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文卷·2018届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段考(期中)(2016
桂林十八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试卷 历 史(文科)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分钟 。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I卷(单项选择题) 本卷共计40题,分值共计60分。 1.史料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其表现形式多样,而历史的研究也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 ) A.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 B.明朝文渊阁大堂旧址 C.《史记》、《汉书》 D.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主张 2.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D.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3.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根据材料,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4.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以民为本 B.天人感应 C.人文精神 D.尊重自然 5. 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 A.“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兼相爱,交相利” 6.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 ) A.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8. 有学者指出: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9.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 A.注重德性培养 B.强调主体意识 C.认同先秦儒学 D.追求个性自由 10. 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主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日:‘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 B.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 C.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 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 1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廉洁诚信”:反对正统思想是“万世至论” B.“个人理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天下为公”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12.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 ) 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D.“以天下之法代一家之法已矣” 13.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14.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促使欧洲( ) A.告别骑士时代 B.加速思想解放 C.完成社会转型 D.迎来地理发现 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B.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6.“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下表 中诗句与解读有误的是( ) 选项 《诗经》中的诗句 解读 A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生活困苦 B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农业丰收 C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商业活动 D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季节变换 17.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C.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D.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 18.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的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足终结,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下列诗歌可以佐证该评价的是( ) A.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D.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9.下图为中国汉字“鸟”的四种书写体例,其中为小篆的是( ) 20. 学生问:“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 老师答:“这里有四种可能: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根据材料,这位老师最有可能是 ( )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21.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追求道德正义 C.维护雅典直接民主 D.体现神秘主义 22.马列主义史观认为: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3.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叙述 历史时期 A 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 古典希腊 B 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 文艺复兴 C 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 宗教改革 D 从自然法则走向道德法则 启蒙运动 24.“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 A.古希腊先哲 B.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家 D.启蒙思想家 25.1521年曾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时说到: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26.一位西方思想家曾说:“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思想力和自然的教条。”他可能属于( ) A.古希腊思想家 B.文艺复兴倡导者 C.宗教改革先锋派 D.启蒙运动思想家 27.某位启蒙思想家说:“人……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该思想家应该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28.曾有西方学者称赞中国文化充满“纯人文的美德、忠诚、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理想经久不衰的眷恋”,“中国精神”的“理性光辉”将有助于欧洲人驱散中世纪教权的阴霾。据此可以推测,该学者不会赞同下列哪一中华传统文典的观点( ) A.《墨子·耕柱》: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于聋瞽(盲人)也。 B.《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C.《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29.梁启超说:“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以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下列主张与梁启超意图相似的是( ) A.民为邦本 B.天赋人权 C.人民主权 D.社会契约 30.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31.小说《妖梦》中有一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样的对联最有可能出自(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2. 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 A.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33.洪秀全等人信奉上帝会而到处焚毁孔庙及其他寺庙,并禁士人“读孔子之经”。陈独秀等人反对三纲五常,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两者都( ) A.出于反对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鼓吹平等民主思想 C.利用西方观念攻击传统文化 D.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34.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35.“我可爱可亲的工人呀!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意国将是工人的意国了,英国将是工人的英国了。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上述材料选自《一个工人的宣言书》。这份宣言书可能诞生于( ) A.戊戌变法前期 B.辛亥革命后期 C.新文化运动后期 D.解放战争前期 36.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评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一位“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面最能解释这一结论的是( )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37.有外国学者认为,毛泽东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的“功绩”是指( ) A.民族独立解放 B.社会主义建设 C.民族复兴富强 D.发展人民民主 38.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 A.使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局面 B.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C.彻底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 D.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39.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6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40.1916年关于孔子,各方争论不休,其中,康有为请全国人跪拜孔子,陈独秀抨击尊孔运动,关于争论的实质,下列看法符合革命史观的是( ) A.文人相轻的心理导致争论不休 B.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了差异 C.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不同反应 D.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在帝制问题上分歧 第II卷(材料阅读题) 本卷共计2题,分值共计40分 41.(20分)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以及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6 分)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对于社会政治理论的观点。(4 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对这种“人文思想”的实践过程。 (6 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 (4分) 42.(20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材料三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理念”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传承”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承”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杰里·本特利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4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的不同内涵,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12分) (3)联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你对文明的认识。(4分) 段考历史(文科)答案 第I卷(单项选择题) 1~5 DCDCA 6~10 BBABC 11~15ADCDB 16~20BCDBB 21~25 CACBC 26~30 DDACB 31~35 DACBC 36~40 AADBD 第II卷(材料阅读题) 41.【答案】(1)实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分) 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分) (2)观点: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4分) (3)主张及实践: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2分)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2分)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2分) (4)表现:通过1982 年宪法,提出依法治国,并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4分) 42. 【答案】(1)内涵:诚信、和谐、公正、爱国(社会责任感)。(4分) (2)内涵:中国强调救亡图存;西方强调个性自由。(4分) 原因: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西方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4分)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渊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抗教会束缚和专制等级压迫的需要。(4分) (3)认识:①文明具有多样性。②文明具有传承性(延续性)。③文明具有交融性。(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