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亳州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一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 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主要是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势,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法家主张即可。 3.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以“仁”思想核心 D.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一定程度体现个人修养,A项排除;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B项正确;材料“仁以为己任”不能体现“仁”的思想核心,C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故选B。 4.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选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选项排除。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B选项排除。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D选项排除。 5.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故D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中“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的解读,判断各个选项是否符合这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排查。 6.《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 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故选B项 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7.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8.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A. 道德修养 B. 君主专制 C. 科学真理 D. 经世致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无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还是王守仁的“致良知”都体现了对人道德的要求,讲求人的品行,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真理的信息,排除C;经世致用是明清之交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排除D。 9.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据此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到的人心 B. 宋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的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明末的道德人心危机,清初三大思想家努力使儒学的基本价值重新回归,这反映出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正确;理学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排除A;材料反映清初三大思想家努力重建儒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理学传统主流地位没有失去,排除C。 10.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全盘否定明代的学术成果 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 强调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D. 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D符合题意。顾炎武只是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发表看法,A项表述绝对,排除; 材料主旨为学风和做学问的态度,未提及“经世致用”,选项B排除;“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与材料中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排除C项; 11.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据此可知,黄宗羲 A. 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 B. 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 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 D. 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答案】B 【解析】 根据“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联系所学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12.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周朝服饰“秩序井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言论,思想文化的活跃局面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故战国服饰体现“清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富强,思想开放自信,体现在服饰上的“丰满华丽”特点;理学强调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其观念体现在服饰上“理性美”;故B正确;唐朝实行君主专制,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周朝服饰“秩序井然”,排除CD。 13.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 1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 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B.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尽管已经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所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洞见了专制制度的弊端,却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来替代,故选C。A项和B项均非根源性因素,排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了,但进步思想家们还是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各个选项。 15.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 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 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 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D. 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古希腊人“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说明了古希腊人注重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故D 项正确。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不符合材料中人文主义含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没有提及否认神的意志,故B项 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外在和内在美德的信息,故C项错误。 【点睛】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觉醒、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恢复和发展及启蒙运动的高潮三个重要阶段,每一阶段人文主义的内容和表现各不相同。古希腊时期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或开端时期,其人文主义的精神特质是从关注神等超自然力量转向关注人本身或人类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颇有特色,那就是歌颂现实生活的美好,质疑教会的腐朽与黑暗,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和来世幸福。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在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过多地表现为理性。 16.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 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 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答案】C 【解析】 据“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的信息,强调的是追求真理,故B项错误;据材料“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水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可知该学者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上,关注人类,该学者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故C项正确;D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起源。 17.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可见两者都提倡理性,故C选项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故A选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提及教会束缚和复兴文化,故D选项排除。 18.有观点认为,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是由于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的产物。19世纪中叶以后,有更多的历史学家则倾向于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是意大利人天才创造的产物。以上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性质 C. 后期学者研究比前期观点可信 D. 都没有揭示文艺复兴运动的根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以东罗马学者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带书籍逃往西欧避难,或者意大利人天才的创造,解释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都没有分析其经济根源,没有揭示出真正的根源,D项正确;由于史料和研究角度不同,导致结论和观点的不同,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的说法绝对,A项说法错误;材料分析的是文艺复兴的原因,并非其性质,B项错误;19世纪中叶以后的史学观点与前一种观点一样,都与文艺复兴有时间差距,需要史料证明,C项错误。 19.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描写副主教克罗德表白:“我想我眼底下那个生物有那样非人间的美丽,她只能来自天上…那是一个天使“看见你比看见上帝还快乐!”这一情节体现作品人物 A. 兼具神学和文艺复兴时代精神 B. 内心在宗教异化的矛盾和痛苦 C. 想象力超群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D. 