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历史试题(蚌埠二中6)
蚌埠市教师“我为高考命题”历史学科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近几十年殷墟以外出土甲骨文地点分布表 省(市) 河南 山东 北京 陕西 安徽 湖北 江西 河北 山西 甘肃 出土点数量 3 处 4 处 3 处 8 处 1 处 1 处 1 处 1 处 2 处 1 处 所属时期 商周 商周 西周 西周 西周 西周 商晚期 西周 西周 新石器 时代 据上表可知( ) A.汉字体系渐趋成熟 B.甲骨文数量不断增加 C.争霸战争持续不断 D.商周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25.《汉书·食货志》记载:战国时代的农民“种谷必杂五谷,以备灾害。田中不 得有树,用妨五谷……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菰,殖于疆易,鸡、豚、狗、 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由此可见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结构( ) A.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型经济 B.是精耕细作下的低生产率经济 C.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D.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26. 根据下表,有人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你认为此 结论( )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朝代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摘编自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 A.错误,忽视了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B.正确,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正确,体现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D.错误,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27.清朝中期出现了自发移民现象:主要由鲁豫两省迁往东北,由福建迁往台湾; 国外主要是迁往东南亚。19 世纪中叶以后,为谋生而外迁者的数量和地域倍胜 从前。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外来商品冲击传统经济模式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C.国内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 D.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28.指出下表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増加趋势及所占比重 年份 各种商品 出口总值(千元) 其中农产品 值 所占比例% 1893 年 181713 28423 15.6 1903 年 333961 89496 26.8 1910 年 593337 231957 39.1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A.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 B.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C. 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有所改变 D.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 29. 【改编题】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写到:“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化未能启动,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党政府的‘贫困化’,这种‘贫 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在于中央权威的缺失。国民党政府虽然是形式上 的全国统一政权,但内部帮派林立、战乱不断,同时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压制民主势力,围剿共产党,因而难有权威和效力。”材料说明国民党政府( ) A. 内外政策均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事业 B. 财政上濒于破产 C. 无力动员足够资源投入现代化建设 D. 政治上限于孤立 30. 读下图(三角形定理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思考:这一结构对抗战 胜利后国内形势的影响是( ) 1945 年国内政治关系三边结构示意图 (注:中间势力在宽泛意义上,也包括中下阶层如职员、店员以及尚无政治倾向的平民) A.重庆谈判中三方意见达成共识 B.中间势力成为国共两党谈判的焦点 C.确定了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D.中国共产党的“联合政府”主张占优势 31.下面为 1958-1962 年中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变化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 一变化说明当时中国( ) 年份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财政收入 379.62 487.12 572.29 356.06 313.55 财政支出 400.36 543.87 643.68 356.09 294.88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实行财政赤字政策 C.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D.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32.如表为不同史(书)籍关于陶片放逐法的历史叙述。这些历史现象表明( ) 叙事 出处 需 6000 票才能使被发对者遭陶片放逐法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需投票总数选 6000 才能唱票表决,并以多数定罪 普鲁塔克《亚里斯提德传》 公民若有 6000 张票数表示对他不满,就遭流放国外十年 哈蒙德《希腊史》 满 6000 人法定人数后,得票超过半数的人将被放逐十年 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A. 历史事实不可获得 B. 历史结论不可相信 C. 历史叙述需要相互印证 D. 历史解释需要辨别 33.杰里·本特利学者在他的书中《新全球史》中写道:“至 17 世纪中叶,马尼 拉的 42000 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国商人。他们给西班牙商人供应丝绸,然后这 些丝绸就被装在大帆船中运往墨西哥,这种大帆船也因此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 对上述材料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B.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C. 为中国的财税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可能 D.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4.出生率是衡量人口动态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下表为英国 1838-1875 年人口 出生率(‰)统计。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1838 1839 1840 1841-1845 1846-1850 出生率 30.32 31.77 31.96 32.36 32.83 年份 1851-1855 1856-1860 1861-1865 1866-1870 1871-1875 出生率 33.9 33.4 35.1 35.3 35.5 A.医疗条件的改善 B.传统工场手工业得到普及 C.工业革命的刺激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35.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低速发展阶段;以英国退欧和特 朗普胜选为标志,反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许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全球化。 这说明( ) A.区域集团化发展严重受阻 B.经济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C.逆全球化现象日益严重 D.冷战思维意识依然存在 二、非选择题:3 题,共 52 分。