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19.0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士阶层本为统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说明周王室衰微,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社会地位的宗法制度被破坏。故答案为A项。这一群体的形成不是受争霸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形成儒家和墨家的“诸子百家”现象是这一群体代表的社会状况变化的结果,不是促成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排除C、D项。 2.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 ;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 3.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但此时战乱、兼并战争不断,体现了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老子、孔子思想存在保守的一面,并非“先秦诸子”思想落伍,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排除C。 4.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 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B 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C. 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 D. 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与董仲舒新儒学注重伦理有关,而汉武帝后,逐渐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削弱了血缘宗法关系,故A错误;选官制注重考察孝,与儒家思想注重伦理有关,主要原因还是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排除C;材料说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不能体现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联系所学西汉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分析解答。 5.《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A. 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 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 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 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符合传统儒家孝道,从而以节日形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推崇。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来文化中契合传统主流观念的因素得以流传,是外来文化借助主流观念而不是冲击主流观念,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对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进行比较,排除。 6.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A. 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B. 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C. 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 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这有利于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一南北经学而不是南北学术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经学,不是选官是否公正,排除;D项,材料没涉及士族垄断问题,排除。 7.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 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都是科举考试的内容,D错误。 8.孟子地位在唐宋时期被提升,《孟子》被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经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孟子》 A.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B. 构建了完整的学体系 C. 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D. 有利于与佛教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出于和佛教斗争的需要《孟子》的地位有所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孟子》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适应了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的需求,C正确;A不能作为《孟子》地位变化的原因,排除;B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D与其地位的提升无关,排除。 9.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本质上表明他 A. 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 B. 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 C.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反对满族统治汉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以一家之法取代天下之法,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宋明理学的束缚,排除A;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反映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体现反对满族统治汉族,排除D。 10.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前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B.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三大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也包含了仁政这一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故A项正确;他们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故排除B项;三人思想不是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且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尚未传入中国,故排除C;D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叛逆,是批判,他们的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排除。 11.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 A. 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 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 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可知,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洞、不务实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顾炎武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排除C;材料反映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洞、不务实的学风,无法体现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想意识,排除D。 12.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有关理学的记述。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人物 言论 朱子 “理学最难” 陆九渊 “唯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黄震(南宋末) “自本朝讲明理学,脱出训诂” 黄宗羲 “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 A. 理学之名兴起于南宋 B. 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C. 关注理学的视角因人而异 D. 宋明理学发展较曲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的朱子、陆九渊、黄震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等众多学者都直接使用“理学”一词,这说明宋明时期的理学受到一定的关注,且关注的视角各异,故C项正确。南宋时理学兴盛,但不能据此认定这一名词始于南宋,A项错误;材料表格并不能说明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B错误;材料说明研究理学的视角不同,不是说明宋明理学发展较曲折,D错误。 【点睛】表格题要注意表格中纵横信息的解读,本题可以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黄宗羲思想分析理学的视角。 13.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 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B. 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 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D. 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把古希腊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体现出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故B项错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观点,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故D项错误。 14.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 A. 探索自然奥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注重人性研究 D. 认关注道德知识 【答案】B 【解析】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都强调人的价值,具有人文主义精神,B正确。探索自然奥秘并不是共同之处,A排除。智者学派都注重强调人的价值,但不等于都注重人性研究,C错误。智者学派不重视道德知识,D错误。 15.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 提倡有教无类 B. 推崇“知识即美德” C. 崇尚意志自由 D. 反对狭隘民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不愿充当金钱的奴隶,说明他崇尚意志自由,故C选项正确;听他讲学的人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并不能说明有教无类,而且这不是材料的重心,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知识即美德”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狭隘民主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6.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这一看法 A. 揭示了人性本恶 B. 揭露了商业社会的弊端 C. 强调了道德标准 D.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主张知识即美德”,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人要有美德,故C正确。苏格拉底是一个性善论者,排除A;BD题干没有体现。 17.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上帝,不必通过教会和教会,不必参加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 18.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 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A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改变传统依靠教主信教的模式,提倡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19.在思维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或将概念进行重新改组,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以下概念“人类自我意识”、“人文精神”、“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可以推导出的历史概念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希腊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意识第一次自我觉醒,A正确。文艺复兴是人摆脱神灵控制,B错误。宗教改革是批判罗马教皇特权,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启蒙运动是批判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D错误。 20.“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 完善了古希腊的道德建设 B. 促使古希腊个人意识的觉醒 C. 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发展 D. 弘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只知道“服从法律”到智者学派提出要“检验”法律合法与否,表明古希腊人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B项正确。 