属于现实主义诗人。与材料内容符合,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考查唐诗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诗派别: 1.山水田园诗派:①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②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③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过故人庄》。 2.边塞诗派:①代表人物高适、岑参、卢纶、李益。②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③代表作: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浪漫诗派:①代表人物李白 ②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③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4.现实诗派;①代表人物杜甫   ②特点: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③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 1.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 A. 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 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D.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答案】A ‎【解析】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憋害”。根据题干材料很明显可以看出鲁迅在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故 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鲁迅的思想观点,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的思想主张。 鲁迅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即:一、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本题以鲁迅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1. 如图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它可用来研究(  ) ‎ ‎ A. 井冈会师,创建工农红军 B. 中共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中央红军转移,进行长征 D. 南昌起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中的时间“1935年1月”,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月属于红军长征时期,故C项正确。 井冈会师是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中共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南昌起义是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需要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图示中的时间“1935年1月”。 本题考查对红军长征的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这表明(  )‎ A. 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 B. 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 C. 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D. 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主要是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服务,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故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的整体意思并非是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说明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故D项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需要掌握科技对农业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科技对农业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B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C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D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只能体现康熙帝关注西方自然科学,不能说明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排除; B.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能说明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排除; C.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只能体现明代医学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排除; D.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本题考查对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 ‎2400万 ‎5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万 ‎1.25亿 ‎10.09万 ‎9115.13万 ‎1911‎ ‎1175.05万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985工程”等措施的推动 ③国家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④《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有了明显发展,这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措施有关,①②③④都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且时间也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相关数据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 A. 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B. 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 C. 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D. 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答案】B ‎【解析】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使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且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故B正确; ACD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使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且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梭伦改革,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2.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  )‎ A. 废除奴隶制 B. 实行财产等级制 C. 创立四百人会议 D. 组建陪审法庭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的措施有“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创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故BCD项符合改革内容,而A项错误,不是废除奴隶制,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准确记忆。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 3.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 C. 废除“世卿世禄制” D. 建立县制 ‎【答案】D ‎【解析】县制是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D项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故D正确; A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 B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 C项是官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 1.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 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宗室内贵戚多怨望”,联系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 2. 之所以说古代雅典的财产等级制改革与战国时期郡县制改革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 A.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 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D. 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 ‎【答案】D ‎【解析】梭伦改革以财产的多寡划分公民的等级,使得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跻身到社会的上层,打破了血缘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中国的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也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故D正确; A项与梭伦改革不符,排除; B项与中国郡县制不符,排除; 郡县制缓和了社会矛盾的作用并不明显,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古代雅典的财产等级制改革与战国时期郡县制改革都是进步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梭伦改革,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3.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 粮食产量增加 C.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D. 促进吏治清明 ‎【答案】A ‎【解析】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惩处贪官,有效减轻了官吏对农民的剥削,均田制将国家公有的土地按一定标准分给农民,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粮食产量增加,减轻了自身负担,故A项正确; 均田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同时推动了鲜卑游牧的生活方式向汉族农耕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缩短了民族间差距,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是改革俸禄制并没有这两点作用,故BC项错误; 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改革俸禄,惩处贪官污吏,有利于吏治清明,但均田制没有促进吏治清明的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始议均田。”“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1. 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 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 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 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答案】A ‎【解析】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功和修行都达不到这个目的。为此,他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主张,故A正确; B加尔文的思想,排除; C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高考中对宗教改革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宗教改革的背景,②宗教改革的内容,③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以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和教会组织对民众的压迫而闻名,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 2.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 ‎ A. 内河航运尚未使用蒸汽动力 B. 农奴制阻碍俄国航运业发展 C. 近代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 D. 农奴遭受残酷专制统治,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农奴制改革时期的俄国经济状况,图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处在发展与困境同时存在的状况,一方面后面的汽船反映近代的工业文明,但是以人力拉纤又说明其落后的特点,反映出俄国近代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故C正确;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俄国尚未使用蒸汽动力,排除; BD 不符合“工业化角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工业化角度”“19世纪中期”,联系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 1. 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 ‎99‎ ‎11600‎ ‎7954‎ ‎1879‎ ‎187‎ ‎42000‎ ‎51937‎ A. 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B. 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C. 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 D. 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1860~1879年,俄国正处于农奴制改革和工业革命阶段,再由表格数字变化可知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故ABD三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表格体现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C项观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促进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可是,由于统治阶级实行的这次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 ‎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 总统共和政体 B. 君主专制政体 C. 议会共和政体 D. 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建立总统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 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体现维新派要求改变中国政体,而不是要坚持君主专制政体,故B项错误; 议会共和政体不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不符合“皇上则为元首”,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维新思想,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总体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3.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B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排除; C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故C正确; D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 1.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均为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都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该论文的主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为切入点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背景的理解,找出三者之间的共性即可。需要掌握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请同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1)背景:根据“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分析回答。基本主张:根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得出法先王之政,实行变法;根据“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得出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主要观点:根据“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得出批评王安石变法存在的“求治太急、用人太滥”,根据“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得出有善意而无善果等弊端。 (3)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变法只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进行局部调整,由于用人不当、措施激进、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失去靠山等方面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 (1)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 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 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主要观点:批评王安石变法存在的“求治太急、用人太滥”、有善意而无善果等弊端。 (3)主要原因: ①变法只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进行局部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革。 ②新法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措施激进,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④宋神宗死后,改革派失去靠山,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梁启超的主要观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需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材料   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 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剌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表伴,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有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漸成少录取名《而梓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 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聚。‎ ‎【答案】(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可以得出在考试形式上,废除八股;“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可以得出在考试内容上,中西结合;“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有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可以得出经历了从改革到逐渐废除的过程。 (2‎ ‎)本小问的背景,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和“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日俄战争的刺激。 故答案为: (1)特点:在考试形式上,废除八股;在考试内容上,中西结合;经历了从改革到逐渐废除的过程或由变通到废除、由渐变到巨变。 (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日俄战争的刺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和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掌握清末新政的背景和内容。 本题考查对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请同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关于日本哪些重要信息?并概括日本近代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信息:根据“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联系所学得出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根据“1872年日本第一列火车”得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根据“1876年日本的新式学校”得出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根据“官办八幡制铁所”得出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特点:根据材料一,可从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等角度分析总结。 (2)成功原因:根据“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得出彻底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据“大力振兴皇基”“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得出天皇掌握较大实权,励精图治;根据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分析得出,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学习西方时注意结合日本国情,把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结合所学,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有利国际环境。 故答案为: (1‎ ‎)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答出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可酌情加,但不能超过满分 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成功原因: ①彻底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天皇掌握较大实权,励精图治; ③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学习西方时注意结合日本国情,把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⑤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国际环境宽松。‎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需结合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