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说明:本试题共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第I卷答案填入答题卡,将第Ⅱ卷答案填入答题卷的指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定的四个选项中,有且仅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 ‎1. 下表是不同历史文献关于禹传启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下表 文献 记载内容 古本《竹书纪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 ‎《庄子·人间世》‎ 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 ‎《史记·夏本纪》‎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A. 禹的做法曾引起激烈的反对 B. 有扈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部落 C. “家天下”不符合时代潮流 D. 启通过战争巩固了王位继承制 ‎【答案】A ‎2. 《战国策·齐策四》云:“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吕氏春秋·用民篇》又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国”的数目减少主要是由于 A. 夏的暴政引发了广泛的反抗 B. 商期统治者对分封制的抵制 C. 国家统一的进程在不断发展 D. 宗法制加速了民族融合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进程的不断发展从而导致“国”的数目减少,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的数量减少,没有体现出夏朝和商朝的具体措施,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D项排除。‎ ‎3. 在商代,巫史具有重要地位。“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巫能歌舞音乐与医治疾病,代鬼神发言主要用筮法。史能记人事、观天象与熟悉旧典,代鬼神发言主要用卜法。国王事无大小……必须得到巫史指导才能行动”。这说明当时 A. 已出现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 B. 王权受到神权压制 C. 已建立起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专制体系尚未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巫能歌舞音乐与医治疾病”“史能记人事、观天象与熟悉旧典”“国王事无大小……必须得到巫史指导才能行动”说明商朝培养出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巫和史,故A项正确;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用神权强化王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律体系和专制体系的发展,故CD项排除。‎ 点睛:“巫能歌舞音乐与医治疾病”“史能记人事、观天象与熟悉旧典”“国王事无大小……必须得到巫史指导才能行动”是解题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答案。‎ ‎4. 据古史记载,商代饮酒之风盛行。微子启曾指出股人亡国的原因:“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天毒降实荒殷邦,方兴沉酗于酒。”由此可以推断 A. 酗酒盛行是导致商亡的根源 B. 酿酒业的兴盛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C. 商代谷物生产获得一定发展 D. 商代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缺乏 ‎【答案】C ‎【解析】材料“商代饮酒之风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酒是由谷物酿成的,商代饮酒之风盛行说明了商朝谷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商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朝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D 项错误。‎ 点睛:明确“酒”的来源;然后就可得出“商代饮酒之风盛行”的原因。‎ ‎5.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就东国,“夜衣而行,犁(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礼记·檀弓上》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这些记载表明周代的分封制度 A. 向外拓展的历程较为艰难 B. 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C. 进一步扩展了西周的疆域 D. 引发了周边各民族的反抗 ‎【答案】A ‎【解析】材料“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下向外扩张疆土是比较困难的,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作用,故BD项排除。‎ ‎6. 周公东征后,“长子伯禽封镇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则在王室世袭父职,代代称周公,为王朝卿士”。这说明 A. 宗法与分封制度尚未紧密结合 B. 周代以功臣为最主要的分封对象 C. 周公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权力 D. 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案】D ‎【解析】从材料“长子伯禽封镇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则在王室世袭父职……为王朝卿士”中可以分析出西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故D项正确,A项错误;“周公”是王族,西周分封的最主要对象是王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周公权利的大小,故C项排除。‎ ‎7. 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卷二十六在描述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时说:“百室,一族也……其已治之,则百家开户纳之。千耦其耘,辈作尚众也。一族同时纳谷,亲亲也。百室者,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这反映出当时 A. 铁犁牛耕已经用于农业生产 B. 血缘宗法制度已相当完备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 D. 家庭成为生产经营的单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百室,一族也”“一族同时纳谷,亲亲也”“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出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的局面,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百室,一族也”“一族同时纳谷,亲亲也”“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体现出血缘关系;从中分析出答案。‎ ‎8. 下表中的资料均出自《左传》,这些资料表明下表 出处 内容 ‎《左传》哀公二年 ‎(赵筒子在作战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十七年 ‎(约公元前680年)楚文王以彭仲爽为“令尹”,“实县申、息”‎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公元前627年)晋国胥臣荐举卻缺有功,襄公赏以“先茅之县”‎ A. 