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商业公司应声成立,有头脑的航海家也都喜欢和商业工会的职员打成一片,这些消息往往是价值千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价格革命的发生 B. 对外殖民掠夺的需要 C. 商业革命的推动 D. 贩卖黑奴贸易的促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头脑的航海家也都喜欢和商业工会的职员打成一片,这些消息往往是价值千金”反映的是商业信息在商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信息就显得更加重要,据此分析可知这是商业革命的结果,与价格革命无关,故A项排除、C项正确;商业信息与殖民扩张、贩卖黑奴无关,故B、D项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商业革命 ‎2.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1521~1544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年间每年平均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黄金 ‎2900公斤 ‎5500公斤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白银 ‎30700公斤 ‎246000公斤 A. 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 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和葡萄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引发了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升,冲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生产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正确;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故A错误;大量黄金白银流入并不能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市场中心,故C错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金银主要用于消费,未投入生产领域,故D错误。故选B。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数据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价格革命的角度出发,即可逐一分析选项,排除错误说法,进行正确判断。‎ ‎3.“尽管这是(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贸易模式,但却是刚刚诞生的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材料主要说明 A. 英国海盗式贸易影响了全球市场形成 B. 荷兰商业贸易对全球市场形成的推动 C. 奴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 D. 东西方贸易发展促成了全球市场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可知是指奴隶贸易,而“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则说明奴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C项正确;海盗式贸易不是奴隶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不是荷兰的商业贸易,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奴隶贸易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D项错误。‎ ‎4.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建立,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前后两种类型“垄断”的相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B.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 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 D. 促进了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只符合英国东印度公司,故A排除。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只符合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故B排除。东印度公司和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故C正确。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只符合东印度公司时期,垄断组织时期英国地位下降,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东印度公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 ‎5.这一时期简易制作和廉价出售咖啡的形式在欧洲得以发展,最为典型的是咖啡吧和咖啡摊,咖啡从贵族的饮品变成劳动阶层的必备,培养出了产业工人中的一种共同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B. 浪漫主义文化推动了生活品味的提高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了咖啡从贵族的饮品变成劳动阶层生活中的必备,这主要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商业革命的含义主要包括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和商路中心转移,题干中的咖啡并不是在欧洲出现的新的消费品,不能体现商业革命的发生,故A项错误;生活品味的提高,主要原因应该是经济状况的改善,因此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信息“咖啡从贵族的饮品变成劳动阶层生活中的必备”不能得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故D项错误。‎ ‎6.“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A. 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B. 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C. 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D. 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重点语句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说明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促进了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即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故D正确;材料不符合“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排除A;B与“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冲突,排除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核心语句,知道材料主要思想,材料中“既不是……也不是……而是……”,那么“而是”后面的句子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是核心语句。‎ ‎7.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答案】D ‎【解析】‎ ‎19世纪前半期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使工业城市的人口死亡率明显上升,故D正确;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缺乏史实依据,且医疗技术水平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错误;化学工业污染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人口与食物问题,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故选D。‎ ‎8.爱迪生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埃文斯旨在强调 A. 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B. 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 C. 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 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他发明的电灯泡”与“没有创新”不符,故A项错误;“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可以看出经济实用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商业需求,故B项正确;爱迪生一个的发明不能说明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故C项错误;哈罗德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可见更强调爱迪生能把成果转换成商业现实,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9.马克思曾说:“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棵地呈現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豪不加掩饰了。”这反映了 A. 殖民掠夺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B. 欧洲殖民者创造了近代文明 C. 资产阶级文明进程伴随殖民掠夺 D. 资产阶级生存离不开殖民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一到殖民地它就丝豪不加掩饰了”,指的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过程中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和压榨。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殖民者犯下的罪恶,不是殖民者创造近代文明,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影响 ‎10.十月革命不仅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的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能体现苏联成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的是 A. 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C. 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D. 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中“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是解题的关键,其旨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材料信息并未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排除A;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指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B;C属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正确。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答案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意义 ‎【名师点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 统治,建立起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11.“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B项,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时期的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造成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徘徊不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不符合材料中的“失望”。故A项错误。C项,罗斯福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社会的矛盾,不符合材料中“失望”。故C项错误。D项,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2.苏俄的一份文件中写道:“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这一政策的贯彻 A. 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 C. 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新形势的需要 D. 推动了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故答案为A项。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资本主义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一五”计划尚未实行,还没有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反法西斯战争无关,排除D项。‎ ‎13.列宁谈到:“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苏俄为纠正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A. 被西方国家所借鉴 B.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 C.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企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此以列宁为首的领导人在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结合材料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西方受经济大危机影响,借鉴的是苏联对经济干预的经验,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战时共产主义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C选项排除。苏联二五计划完成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D选项排除。‎ ‎14.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A.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国内战争的破坏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 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0年苏俄人民取得国内外战争胜利,面对已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战时共产党主义政策的延续,导致严重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1921年3月才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国内战争的破坏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不是主要原因,故BD项错误。所以选C。‎ ‎15.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 B. 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 C.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 D. 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导致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的现象,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项与“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不符;B项表述都不符合“主要原因”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6.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这表明 A. 苏俄开始重点发展重工业 B. 新经济政策淡化了苏俄的意识形态色彩 C. 新经济政策消除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故B正确。‎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表现 ‎17.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 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 B. 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 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 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尝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65年……苏联……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故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不等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故A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故C排除。当时中国没有进行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的改革,故D错误。‎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18.