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文)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6题,共54分。 1.早在商朝时期中国人就将外国人看成文化低劣的野蛮人,并认为由诸国家组成的家庭,自然须以天子为首,中国为处劣势的纳贡国所围绕,这些纳贡国都被看作了子女。这反映了当时 ( )A.家庭道德渗透到政治外交 B.中华文明处于领先地位 C.宗法分封制已经正式确立 D.天朝上国思想开始出现 2.《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 ( ) 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3. 《诗经•大雅•板》记载:“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充分说明 ( ) A.宗法制维系社会统治的功效 B.中央集权得到充分体现 C.分封制下诸侯权力空前强大 D.大宗和小宗是完全相对 4.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 “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 A.强化宗族认同 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 D.继承华夏传统 5. 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 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推广 B.世袭制度的没落 C.郡县制的实施 D.井田制度的盛行 6.霍光秉政后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汉武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霍光能“治内”、田千秋能“治外”是由于 (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外朝制度 7.东汉初年,诸将上书愿击匈奴。刘秀回答“北狄尚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 ( ) 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 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 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 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 8.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可是到了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有的州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央政府管理不力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9.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复仇的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思潮冲击儒家传统信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10.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 B.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C.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 D.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 11.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12.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1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14.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 A.宦官专权 B.军机处的设置 C.六部掌握实权 D.内阁的作用 15.《明史》描述都察院“职专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 ) A.职权与汉武帝十三州部刺史相同 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 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16.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 )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17.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而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 A.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B.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管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地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9.某旅游景点介绍中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20.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 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21.陈忠云《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 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 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 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 得利益的客现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 A.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相同的经济基础 B.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实现 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 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22.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晚年他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据此可以推断,当时雅典( ) A.城邦民主陷入危机 B.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C.名人享有一定特权 D.创作自由不受限制 23.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公民芒提特乌斯经抽签当选为议事会成员,在其后的资格审查中,因受指控在支持僭主统治的骑兵中服役而被取消资格。这说明资格审查的目的是 ( ) A.监督官员维护平民利益 B.维护公民内部的平等 C.确保官员忠于民主政体 D.实现公民的轮番而治 24.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的是 ( ) A.雅典的小国寡民形态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 25.《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 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 ) A.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B.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26.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27.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28.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 )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29. 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B.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C.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30.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在古罗马,首次完成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 B.保障平民利益,适应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 C.有章可循,限制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D.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罗马法的成熟 31.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 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此话的最佳理解是 ( ) A.罗马人有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的权威 32.“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33.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34.白献竞教授在《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 )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 D.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35. 《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学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 )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维系帝国统治,《十二铜表法》颁布 C.阶级矛盾缓和,法律体系完备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36.“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 )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题,满分46分,其中37题必答,38题和39题任选其一。 37.(31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 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 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 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8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8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9分) 3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赃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书记载,宇文泰“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赃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宇文泰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赃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对这股起于北疆的政治集团能取得三国竞逐的最后胜利称羡不已:“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反腐的胜利。 ——《人民文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作用。(6分) 3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最早洞悉到英国正在发生工业革命的深远意义。在建国初期,他向国会呈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论证了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国家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措施。这一报告体现了汉密尔顿欲使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的强烈愿望。可惜报告没有被国会采纳,因为当时美国还没有感受到发展制造业的紧迫性。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这个报告成为美国人热切研究的文件。可以说,汉密尔顿是美国建国初期的资本主义代言人。 ——摘编自罗恩•切尔诺夫《汉密尔顿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密尔顿提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9分)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答案 1-5 ABABB 6-10 DBCBD 11-15 BBBDB 16-20 BABDC 21-25 CACBB 26-30 BDABC 31-36DADDAA 37.(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6分)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8分)(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8分)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3分)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6分) 38.(15分)(1)措施: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严格执法,严惩贪官污吏;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统一办事程序;信息公开透明。(9分)(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压缩了贪腐的空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6分) 39.(1)背景:国家刚刚独立;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未意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或答经济落后、主流思想是发展农业)。(每点2分,共6分) (2)评价:对国民经济结构变迁具有前瞻性预测;为后起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道路;为美国发展绘就蓝图,指引方向;但这一主张超越了美国的现实,在当时未被采纳。(每点3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