春秋时期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权 B. 春秋时期地方上已经出现县的建制 C. 战国时县已成为地方基本的行政单位 D. 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 ‎【答案】B ‎【解析】材料“公元前627年”“上大夫受县,大夫受郡”“实县申、息”“赏以‘先茅之县’”说明春秋时期在地方上已出现县的建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周王对各诸侯的控制,故B项排除;CD项与材料的“公元前627年”不符合,排除。‎ 点睛:首先用“公元前627年”明确时间;然后结合“上大夫受县,大夫受郡”“实县申、息”“赏以‘先茅之县’”得出答案。‎ ‎9. 据载,春秋时期,晋国铸刑鼎,以法治国,孔子对此发表评论说:“晋其亡乎!失其度也。”这是因为他主张 A. 适时改革 B. 宽刑薄赋 C. 贵贱有序 D. 德主刑辅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孔子主张“贵贱有序”,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孔子反对改革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宽刑薄赋,故B项排除;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 ‎10. 《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 精耕细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 B. 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 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D. 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当时的农业生产特别重视人的细致操作、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体现了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耕作方式的变化和粮食作物的品种的增多,故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从中分析出答案。‎ ‎11. 战国时期,墨家主张“不别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其观点反映出小生产者 A. 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B. 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C. 对传统习俗的坚守 D. 对社会变革的反对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墨家主张地位的贵贱应该由能力的高低大小来定,这体现出小生产者对现实的不满,主张对社会进行变革,故B项正确,D项错误;国家统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传统习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 点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意思不能让为官的世代显贵,而平民百姓世代贫贱。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官吏中的无能之辈,就应被削去官职。‎ ‎12. 战国时代,齐鲁两国的儒生有套“封禅”学说,到泰山山顶上祭祀上帝叫作“封”,在泰山下小山祭祀叫作“禅”。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举行了封禅礼,成为儒家封禅学说的第一个实践者。其目的在于 A. 表达对中原各种传统文化的尊重 B. 促进儒家与法家两派的融合 C. 通过皇权与天命的结合稳固统治 D. 以迷信思想弥补法家的缺陷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泰山举行了封禅礼,其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来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是不符合史实,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指西汉董仲舒的儒学,故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点“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13.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处死私下诽谤他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其做法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舆论监督 C. 反对以古非今 D. 维护皇帝权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坑儒”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故D项正确;AB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 ‎14. 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字《中国大历史》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的关键因素在于 A. 小农经济需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保护 B.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C. 古代中国有着健全而完善的税收制度 D. 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且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商周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故D项正确,B项排除;AC项包含在D项之中。‎ ‎15. 汉初流行的民谣说:“萧何为法,讲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这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 对秦法在继承基础上略有变更 B. 推崇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 C. 注重完善法律以稳固统治秩序 D. 实行休养生息以缓和矛盾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曹参接替萧何后,继续执行萧何的清净无为的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西汉初年推行的黄老思想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秦法的继承和法律的发展,故AC项错误;D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 ‎16. 汉高祖死后,吕后擅权,形成了吕后外成势力。吕后死后,诸吕谋乱。齐王刘襄发兵西向。朝中诸臣趁势用计夺取吕禄兵权,并于宫中堵杀吕产,从而荡平诸吕,迎立汉文帝。这说明 A. 专制集权制度能有效遏制外戚专权 B.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 同姓王国曾经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 D. 内部争斗是导致西朝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遏制”;材料强调是中枢权力制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齐王刘襄发兵西向”“从而荡平诸吕,迎立汉文帝”说明西汉时期同姓王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王室,故C项正确;汉文帝、景帝和武帝是西汉繁荣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结合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材料“齐王刘襄发兵西向”“从而荡平诸吕,迎立汉文帝”就可以分析出答案。