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某电视片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应该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C选项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生存的年代尚未出现农业经济,以采集为主,AB选项排除;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D选项排除; 2. 山东省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 ) A. 商朝甲骨文记载 B. 西周分封制 C. 春秋战国诸侯国 D. 秦朝郡县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齐”是指齐国,“鲁”是指鲁国,齐国和鲁国都是由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推行而诞生的诸侯国,所以“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西周分封制而非商朝甲骨文记载等其他的三个选项。故B项正确。 3.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最早属于 A. 儒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理学思想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和礼,A选项符合题意;墨家强调的是兼爱和非攻,B选项排除;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C选项排除;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D选项排除。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C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 5.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 行政事务 B. 军事管理 C. 监察事务 D. 财政管理 【答案】C 【解析】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6.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 A. 北方统一的实现 B. 民族矛盾的缓解 C. 北方民族大融合 D. 北方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前北方就已经实现了统一,因此A选项属于前提背景,不属于影响,符合题意;民族矛盾的缓解、北方民族大融合及经济发展都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影响,BCD选项排除。 7.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制御华夏,辑平九服”信息可知,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B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其它选项都是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 A. 监督国家行政 B. 审核国家政令 C. 草拟国家政令 D. 执行国家政令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国家政令,故B正确;门下省也是行政机构,不能起到监督国家行政的作用,故A不符合史实;中书省草拟国家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执行国家政令,故D错误。 9.下列朝代中最有可能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情况的是 A. 魏晋南北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出身”,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A正确;唐、明、清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B、C、D错误。 10.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 “贞观之治” B. 黄巢起义 C. 安史之乱 D. 鉴真东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八年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中央权力衰微,战乱使得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故C选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而不是黄巢起义,故B选项错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促进中日的交流,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1.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郑和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玄奘西行到达了印度,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故B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与中印关系无关,故A不正确;鉴真东渡,到达日本,故C不正确;郑和下西洋与印度无关,故D不正确。 12.在府州一级,宋代设置了通判,又叫监州,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这反映出宋代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 皇权独尊局面出现 C. 开创了地方监察先河 D. 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答案】A 【解析】根据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宋代地方监察监督制,与皇权在全国统治中至上、独尊无关,排除B项;地方监察制度秦朝早已出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分析的是监察制度,不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13.下表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 卫青北击匈奴 B. 岳飞抗金 C. 文天祥抗元 D. 戚继光抗倭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撼岳家军难”等信息可以得出所述为岳飞抗金,故B正确;卫青北击匈奴与收复建康等信息不符,故A不正确;C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4.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枢密院 D.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及大都”即可判断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其中中书省直辖的地区叫腹里,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A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主要是管辖西藏地区,B选项排除;枢密院掌管的是军事,C选项排除;行中书省管辖的是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西藏地区外的地方行政制度,D选项排除。 15.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自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所述不符。 16.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 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C正确;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持平,故A不正确;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B不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移到南方,故D不正确。 17. 史料是研究和编撰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考古史料、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于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 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 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D. 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史学观念内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同史料价值不同,一般而言实物材料的价值高于文字材料,尤其是考古史料的价值最高;同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份史料解读出的信息业往往打不相同,所以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答案选D,A B C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18.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 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B.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 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元朝时疆域非常辽阔,这为郭守敬进行广泛的天文观察提供了便利条件。材料中元世祖对天文观测的支持为《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说明国家的扶持有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排除A;B中“历来”太绝对,排除B; 郭守敬并非劳动人民阶层,排除C 。 19.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完善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弥合君相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再到清朝设立军机处,中央政治制度变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 20.“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A. 郑和下西洋 B. 吴国船队到夷洲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清军进入台湾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为古代中国远洋航行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符合材料信息,故A正确;BCD均不能体现出远洋航行的成就,排除。 21.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④①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是在北魏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在明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故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故A正确,BCD排序均不正确。 22.19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这场战争是由鸦片走私引起的,被称为“鸦片战争”。该战争使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B.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B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故本题答案为C。 23.“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辛丑条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到1860年”这个时间节点。结合所学可知,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都签订于1860年,①③符合题意,A正确。②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于1881年,④中俄《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因此,②④不符合题意。B、C和D错误。 2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鸿章”“自强”“求富”“江南制造总局”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系洋务运动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以“求富”为目的,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洋务运动,故本题答案为A;材料中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信息,故BCD错误。 25.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 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 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 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答案】A 【解析】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脱离了农民阶级,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故D项错误。 26.如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帝退位诏书》 A. 资本主义 B. 封建制度 C. 封建帝制 D. 帝国主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清帝退位诏书》的“宣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7.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变局”和“创举”是指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清王朝的推翻 C. 《临时约法》的颁布 D. 中华民国的成立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是指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故D项正确;AB两项是实现创举的前提条件,排除;变局意思是出现重大变化,《临时约法》从程度上达不到“变局”这样的深度,C错误。 28.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A. 武昌起义 B. 二次革命 C. 护国运动 D. 复辟帝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自为帝制”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采取的行动是1915年的护国运动,故选C项;武昌起义不符合 “元首谋逆,蔑弃《约法》”,故A项错误;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最终失败,故B项错误;“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自为帝制”指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故D项错误。 2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 A. 直系军阀 B. 奉系军阀 C. 桂系军阀 D. 皖系军阀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时期,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军阀是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故D项正确;直系军阀控制着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故A项错误;奉系军阀控制东北地区,故B项错误;桂系军阀控制两广地区,故C项错误。 30.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 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D. 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答案】D 【解析】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选项D正确;选项A涉及的是井冈山,排除;选项B中共一大,地点在上海和嘉兴南湖,排除;选项C涉及的是南昌起义,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就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根据材料一、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所指。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的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辛亥革命 孙中山 B C 南昌起义 周恩来、贺龙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3)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 【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反侵略,反封建,或反侵略,求民主)。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A:太平天国运动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推翻了清王朝(或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日益深人人心。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ABD各1分,C三分) (3)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中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太平天国运动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推翻了清王朝(或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日益深人人心。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 32.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予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具有哪些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4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8分) (2)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4分) 【解析】(1)据材料一“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于“能破朋党之私”、“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即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通过考试选拔,能有效地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官吏的来源。 (3)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型的问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可以答为: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