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9届高三模拟试卷(5月份)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B.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C. 宗法制瓦解,禅让制复兴 D. 周制仍然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事件打破了传统宗法继承制度,不利于诸侯贵族权力延续世袭,显然受到西周宗法制度影响,故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分封制的破坏,排除A项。题干时间为战国时期,题干现象与周王地位无关,排除B项。题干反映宗法关系在当时仍有影响,且禅让制为军事民主制时代的权力继承形式,排除C项。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汉自孝武表联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根据材料可知 A. 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真正重视 B. 王莽新朝时儒家重在颂德 C. 东汉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得到巩固 D. 东汉选官制度开始重视儒学 【答案】C 【解析】 - 15 - 【详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王葬新朝时儒家重在颂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通过材料“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察举制更注重人的德行,说明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故C正确;选官制度开始重视儒学始于西汉时期,排除D。 3.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 A. 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 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A选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B选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4.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B. 政府调整赋税政策 C.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D. 海上丝路逐步兴起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故B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瓦解,排除A。南宋已经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5.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A. 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 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 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在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B选项排除。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选项排除。 6.1911年11月6日,吴宓日记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革命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天津已经“光复” - 15 - B. 武昌起义已爆发 C. 清政府失去统治 D. 谣言为革命造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听说当时天津已经沦陷,而事实上是当时的天津没有被革命力量控制,更没有沦陷,也不存在光复的现象,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武昌起义爆发,而是反映当时北京城内听说天津已经沦陷,人们非常惶恐,B错误;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还存在,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C错误;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说明只是道听途说,这使得当时在北京地区的民众和外国势力都认为革命势力发展很快,体现了谣言为革命造势的特点,D正确。 7.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 “社会主义” B. “文学革命” C. “民主科学” D. “实业救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掀起文学革命,因此出现材料现象,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思想,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A错误;“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不符合材料中“新鲜的趣味”的信息,C错误;“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家提出的救国主张,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文学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 15 - 8.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下列史实和“高脑油”发放相关的是 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处 1954年7月开始 15斤 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 未予说明 1斤 《北京粮食工作》 1957年11月17日开始 1.5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 1957年12月1日之前 1斤 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 1957年12月1日之后 1.5斤 A. “高脑油”发放始于计划经济建立后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提出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起步的需要 D. 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起步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6年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才基本形成,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提出的时间是1988年9月;D选项错误,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间是1977年5月。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 15 - 9.“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 B.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施 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有钱人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可以定罪,但他可能不会被叛有罪,由此可知,体现了罗马法具有不平等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法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公平,材料说明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错误;罗马法的理念影响后世,并不是在现实中无法实施,C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罗马法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D错误。 1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 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 15 -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25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B选项排除。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选项排除。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1.