下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最终确立 D. 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在于赫鲁晓夫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1918年开始,故排除A项;斯大林体制的最终确立是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D项。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推动了工业产值的增长,故选B。‎ ‎【点睛】新经济政策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 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答案】D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D项正确,A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 ‎20.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D项。AB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点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斯大林体制有所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其改革时期,积极地对美国进行争霸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同时僵化的色彩更加明显,最终其改革以失败告终。‎ ‎21.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它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 A. 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B. 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 C. 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D. 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新经济政策”的改革的成功经验给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促进了改革的进行。故A项正确。B项,余粮收集制真正结束是在1921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之时。故B项错误。C项,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D项,苏联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指1921年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苏俄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面对敌人包围时实行的特殊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余粮收集制。1921年,面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带来的严重后果,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局面。题干中提到的“小新经济政策”便是针对余粮收集制的改革,开始在斯摩棱斯克征收粮食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B. 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经济政策的调整。题干要说明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两者作为创举的根本相同点,两者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所以A符合题意。B不合史实,C不符合新经济政策,D不合题意,故排除BCD。‎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特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特点 ‎23.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 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 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C. 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 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可知,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政府的职能,所以答案选B。罗斯福新政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并没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所以A错误;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并没有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所以C错误;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是二战,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所以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学生需对罗斯福新政的性质,措施和影响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正确答题。‎ ‎24.罗斯福新政期间,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罗斯福,所以有人说,“首都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甚至有民众将他的照片剪下来,贴在收音机上。由此推断 A. 罗斯福新政代表人民利益 B.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危机 C. 罗斯福新政帮助民众宣泄不满 D. 罗斯福新政激发了民众信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罗斯福新政期间,每当听到炉边谈话……“首都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激发了民众信心,反映人民对罗斯福新政的支持,故选D。罗斯福新政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故A排除。炉边谈话时新政还没摆脱危机,故B排除。宣泄不满不是罗斯福获得支持的主要原因,故C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特点 ‎25.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 A. 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B. 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 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 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答案】A ‎【解析】‎ 材料“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可知,佛利民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材料“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是关键信息。‎ ‎26.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既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A. 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 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 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D. 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说明胡佛总统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四个选项中,A项不能说明是根本途径,C项与材料观点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 ‎27.《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载:“是胡佛建立了好多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890种商品的关税。这说明胡佛政府 A. 完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胡佛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材料“胡佛政府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 ‎ 胡佛批准了‘霍利一斯穆特法’”说明胡佛政府对国家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B项与史实不符合,胡佛政府并为放弃这一政策;实践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是罗斯福,不是胡佛,故C项错误。所以应选D。‎ 考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胡佛解决经济危机的政策 ‎28.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A. 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 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 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纳西河流域的工程是在政府组织下进行以工代赈的项目,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理念,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随之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故C项正确;A项“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仍然是以私有制为主,并没有剧变,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29.“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A. 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 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 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 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确实获得了当时美国大部分人的支持,原因在于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相应地,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 但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本质上依旧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代表,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调整,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利益的调整来缓和社会矛盾,最终稳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而不是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排除。罗斯福新政不会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本质上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排除C。D项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不会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排除。‎ ‎30.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842到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 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 经济大危机波及到美国的知识界 C. 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 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政府的移民政策,而非欧洲知识难民涌入的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知识界的影响,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B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将美国本土的一些就业岗位让给欧洲知识难民,可见其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故C项正确;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31题22分,32题18分,共计40分)‎ ‎3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材料三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四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进步: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重大进展;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3)资本输出规模化,由此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4)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消极性: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分化;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解析】‎ ‎【详解】(1)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迅速的运输工具”、“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可以得出积极作用是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重大进展;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趋势:根据材料三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图示可以看出趋势是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原因:根据图示的时间段,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提高等角度概括。‎ ‎(3)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可从资本输出的作用角度进行概括,从而得出答案。‎ ‎(4)认识: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认识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回答。根据三则材料,积极方面可从资本主义发展、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各地联系的加强概括。消极方面可从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等角度进行概括。‎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 ‎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美国: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苏联: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措施:成立失业救济署;以工代赈。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 理解: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4)农业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实际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注重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解析】‎ ‎【详解】(1)美国原因:根据材料“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可得出其原因是美国因为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苏联原因:根据材料“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从十月革命的成功、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等角度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邦紧急救济暑”,结合所学可得出其措施包括: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以工代赈等。作用:根据所学从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 ‎ ‎(3)根据材料“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影响:这些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要全面考虑它们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可从对苏联工业化的建成的角度回答;消极作用可以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对国民经济比例的影响、对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 ‎(4)结合前面几个问题的内容,并根据所学可从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注重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概括。‎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