揭露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虚伪 【答案】A 【解析】 【详解】作品人物副主教克罗德的这些言语充分体现作为普通人的本能冲动和自然情感,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人文主义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他本人是教会副主教,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矛盾但未体现痛苦,B选项排除;C选项是作者雨果写此书具有的浪漫主义风格,材料没体现作品人物有这种色彩,与设问不符,排除;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20.彼特拉克(1304~1374年)的财富观与当时教会“追求财富是有罪的”主张是一致的,而同为人文主义代表的布鲁尼(1370~1444年)却肯定了人对财富追求的正当性。这一财富观的变化反映了 A. 人文主义者缺乏统一的观念 B.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了挑战 D. 享乐主义社会新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彼特拉克和布鲁尼生活的时代不同,虽同为人文主义者,但是两人财富观有别,后者认为追求财富是正当的,这显然是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选项B正确;材料只提及两人财富观不同,无法得出人文主义者缺乏统一的观念,排除A;选项C错在“开始”,排除;追求财富不等于享乐,排除D。 21.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欧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来看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宗教领域的反映。教皇依靠自己的权力,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控制了众多的教徒,这显然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财富被剥夺,很大一部分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所以从本质上说,宗教改革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B正确;A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宗教改革的本质,排除;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并非反对君主,排除C;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并不反对宗教信仰,D错误。 22.宗教改革运动中,有这样一些观点出现了:(1)宣传政教分离;(2)强化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的观念:(3)颂扬发现人性、尊重人性、改造人性。这些观点有助于推动 ①人文主义的兴起 ②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③理性精神的培育 ④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的观点“宣传政教分离”“宣传政教分离”“颂扬发现人性、尊重人性、改造人性”有助于推动人文精神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有利于理性精神的培育,所以②③符合题意;人文主义的兴起、科学与宗教的对立材料未体现,所以①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①或④,排除。 23.《世界小史》:他教导人们,每一个信仰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牧师,一个人必须作为一个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他只承认《圣经》是上帝的话语,他所做的尝试就是重新唤回古老的基督教信仰。这可以反映出 A. “认识你自己”在新时代的展现 B. 人文主义提倡解放人本身 C. 宗教改革协调自由与虔诚 D. 启蒙运动重建信仰与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根据“一个人必须作为一个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可知,人是自由的,但也必须虔诚。根据“他只承认《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可知这是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反对教会因行称义,因此选项C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人对自己的认识,排除A;材料依然强调信仰上帝,因此与人文主义中提倡解放人本身不同,排除 B;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非启蒙运动,排除D。 24.下图是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人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B. 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 C. 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 D.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中将神职人员比喻成恶魔,并且这个恶魔把正常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了由教皇与主教和修士构成的牛车上,表现了作者对教会的不满,故D正确;材料中人的灵魂被束缚在教会的“牛车”上,表现不出要求摆脱宗教束缚,排除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5.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如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 A. 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 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 C. 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权力 D. 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等信息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而不是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加强世俗权力,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权力,而不是体现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材料内容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权力,没有体现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问题,故D选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1)主张:儒家主张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 (2)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影响:为汉武帝所接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德治、仁政,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而治,法家主张法治。 (2)指导思想: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得出大一统思想。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可从董仲舒的思想巩固中央集权、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等角度总结回答。 (3)作用:根据“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得出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结合所学理学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等角度分析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并谈谈你对中西人文精神的认识。 【答案】(1)内容: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让人更全面更完美、让社会更完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力量解决一切问题;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 (2)主要内容: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 积极影响:思想:有利于摆脱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政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科学:有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 (3)差异: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价值,中国人文精神侧重强调社会人格。 认识:中西人文精神各有偏重,各有利弊,在各自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避免绝对化的认识,辩证看待,兼收并蓄,并融入到现代生活实践中。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的信息可以得出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依据材料一“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等信息可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力量解决一切问题;依据材料一“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的信息可以得出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 (2)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二“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信息可知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依据材料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的信息可以得出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思想、政治、科学、经济等方面分析回答。 (3)差异:依据材料“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等结合所学知识差异是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发展,中国人人文精神强调社会人格。关于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人文精神各有侧重,各有利弊,在各自社会历史进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等思考回答。 28.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宋·包拯《包拯集》 材料二 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清)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2)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论述家训变革的表现。 【答案】(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 (2)内容上革新: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解析】 【详解】(1)思想:根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得出重视道德修养;根据“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得出灌输忠孝观念;根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得出提倡节俭治家;根据“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得出为官切勿贪腐;根据“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得出重视耕读传家。 (2)内容上革新:根据“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得出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根据“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得出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