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占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可能是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928 39.5 60.5 1932 53.4 46.6 1937 57.8 42.2 1940 61.2 38.8 - 15 - A. 日本﹣﹣明治维新中推行殖产兴业 B. 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 C. 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 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答案】B 【解析】 从本题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20--40 年代该国家生产资料逐年上升,消费资料逐年下降,投资超过了消费。明治维新时间为19 世纪中后期,故A 选项错误;苏联20--40 年代实行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符合题目数据,故B选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为19 世纪后半期到20 世纪初,故C 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压缩生产能力,解决生产过剩,与数据不符,故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题干时间信息和表中数据的变化,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加以解答即可。 12.据资料统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从1990年的20:1下降到2006年的16:1.在2003~2007年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0%.这些变化 A. 反映出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 B. 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C. 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 表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逐渐缩小,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这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C正确;据题意可知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虽然低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仍在增长并未衰退,故A排除;据材料可知虽然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但是依然差距明显,因此国际经济秩序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故B排除;D项中并非这些变化主要表明的内容,故D排除。 - 15 -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中国潮”是在16世纪下半叶,由欧洲王室贵族掀起的崇拜中国器物之风拉开序幕的。16世纪之前,欧洲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与亚洲交换,只能以金银购买亚洲产品。16世纪下半叶,美洲的白银打破了欧亚贸易的传统均衡,欧亚贸易规模扩张,供给增加。王室贵族和社会名流对中国产品的大加追逐和赞美,使瓷器、饮茶等成为上流社会追逐时髦,附庸风雅的一种时尚,促进中国产品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王室贵族与商人经营的垄断贸易公司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7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关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著作出版发行,将中国的文化文明推向了人类文明的极致,把中国的政体夸奖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尽管那些赞美之词言过其实,但却是政府和商人合二为一的欧洲商人集团所迫切需要的。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中国的形象在欧洲开始发生变化,在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笔下变成一个专制、野蛮、落后、愚昧的国家。为了刺激本国丝织工业的发展,英国、荷兰等国都曾明文限制和禁止进口和穿戴亚洲丝织品。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大力宣传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红茶,饮茶又被拔高到了爱国主义的层次,是为英国经济作贡献的爱国主义行为。广告中的印度和锡兰红茶可以美容健身、治疗胃病,是高雅与品位的象征,而中国绿茶则会损害肠胃。中国茶叶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材料三 在整个“中国潮”的潮起潮落中,中国政府和商人基本上处在一种无作为的状态,既没有意识和愿望在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制造中国热、推销中国产品,也没有愿望去了解和参与当时的欧洲“中国潮”,甚至可能对当时在欧洲流行的“中国潮”都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 ——摘编自张丽等著《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国潮”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中国产品在欧洲畅销和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中国潮”潮起潮落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商人无所作为的原因,并谈一谈欧洲“中国潮”带来的启示。 【答案】(1)历程:16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推崇中国器物,17世纪中叶开始推崇中国的制度与文化,18世纪中叶后中国形象变为野蛮与落后。 - 15 - 畅销的历史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亚贸易规模的扩大(商业革命使贸易规模扩大);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提高了欧洲的购买力;王室贵族和商人为获取利润,大力宣传和推销中国产品;中国产品制作精美,弥补了欧洲生产的不足。 衰落的历史背景: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的工农业产品与中国产品形成竞争关系;欧洲各国针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启蒙运动的开展使欧洲人崇尚民主,反感专制;欧洲社会舆论对中国的批判甚至恶意诋毁;中国政府在强化专制的同时,未能主动发展中外贸易,宣传中国文化。 (2)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缺乏商业扩张的动力;中国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和华夷观念;欧洲国家垄断东西方贸易,中国商人难以参与远洋贸易竞争。 启示:文化现象背后有深层次的经济因素在起作用;中国应积极利用有利形势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在对外发展经济贸易的同时,重视文化宣传;在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注意产品虚拟价值的营造和提升等。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王室贵族和社会名流对中国产品的大加追逐和赞美”可知,16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推崇中国器物;根据材料“17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关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著作出版发行,将中国的文化文明推向了人类文明的极致,把中国的政体夸奖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可知,17世纪中叶开始推崇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根据材料“18世纪中叶,中国的形象在欧洲开始发生变化,在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笔下变成一个专制、野蛮、落后、愚昧的国家”可知,18世纪中叶后中国形象变为野蛮与落后。第二小问原因,畅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白银大量流入欧洲,而一些王室贵族为了获取利润,大量宣传中国的产品,再加上中国的产品做工精美,质量上乘,所以非常畅销;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产品在欧洲热销会对欧洲产品形成竞争关系,并且中国长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欧洲人崇尚自由,并且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积极对外宣传,所以造成了衰落。 (2)第一小问原因,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并且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再加上中国政府重农抑商,所以导致中国政府和商人无所作为。