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题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答案】D 【解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人气节的养成,属于个人品德问题,D正确;反抗专制不符合孟子思想,A错误;个人性格不属于品德,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 《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答案】D 【解析】“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说明法家不主张过分变法,体现出为民的思想,D正确;材料中主张不过分变法,A错误;法家主张变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和C错误。 3.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B.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C.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D.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答案】D 【解析】“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这种做法显然想冲破世俗观念,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D正确;礼教不是材料描述信息,A错误;B属于道家思想;C属于顾炎武思想。 4.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A. 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 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 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可知此时佛道在民间也广为传播,故选B。而材料现象与政府无关,故A错误。因为北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故C错误。而D错在渗透到各方面。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背景 【名师点睛】儒学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动摇。在此,学生要了解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对儒家所构建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道教和佛教盛行,巨大冲击和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政治,“九品中正法”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已成为世胄高门子弟不问学业,仅靠门第“坐致公卿”的工具。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对普通士子来说,儒学作为仕途的敲门砖已经不灵了。魏晋时期,士子们或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或是为避免直接卷入频繁的政治仇杀中,开始钻研“玄虚淡泊”的玄学。而统治者认为这种“玄虚”之说可补儒学之不足,有利于维护其统治,便有意无意地加以默许或提倡。 5.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人性本善 【答案】A 【解析】材料是通过探究获取“天地生物之心”,显然属于外在求理的方法,符合理学家求理途径,A正确;B和C属于心学思想主张;D是孟子思想主张。 6.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丁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B. 朱熹的格物致知 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答案】C 【解析】“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属于反对空谈,讲求实际的学风,符合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C正确;其他人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白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利用假苹果测试学生,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得出错误结论,此事件是想说明独立思考。理性思维的作用,D正确;A是理学家思想;B是柏拉图思想;C是普罗塔哥拉思想。 8. 有学者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做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 提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的思想 B.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 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社会契约 D. 促进了民主、白由思想的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考察近代世界的文化——文艺复兴,材料强调文艺复兴是中世纪的结束,即结束了中世纪天主教会对人性的束缚,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A 是宗教改革主张,C、D为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影响。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9. 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还拒绝享受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A. 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 B. 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 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 D. 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可见,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故选A;由所学, 新教废除禁欲主张节俭,排除B;新教教义“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并非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排除C。 10. 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科学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 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C. 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D. 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白由度逊于英国 【答案】C 【解析】牛顿是英国科学家,伏尔泰是法国思想家,材料中伏尔泰传播牛顿科学思想,C正确;材料是传播科学思想,A错误;18世纪是启蒙运动思想高涨时期,B错误;法国启蒙思想超越法国,D错误。 11. 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A. 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 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 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D. 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答案】C ............... 12.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 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C. 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 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答案】C 【解析】甲骨文是商代的典型文字,记录了商代社会生活,材料甲骨文从植物生长、茂盛、果实以及冰凌,说明四季的变化,C正确;甲骨文不单单记载农业生活,A 错误;商朝是文明社会,B错误;文字产生根源是生产力发展,D错误。 13.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A. 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B. 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 表现出他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 D. 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1872年”和“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故选B;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近代西方并不愿意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排除C。故选B。 14. 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这说明 A. 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 B. 鲁迅否定“科技救国”论 C. 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 D. 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说明鲁迅认识到科学并不一定能挽救国家的危亡,并不迷信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和科学,C正确;鲁迅观点并不代表国人,A错误;鲁迅是理性思考,,不是否定,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儒家思想影响,D错误。 15. 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 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 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 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 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梁启超先生……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晚清青年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而是两者皆学,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晚清青年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晚清青年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故B 项错误;立宪宣传与革命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故选D。 16. 郑观应曾援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方的数学、化学、光学、电学等均出自中国,皆“我所固有者也”。其目的是 A. 借“本来之学”加强国学地位 B. 减少“以夷变夏”非难的阻力 C. 借“西学中源”说来阻挡改革 D. 为“中体西用”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B 【解析】郑观应通过援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源”说,主要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B正确;强化国学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是主张改革,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洋务运动思想主张,D错误。 17.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B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方向,材料中关于资产阶级的论述正是受到这种思想传播的影响,B正确;A是1915年;C是1924年;D是1921年。 18. 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白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A. 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 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C. 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 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答案】B 【解析】“有所谓‘天视白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说明孙中山从古代思想中吸取民本思想来服务于三民主义思想,B正确;学习西方和民主共和不符合材料主旨,A和D错误;C是三民主义中民权思想。 19. 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白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毛泽东对于新三民主义持赞成的态度 B. 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 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 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没有涉及“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的论述,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关于中国革命分几步走的问题,没有涉及对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故B项排除;依据“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等可知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依据“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可得出第二步必须与国民党斗争,故D项排除。 20.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C.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历史背景,南方谈话主要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B正确;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是1984年;D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 21.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 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到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时间上不合题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7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22.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B.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D.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加上西方国家的威胁,毛泽东决定研制原子弹,巩固国防力量,C正确;A是2003年;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B错误;D是1995年。 23. 这种艺术风格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它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这种艺术风格是 A. 印象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印象主义绘画注重光与色的结合,“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说明是印象主义,A正确;B注重的是情感;C注重的是理性;D是反传统。 24. 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好莱坞每年制作的约500部中.有大量的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这些电影在美国广泛流行是因为 A. 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B. 诙谐和幽默给战争中的人们以抚思 C. 夸张和想象给了富足的人们以鼓舞 D. 历史和冒险给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 【答案】A 【解析】20世纪30年代属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受到经济危机危及民众恐慌的心理,电影起到心里安慰作用,A正确;此时不是战争时期,也不是革命时期,B和D错误;材料中电影是幽默搞笑,C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满分52分,其中25、26、27题分别为25、12、15分) 25.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摘编白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史在西方现代化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摘编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汉字的历史,如果从殷商时代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汉字一直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的演变,就其形体来说,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要还是简化,这是汉字形体变化的基本趋势。清末民初,正式出现了汉字简化的呼声。 五四运动以后,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又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案”,并明确指出:现在减省汉字笔画,应该根据现在通行于民众社会的简体字。1935年8月21日,民国教育部发布命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简体字表由民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制订,主要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在当时又称为“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公布后由于国民党内某些要人的强烈反对,1936年2月不得不宣布“暂缓推行”,从而夭折。 ——摘编自陈太章《论汉字简化》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认为需要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的理由,指出汉武帝所采取的对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的形成对“主导性的价值观”的冲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汉字简化的背景。如何评价国民政府发的汉字简化运动 【答案】(1)理由: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参与国家大政。 (2)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人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统地位;为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背景:①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②知名学者的推动③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④汉字简化符合演变趋势。 评价:①简化汉字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②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广交流③有利于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④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⑤造成一定时期的文字使用混乱。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汉武帝尊儒措施回答即可。 (2)依据材料二“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信息回答即可。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解题方法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 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26.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清实录》等 根据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总体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白材料,且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论据准确,论证充分,史实引用合理。文字表述清楚,有逻辑性或进行总结。 示例一 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变革逐步转变为推行政治变革。 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示例二 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2分) 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10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西学东渐提取任意一个作为论点,如“清政府由反对政治变革逐步转变为推行政治变革”或者“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等;论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影响等视角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简析明代小说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1)历史背景: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 社会条件: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作用:①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②有一定教化功能(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③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归纳历史背景,依据“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归纳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的信息归纳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