‎ ‎17. 据统计,秦代只有四十九个郡级政区,西汉增至一百零八个郡国,中央直接管理有很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A. 创立了中外朝制度 B. 颁布了“推恩令”‎ C. 设立十三州部刺史 D. 实施了“左官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地方“郡国”数量增加,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刺史制度,故C项正确;A项是加强皇权的,排除;BD项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排除。‎ ‎18. 下图为1999年中国邮政局发行的《汉画像石》特种邮票中的一枚。邮票中的图画反映出汉代 A. 男耕女织是基本的生产模式 B. 已形成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 纺织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 已出现较齐备的纺织工具 ‎【答案】D ‎19. 据《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时代,“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所在县。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史。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采取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 B. 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C. 一些盐铁商人转化为政府官员 D. 官府对商业的控制较为松弛 ‎【答案】C ‎【解析】材料“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史”说明汉代一些盐铁商人逐渐转换为政府官员,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实行盐铁专营,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史”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0. 汉武帝时代,经学日趋昌盛,一部经典的正文篇幅不大,解释它的文字竟长达百余万年,注解十分烦琐,但人们乐此不疲。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受功名利禄的驱动 B.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C. 皇帝重视儒家学说 D. 学校教育不断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由于经学从理论上辩护封建统治,因此,封建统治者对儒生广开了“禄利之路”的缘故,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学校教育的发展,故D项排除。‎ ‎21. 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一些法律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下表 曹魏律 殴兄姐加至五岁刑 南朝律 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父母弃市 北朝律 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父祖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卖子一岁刑。卖五服内尊长者处死,卖周亲、妻、子妇者流刑 A. 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 B. 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 C. 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 D. 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以尊卑长幼为刑罚轻重等级,反映了儒家伦理纲常对法律的渗透,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无法体现出“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色彩和严刑峻法,故BD项错误。‎ ‎22. 隋文帝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其意在 A. 防止滋生割据势力 B. 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 C. 削弱世家大族实力 D. 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员“不得重居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滋生地方割据势力,故A项正确,D项错误;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有专门的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通过改革选官制度来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故C项错误。‎ ‎23. 裴矩佐隋炀帝时虽居高位,却“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己”。投唐以后,则一反常态,对唐太宗所作所为,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极力劝阻,从而颇受唐太宗的赞赏。由此可见 A. 唐朝的政治比隋代清明 B. 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安定的环境 C. 唐代谏议制度更加完善 D. 君臣关系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君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裴矩辅佐隋炀帝时“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己”,而辅佐唐太宗时“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极力劝阻”,这说明君臣关系的改变关键在君主,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君臣关系的改变关键因素,没有体现出政治清明、政治制度的完善,故AC项排除;隋唐时期都是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故B项错误。‎ ‎24. 621年,唐高祖废除五铢等重量钱,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其钱币名称反映出 A. 货币的作用发生重大变化 B. 把货币视为财富的观念增强 C. 铸币权力完全由国家掌控 D. 重农抑商传统意识受到挑战 ‎【答案】B ‎【解析】‎ 从“五铢等重量钱”到“开元通宝”变化标志着由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体现出把货币视为财富的观念的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货币作用的变化和经济政策的改变,故AD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丞相多设左右二员。“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太尉,“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秦皇朝建立后,一些重要活动,如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议帝号、二十八年琅玡刻石,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有太尉。