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只是法家思想,CD项是儒家思想。 2.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故C正确;其他家不符合材料思想主张。 3.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所以答案选B。 4. 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 字市便是并心,普心即是宇宙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慧能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A、B均是朱熹思想;D是陆九渊思想。 5.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A 【解析】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 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 “抨击孔子,别立褒贬”可知与明朝 “离经叛道”的李贽相符,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判断标准,A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排除B。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主张,排除C。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获得正确的认识,排除D。 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故答案为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8. 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是 A. 《齐民要术》 B. 《授时历》 C. 《农书》 D. 《农政全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于1500年前后,原产美洲的物种如烟草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齐民要术》是北魏(约公元5世纪)时期贾思勰的著作,《授时历》为元代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对重要文献时间作者主要内容地位等知识有准确识记。同时要结合新航路开辟时间来判断。 9.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该材料说明了 A. 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 B. 农耕经济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C. 国家统一会促进科技发展 D. 统治者高度重视天文历法 【答案】B 【解析】由表中科技成果的统计来看,中国科技主要是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与农业经济有着紧密联系的科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发达,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10. “三言二拍”有的描述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据此可知,“三言二拍”可以作为研究明清社会参考资料的主要原因是 A. 体现价值观念 B. 是第一手史料 C. 折射社会现实 D. 再现历史细节 【答案】C 【解析】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三言二拍”描绘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C正确;小说并不能代表价值观念主体地位,故A错误;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故B错误;小说不可能再现历史细节,故D错误。 11. 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表明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休闲娱乐 B. 社会教化 C. 节庆祭祀 D. 艺术审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 12. 以下图示反映了某一思想的产生,该思想是 A. 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C. 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 D.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答案】A ................................. 考点:蒙昧中的觉醒 点评:本题设计新颖,用抽象的图示反映古希腊人关注的重心的转移,直观而深刻。 13.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这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主张知德合一。这说明二者都 A. 主张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B. 希望建立一种平民政治 C. 主张通过对人的道德改造维护等级秩序 D. 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答案】D 14.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是 A. 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B. 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 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史实。由题干信息“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可知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故A项正确;B是工业革命之后;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是20世纪90年代。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启蒙运动的思想 【名师点睛】 15.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 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C. 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D.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1438年。智者运动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可知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的享受和幸福,发生在14-16世纪。故选C。A是公元前5世纪;B中宗教改革还没开始;D是17世纪以后。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苦行,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 16. 16世纪的特兰托会议宣称:“基督教的真理和道德规范,除依据《圣经》外,还依据不成文的传统,而传统任凭教会选择决定,《圣经》的诠释亦必须遵照教会意见。”此次会议主要目的是 A. 反对宗教改革 B. 强调信仰的纯洁性 C. 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D. 阐释信仰和道德的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其主旨是在强调基督教的真理和道德规范必须除依据《圣经》教会意见,实际上就是教会决定一切,所以其实质上反映的是维护教会的权威,维护基督教原有的规范,反对宗教改革,其它选项与题干都没有关系,答案为A。B不符而和宗教改革信息;材料强调教会的权威,不会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不选C;D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7.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8. “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驾驭自然而非自我觉醒,故A项错误。由题干可知这是一项世俗运动而非宗教运动,故B项错误。解读题干可知这场运动主旨是让人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而非纯粹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革命,故C项错误。由题干可知,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且通过努力完善自身,这种勇于相信自己判断的信念来源于启蒙运动,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上看,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理性真理是为了解放全人类。 19.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指的是 A.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答案】A 【解析】“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就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所以本题考查的就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点。宗教改革反对教皇的控制,强调“因信称义”;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和自由,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C选项错在宗教改革中没有崇尚理性;D选项错在“重视法律”这一点上。 点睛:本题的解题方式称之为“题眼法”,也就是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分析本题的题眼。本题问的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而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因此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本题的题眼,抓住这一点问题迎刃而解。 20.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 三权分立说 B. 天赋人权说 C. 人民主权说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等,可以得出出统治者和个人之间是一种契约的结合,是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故D为正确答案。A是孟德斯鸠主张;B是伏尔泰思想;C材料中不符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21.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 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 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顾炎武(1613- 1682年)生活在明末清初,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是早期启蒙思想家,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郭守敬生活在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的清朝中期,薄伽丘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生活在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年)。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22. 18世纪,英国城市中的市民分沾了国家发展的利益,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于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促使机器化大生产出现。这说明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是 A. 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B. 优越的政治制度 C. 手工工场技术的积累 D. 市民生活的需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这些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开始出现机器化生产。广阔的海外市场是新生产方式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手工业作坊的技术积累和优越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机器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和政治前提,不是直接原因,故B和C项错误;根据“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于是,……第一拔工业化生产出现”,可知是市民生活的需求,故D项正确。 23. “现实主义作家在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创作的主体性与表现性。”这说明现实主义文学 A. 只能描写现实 B. 注重主体表现 C. 可以艺术加工 D. 倡导形式多样 【答案】C 【解析】现实主义主张批判社会现实,“他们创作的主体性与表现性”说明对于艺术可以采用加工模式,故C正确;A说法绝对并不是只能描写;B属于浪漫主义特点;D不符合现实主义特点。 24.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应该是指 A.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精神 B. 瓦特的改良燕汽机 C.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A、B、C、D三项分别出现于14世纪、18、17世纪后半期、19世纪中期。从时间上判断,B项符合,牛顿的经典力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故A项正确。 考点: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影响 25. 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语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 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C. 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力式 D. 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从材料“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语来自银幕……”等信息可以看出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故选B。A中文化渗透没有根据;C中主要方式没体现;D中一直表述绝对。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艺术的主要成就·电影艺术 26.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相关内容--文学作品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其余ABD三项文学作品风格与所处时代不相吻合,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风格·现实主义文学 27. “中国文武制度迥异外洋獉狉(草木丛杂,野兽出没)之俗……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庶几取外人知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无患。”以上最有可能是谁的观点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梁启超 D. 