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排除A。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C。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忽视理性主义,排除D。 21.普罗塔格拉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凭借人类的习惯或律法创建的,而非通过自然,其说教引起人们恐慌,因此他被驱逐出雅典。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自然法理念深入人心 B. 传统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 C. 民主思想受到了遏制 D. 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普罗泰格拉是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其人文主义思想提出后“其说教引起人们恐慌,因此他被驱逐出雅典”,显示了人文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故B项正确。自然法蕴含着自由、平等、公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题干无体现,故A项错误。普罗塔格拉时期,民主政治处于顶峰,故C项错误。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而忽视道德,且当时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故D项错误。 22.“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等信息可知,“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可以是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故B项正确;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故A项错误;康德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3.柏拉图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这表明他 A. 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 B. 对雅典城邦政体的不满 C. 宗教意识浓厚 D. 排斥人文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说明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对城邦民主政治的局限的认识,但并不能体现其对城邦政体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与宗教意识的浓厚无关,而是强调柏拉图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排除C。柏拉图没有排斥人文主义,故D说法错误,排除。 24.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 反映了罗马帝国广阔和等级森严 B. 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 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 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重点强调人的感受,反映出古罗马建筑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森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古罗马在建筑的修建上借鉴了古希腊的实践,“虔诚”二字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奴隶制的残忍性,排除D项。 25.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B. 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C. 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D. 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4世纪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封建社会,罗马教会提倡禁欲主义,反对追求现世的幸福,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主张人性解放、批判宗教神学、提倡思想自由的思潮得到发展,这一转变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剧变,故A项是根本原因,符合题意;B、C两项从属于A项,是次要原因,排除;D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 点睛:解题是注意“14世纪之后”这一时间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正确答案。 26.“玛利亚的形象是那样朴实、端庄、温厚,她头上没有光圈,身上没有华丽的衣饰,只是披着一身朴素的衣服,光着脚,眼睛里发出智慧的光芒。”《西斯廷圣母》(下图)的这一特征反映了 A. 作者对人性的肯定与赞扬 B. 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C. 人们打破宗教神权束缚 D. 作者主张“因信称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朴实、端庄、温厚”“ 披着一身朴素的衣服,光着脚”, 拉斐尔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性的肯定与赞扬,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西斯廷圣母》是要展现人文主义的内涵,并不能说明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西斯廷圣母》只代表了拉斐尔的风格,并不能代表当时社会上已经打破了宗教神权束缚,故C项错误;主张“因信称义”的是马丁·路德,排除D项。 27.但丁曾说:“人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彼特拉克则公开蔑视神灵。但与此同时,《神曲》仍然重复的是神学思想的故事,“行动中的彼特拉克也是一位恪守传统的基督徒”据此可知,当时 A.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 新旧过渡的时代特征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D. 人文主义者缺乏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公开蔑视神灵”“《神曲》仍然重复的是神学思想的故事”“行动中的彼特拉克也是一位恪守传统的基督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人文主义者身上,一方面反映了他们不同于宗教、教会的人文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凸显了他们浓厚的宗教情怀与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人文主义者的这种矛盾特性其实是受新旧过渡的时代特征的影响,具体来说,由于文艺复兴是欧洲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变革,它所处的时代特征就是新旧交替。故B项正确。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两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而不是缺乏创新,故D项错误。 28.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9.14~16世纪,罗马经历了40余位教皇,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华丽的包装,还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这些措施 A. 说明人文思想和教会冲突激烈 B. 侧面反映了宗教世俗化的倾向 C. 表明人文主义发展归功于教会 D. 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开挑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富丽堂皇的包装,还用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这说明宗教世俗化的倾向,B正确;材料反映人文思想和教会冲突并不激烈,排除A;人文主义思想源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可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天主教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开挑战,D项错误。 30.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 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 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 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 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从第二代新教牧师起,等级的特征进一步隐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倡导上帝崇拜和阅读《圣经》,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不再承认罗马教廷、教宗具有神圣性, 无论是教皇,还是大主教、主教、教区神甫和修道院的僧侣,都不具有神圣的性质,故想要有特权的贵族与商人便退出了竞争的行列,故D项正确;ABC三项虽然会对贵族与商人退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进步之处: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3)认识:儒家思想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 【解析】 【详解】(1)进步之处:根据“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得出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根据“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得出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根据“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得出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进步之处:根据“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得出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 背景:根据“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根据“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得出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3)认识:综合材料,可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等角度分析回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摘编自《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这里是数不清的悲伤,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 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 难道上帝不将惩罚你? ——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三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与古希腊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特点:重视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崇尚道德,尊崇理性。 (2)体现:揭露教会的腐化,抨击教会的黑暗,重视人的价值;以“人性”反对“神性”,追求个性解放。 目的:打破教会的精神禁锢,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促进思想解放。 (3)关系:继承与发展。 启示:注重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继承与创新中学习传统文化。(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得出重视人的价值;根据“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得出强调知识的作用;根据“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得出崇尚道德,尊崇理性。 (2)体现:根据“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并结合所学得出揭露教会的腐化、黑暗,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 目的: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目的和实质,可从打破教会的精神禁锢,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等角度分析回答。 (3)关系:根据“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得出继承与发展。 启示:可从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出现“重人”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文艺复兴影响。 【答案】(1)原因: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的作用得以体现;思想家的研究与引导。 (2)影响:冲击了中世纪的神权统治;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的原因,分别从民主政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家的研究等角度分析总结。 (2)影响:根据“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得出冲击了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根据“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得出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根据“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得出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