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御史大夫,秦始皇始置。本来,早在周代就有御史,但当时只是一种低职微官。至秦代初年,改置御史大夫,擢为尊官,“位上卿,银印青段,掌副丞相”。“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职务的“诸卿”。‎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贞观元年,唐太宗“盛开选举”,此后又通过科举考试选取人才。常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真正成为常举科目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看主要考帖经、经义及时务策;进士科主要考时务策、经义......唐人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反映了进士科登第之难。士子考取进士后,还需由史部复试、复试合格,才可授官充当州县长官的幕僚,或经朝官推荐,以候补官员的资格正式入仕。‎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并未具体选任”太尉的原因,指出秦始皇把御史大夫擢为“尊官”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泰朝中央体制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基本特点,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原因:秦始皇直接控制兵权,强化皇权(防止太尉威胁皇权)。目的:加强监察;抑制相权。‎ ‎(2)体制完备;分工明确,互相牵制;皇权至高无上。‎ ‎(3)特点:分科考试,体系完备;自上而下选拔;层层把关。‎ 影响:政治方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击了势家大族;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文化方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官制的特征、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并结合太尉的职能可以分析出秦朝“并未具体选任”太尉的原因。根据御史大夫的职能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根据材料“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泰朝中央体制的基本特征。‎ ‎(3)从材料“常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士子考取进士后,还需由史部复试、复试合格,才可授官充当州县长官的幕僚,或经朝官推荐,以候补官员的资格正式入仕”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和思想文化两个方面来回答科举制的影响。‎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雒邑,春秋时期开始。‎ 前679年,齐恒公会宋、陈、卫、郑之国的国君于鄄。‎ 前686年,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的不同情况征收赋税。‎ 前651年,齐恒公盟诸侯干葵丘。‎ 前606年,楚庄王至洛,问鼎中原。‎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亩征税。‎ 前543年,郑子产为政,实行政治改革,征收土地私有者军赋。‎ 前537年,鲁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四分公室。‎ 前483年,鲁国实行“用田赋”,按田亩征发军赋。‎ ‎——据林言椒等《中外文明同时空》‎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论述春秋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要求:‎ ‎(1)论题。 ‎ ‎(2)论述内容:‎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改革风潮兴起。‎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思想文化:礼崩乐坏;新的社会阶层崛起。‎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通过材料归纳出春秋时代的变化,得出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来论证观点即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汉初物资十分缺乏的条件下,由于官、私货币既多又轻,加上商人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操纵市场,以致引起币制紊乱,币值大跌,物价飞涨。及至武帝即位之初,由于与匈奴长期作战,加上当时为救济和安置七十万灾民,致使西汉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从元狩三年(前120年)直至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帝先后推行过多项改革方案,其更钱造币以瞻国用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导致了盗铸的加剧,物价的飞涨、币值的下跌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任用桑弘羊推行新的币制改革。他采取了以下措施:将铸币权收归朝廷,决定由中央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三官组成国家的铸币机构,分别负责钱币的铸造、成色审查和技术指导工作,并宣布新铸的三官“五铢钱”为全国唯一合法的货币;禁止地方郡国私自铸钱,并明令凡各地以前所铸的一切旧币(包括官、私铸币),均一律销毁;各郡销毁旧币后所得的铸铜,必须全部押运解送中央。至此,长达近百年的货币混乱局面,终于结束了。‎ ‎——据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桑弘羊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州桑弘羊币制改革坚持的其本原则,说明其改革的重大意义。‎ ‎【答案】(1)汉初币制混乱,私铸成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汉武帝时代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汉武帝币制改革遭受挫折。‎ ‎(2)原则:禁绝私铸,集权中央,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保证货币的质量(重量与实际重量相一致,保证货币的成色)。‎ 影响:有利于打击富商豪强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为西汉有为政治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定社会秩序;为此后长达几百年的货币一统奠定了基础。‎ ‎【解析】(1)从材料“币制紊乱,币值大跌,物价飞涨”“西汉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帝先后推行过多项改革方案,其更钱造币以瞻国用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导致了盗铸的加剧,物价的飞涨、币值的下跌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可以概括出桑弘羊币制改革的背景。‎ ‎(2)从材料“将铸币权收归朝廷”“新铸的三官“五铢钱”为全国唯一合法的货币;禁止地方郡国私自铸钱”‎ 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答案。根据材料“长达近百年的货币混乱局面,终于结束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货币统一等方面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