陈独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无患”体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符合李鸿章思想,故B项正确;A是新思想萌发;C是维新思想;D是民主科学。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想萌发·中体西用 28. 清流派在晚清政坛上十分活跃,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弹劾权贵,多洁身自好,操守廉洁,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代表。李鸿章评价说:“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李鸿章意在表明 A. 清流派是传统懦家思想捍卫者 B. 清流派阻碍洋务运动推进 C. 清流派品行端正、有政治操守 D. 消流派表里不一、顽固保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说明李鸿章对清流派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清流派的行为已经阻碍洋务运动的推进。故答案为B项。李鸿章认为清流派是清谈误事,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9. 19世纪末,康有为曾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康有为提出这一思想学说的主旨是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推动维新变法 D. 否定儒家经典 【答案】C 【解析】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思想进行变法,材料中“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是为了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依据,故C正确;A和B不符合康有为变法目的;D不是否定,是借用。 30. 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淸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严复转而认可清朝统治 B. 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传播受挫 C. 严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 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严复一方面介绍西方的进步思想理论,另一方面“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 的荣誉称号”,说明仍然存在陈旧观念,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上是新旧杂陈。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严复政治态度的变化,排除A项;BC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 31.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 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 自由平等思想广为接受 【答案】C 【解析】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抗婚、逃婚,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从女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来看,学校并没有开展女权运动,排除A项;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时还没有能够招收女生的近代学校,排除B项;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32. 胡适在1917年从美国归来时表达了“二十年不谈论政治”的决心,也表达了整个新文化界的普遍情绪。他们认为,这些刊物的主要读者应该是还没有被“陈旧之物,腐臭之物”完全腐蚀的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学者们更提倡思想革命 B. 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C. 反封建专制已达到目标 D. 民众对政治救国不感兴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7年……二十年不谈论政治……主要读者应该是……青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们更提倡思想革命,而不是政治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1917年反封建专制还未达到目标,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民众对政治救国不感兴趣,故D项错误。故选A。 33. 某学者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后者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1912年到1940年,后者比前者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 社会科学逐渐衰落 B. 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C. 科技发展举步维艰 D. 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学习西方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答案为D项。材料显示的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排除A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自身的科技发展历程,排除C项。 34.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B.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要避免国家灭亡,就要不惜国粹即传统思想的消亡,以打破保守观念顺应世界潮流,B正确;依据材料“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可排除A项;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20世纪初”, 康梁变法是19世纪末,故C项应排除;根据材料“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思想家主张通过变革,使国家适应时代潮流,而不被淘汰,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信息“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35.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识记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属于民族主义的范畴,排除B、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排除C;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A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及其概况 36. 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一主张推动了 A. 辛亥革命 B. 国民大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等,可知,当时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当时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B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回忆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期间的史实。回忆当时时代背景, 第Ⅱ卷(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37题16分,第38题16分,第39题14分,共46分。)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2)材料二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据材料三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答案】(1)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2)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回复良知本性。 (3)认识: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从“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开始,强调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君王的重要性,当然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中可以直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历史影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第三小问“良知”可以从材料三中的文字“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概况出来;第四小问“致良知”的方法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回答。 (3)认识类问题的回答一般是准确浏览所有材料,然后找出其内在隐藏的规律和特点,在结合实际讲述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应把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四个阶段,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②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其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可从四方面领悟。①与时俱进背景:战国时期孟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②包容开放得发展: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如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③相承深远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④一分为二来评价: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评价切忌片面化。 3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 ——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关于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摘编自马克连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出现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 【答案】(1)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现代城市的发展;中世纪教育的发展;瘟疫、黑死病带来的死亡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古代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影响。 (2)理解:宗教改革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如:提倡人性,主张个性自由;但更进一步强调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世俗权力至上、民族自由。 (3)发展:宣传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解析】(1)依据材料一“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教育、思想以及疾病等角度归纳回答。 (2)本问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只是局限在上层社会,人民大众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解放则是通过宗教改革。因此“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就是反对权威,强调个人主义,这明显带有文艺复兴的“印记”;材料中还提到“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亦即“建立民族的教会”,这是对文艺复兴的“深化”。意义可从宗教改革的性质入手,宗教改革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结合宗教改革的主张概括即可:思想上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政治上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启蒙运动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进行批判并提出构建资本主义理想王国的社会框架来回答。 点睛:人文主义在各时期的侧重点 古希腊时期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期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侧重于政治领域。 39.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劝学篇》 材料二“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公车上书》 材料三“……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1)材料一、二、三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2)材料二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三有何不同?后者的号召力超越前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材料一是洋务派,不主张学西方政治;材料二是维新派,主张学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三是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2)材料二主张保留皇帝,材料三坚决主张推翻皇帝。 原因:政治上,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可挽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思想上,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的思想武器,掀起了革命的热潮。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出自洋务派张之洞,材料二出自康有为等人,材料三出自孙中山等人,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2)本问实际上是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不同,维新派主张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推翻皇帝,实行民主共和,再根据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点睛:本单元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选取的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漫画等,主要考查各派别的思想主张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及其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重点区域是维新变法思想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部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