第二小问启示,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进行交流,并且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加大对外宣传,不仅宣传本国的文化,还要宣传本国的经济,以此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 15 -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愿。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 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 【答案】示例: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概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根据“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掀起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国际市场和原料产地,结合材料“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可知,国际市场的扩大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在欧洲的传播使欧洲傲视全球,占据优势地位。故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应立足于工业革命设计。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材料 - 15 - (东汉建立后)刘秀虽然然仍以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担任宰相的职务,但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员的办法,加重了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机构,正式称为尚书台。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尚书台官员统管了军政、吏治、司法等政治事务,真是“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刘秀“以吏士责三公”,让三公只做一般官员做的事情,使他们各不副实。这种情况,延续了东汉一代。在地方政权方面,光武帝刘秀裁并了四百多县,这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侯国数的四分之一,吏职减去了十分之九,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意义。 【答案】(1)内容:加强内朝官员尚书的权力;使宰相只负责一般官员事;裁并地方县的数量。 (2)意义: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推动了中枢体制的变革;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员的办法,加重了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机构,正式称为尚书台。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尚书台官员统管了军政、吏治、司法等政治事务”可以得出加强内朝官员尚书的权力;依据材料“让三公只做一般官员做的事情,使他们各不副实”可以得出使宰相只负责一般官员事;依据材料“光武帝刘秀裁并了四百多县,这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侯国数的四分之一,吏职减去了十分之九,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可以得出裁并地方县的数量。(2)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和所学可知,意义是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推动了中枢体制的变革以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等。 四、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材料: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巨大的信息化优势,由于苏式装备在传感器方面的落后,伊拉克飞行员对先进机载雷达了解不足,在海湾战争中遭遇雷达制导空中导弹攻击时,仍用低空飞行的老办法进行规避,结果只是为美军平添战果,例如,1991年2月初,快到日落时返回基地的美军F——111飞行员发现,利用“铺路图钉”前视红外线装置可以发现用沙子埋藏隐蔽的坦克装甲车辆,因为金属表面的冷却速度比周围的沙地慢。美军F——111战争轰炸机队开始试用一种名为“射击坦克”的新战术,F——111携带4枚225千克的GB——12激光制导炸弹,用前视红外装置寻找隐蔽起来的伊军单个坦克,并予以摧毁,海湾战争被人们定义为信息化战争的开端,正是由于技术先进的各类传感器,使得美军干净利落地赢得这场战争。 - 15 - ——摘编自《海湾战争20周年启示录:真强国与伪强国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作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答案】(1)特点:信息化和科技化程度高;作战技术具有创新性;具有士兵伤亡少的加速性。 (2)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战争理念;客观上推动了各国军队建设和信息化、科技化发展;丰富了现代战争的军事理念。 【解析】 【详解】(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巨大的信息化优势”可以得出信息化和科技化程度高;依据材料“美军F﹣111战争轰炸机队开始试用一种名为“射击坦克”的新战术F﹣111携带4枚225千克的GB﹣12激光制导炸弹,用前视红外装置寻找隐蔽起来的伊军单个坦克,并予以摧毁”的信息可知作战技术具有创新性;依据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具有士兵伤亡少的加速性。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海湾战争被人们定义为信息化战争的开端”的信息并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影响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战争理念、推动了各国军队建设和信息化、科技化发展以及丰富了现代战争的军事理念。 五、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材料:张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所谓“棉铁主义”,以为今日国际贸易大宗,输入品以棉为最……查近十年中海关贸易册,棉输入额多至一万八千余万。此乃海关估价,核之市价,近且及倍。铁需用极大,而吾国铁产极富,以至富之矿产,应至大之需要,岁可得数千万。一出一入,相差之度,不可以道理讲。……欲赢此数万万,当用何法?则惟有并力注重输入额最高之物,为捍卫图存之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张的“棉铁主义”是一种具有进口替代色彩的产业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扭转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逆差局面。 ——摘编于严鹏举《张赛的棉铁主义与近代机械制造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提出“棉铁主义”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往右,简要评价张“棉铁主义”在近代经济发展中地位。 - 15 - 【答案】(1)依据: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和棉纺织业工业落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棉铁倾销;发展棉铁工业关系到国家兴亡;中外贸易中的棉铁贸易逆差最大。 (2)评价:体现了对国家经济主权的维护;发展棉铁能够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棉铁主义虽然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当时政府腐败和列强侵略的背景下是无法实现的。 【解析】 【详解】(1)主要依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和棉纺织业工业落后;依据材料“查近十年中海关贸易册,棉输入额多至一万八千余万”的信息可知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棉铁倾销;依据材料“则惟有并力注重输入额最高之物,为捍卫图存之计”的信息可知发展棉铁工业关系到国家兴亡;依据材料“岁可得数千万。一出一入,相差之度,不可以道理讲”的信息可知中外贸易中的棉铁贸易逆差最大。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棉铁主义”是一种具有进口替代色彩的产业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扭转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逆差局面”等信息并结合张謇的经济思想和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 15 - - 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