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 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 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 准 C.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2、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 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 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 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3、公元前 8~前 6 世纪,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提出了强烈的改革要求。下列有关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山地派”的政权利 B.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实行激进社会变革 C.工商业奴隶主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 D.工商业奴隶主要求维护贵族寡头政治 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下今“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中央集 权。 B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使地方豪强失去对 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C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 受高利贷盘剥。 D 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两北段边界 5、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 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 效 6、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 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7、《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 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 刑也。”这说明商商鞅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8、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 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 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9、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 耕牛 1 头授田 30 亩,限 4 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10、(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 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 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 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1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 “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 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革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1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 (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 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14、王安石说:“今人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 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 A.主张儒佛合一 B.抨击当朝统治 C.抨击科举制度 D.注重经义策论 15、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 行的三次自救运动。这次运动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学习西方的活动 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 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 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 17、某学者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 物”,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①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 ②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 ③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 ④拥有相当财产的 25 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结合所学知识,区别德国和日本近代化道路的不同点是 A.对外侵略扩张 B.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9、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 主要表明 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 情 C.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 D.变革阻力太大 20、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邵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 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2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又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2、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 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治大国,若烹小鲜 D.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23、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宜、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 18 人,其中就有 14 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 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2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B.含“君权神授”内容 C.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向社会下层扩展 25、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 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心学思想 B.挽救统治危机 C.确立私学地位 D.教化广大民众 26、他是中国这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 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 下列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开下兴亡,匹夫有责 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27、《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 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28、“(它) 毕竟使中国人看列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 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 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描述的是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29、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 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 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 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 30、下表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产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序号主张 ① 自今日始,吾等之非请朝人矣 ②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 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31、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 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 A.认识国情的困难 B.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C.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D.教条主义的危 害性 3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其中体现毛泽东在第三阶段理论成果的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3、“叹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 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 A.为知识分了创造了宽松环境 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 34、图 3 是中国手机民规模及其占民比例示意图 图 3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瓦联的重视 B.互联在中国发展迅速 C.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D.手机日益受到民青睐 35、有人指出,他们(智者) 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 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 A.探索自然奥秘 B.强调人的价值 C.注重人性研究 D.认关注道德知识 36、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 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这表明马丁·路德 A 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 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 37、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在中国看列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 界听命于自然法则,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 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 A.启蒙运动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 B.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的思想为其服务 C.中国的政治、思想引发法国大革命 D.启蒙思想家完全赞同中国的思想主张 38、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的绝对性“为基石,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 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这表明狭义相对论 A.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B.将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C.超越了世人的认知水平 D.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39、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社会出现一种新风潮: 中、上层阶级的年轻人,开始大量 模仿、吸收都市低层社会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社会上,青年男女的品味,快速涌现平民 风格。以下最能说明当时这种文化变迁现象的是 A.追遂明星成风、热衷选美活动 B.摇滚乐的兴起、牛仔裤的流行 C.电话取代书信、工作取代休闲 D.络语言流行、恶搞现象普遍 40、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直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 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作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里的“艺术家们” A.注重人物真实刻 B.追求微妙色彩变化 C.表现手法比较抽象 D.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二、材料解析题(40 分) 41、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 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 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 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 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 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 20 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 900 年,中国即 企 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 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 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 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9 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 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6 分) 42、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5 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 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盂子 “仁则荣,不仁则辱”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 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 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 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 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 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 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 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4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 (4 分)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6 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4 分)如何历史地,辩证地 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4 分) (4)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 值更大? (1 分) 说明你的理由。(2 分) 1-5:BBCCD 6-10:DCCDD 11-15:DCDDA 16-20:DBDCB 21-25:BCACB 26- 30: DABAC 31-35:CCADB 36-40:DBCBB 41、(1) 作用: 增加了政府收入; 节省了运输费用; 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 稳定市场,抑 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4 分) 借鉴: 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2 分) 发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3 分) (2) 特点: 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2 分) 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4 分) 42、(1)主张: 希腊: 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或以人为本) (2 分) 中国: 仁政(民本或重民) (2 分) (2)内容: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任 4 点 4 分) 事件: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6 分) (3)条件: 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4 分) 看待: 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繁荣,在文 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任 2 点 4 分) (4)材料: 材料一(1 分) 理由因为村料一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史料。材料和材料三是后人撰写的、第二 手的、问接的史料。(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