第 41、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 45、46、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20 世纪中期,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诞生。为 了将日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美国在 50 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 先进技术。五六十年代,日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与紧盯军方订单的 美国半导体企业不同,日本企业致力于打造利用晶体管的大众化民生用品,如晶 体管收音机等电子消费产品。70 年代后期,日本最大的五家计算机公司与通产 省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从此时起, 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以半导体芯片为核心的电子产品深受美国消费者欢 迎,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电子产业。1986 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半导体 生产国。随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先后两次与美国签订半导体协议。通过协议, 美国剥夺了日本半导体存储器生产经营的自由,同时规定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 的市场份额提升一倍。1993 年,美国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占有率方面重新夺魁, 还强化了微处理器等高附加价值尖端产品的优势。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作为一个 整体,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被评价为“不再重要”。 ——冯昭奎《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组成“巴黎统筹协会”对我国所需的新技术、 新设备进行封锁禁运。1956 年,我国将半导体作为急需发展的最新技术列入了 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此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 “土生土长”的半导体人才。1958 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 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 均在中国布局。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 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 ——王龙兴《集成电路应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原因,并分析其 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1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思考 美日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对中国有何启示?(11 分) 42.(原创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00 年前,“革命”词的使用次数相当少。……其使用中有不少是负面意 义的,因为在 1900 年前,革命尚没有正当性,维新仍是一种澎湃汹涌的新思潮。 如 1898 年“革命”只出现 36 次,同年正值戊戌维新,“变法”一词达 1000 余次, “维新”500 次左右,“改革”约 180 次,都远远多于“革命”。戊戌政变的发生 意味着改革的失败,1899 年“革命”一词急增到 140 次左右,1901 年更急骤上 升到 200 余次。郭廷以把 1900 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比喻为在中国领土内的世界 大战。它意味着作为改革的百日维新流产后,清廷利用义和团全面排外和反洋人 的失败。在激进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这是清廷腐败、无能、卖国的象征,是革命 的对象,从此,革命也获得正当性。从中明显可见,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 的关系。当“改革”得到普遍认同,“革命”的使用次数就下滑,而改革失败则 导致革命勃兴。1900 年以前,“改革”(含“维新”、“改良”)的使用次数明显多 于“革命”。1900 年以后,“改革”与“革命”同样有 1903 和 1906 年两个高峰, 这对应中国知识分子对革命或改革的两极化态度及大辩论。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在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 论有据,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45、46、47 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阀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 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规划,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艰难前行。为寻找拯救中国教 育的金匣良方,蔡元培等人游历欧洲数年,深深被欧洲先进教育理念折服。他认 为,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现状的一剂良方。1927 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将全国各地划 分为若干个大学区,学区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每区设大学一所,负责大学区内 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制把教育行政权力全部揽到大学方面,对中小 学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这些改革,虽然加速中国 教育向现代转型,但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 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 ——王列盈《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哪些?(6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一 “不过,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 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 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 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 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撒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 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 助中国作战。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 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 从而迫使蒋介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泽东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 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 旅顺、大连的协定。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 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心腹之患。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地内,而苏联再次 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主权 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 得失》,《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材料二 “可以理解,中国军队是不能容忍敌对的部队靠近近鸭绿江(中国和北 朝鲜的边界)的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 军队一样。” 请回答: ——[美]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 (1)根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原因何在? (6 分) (2)“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还有哪些因素使毛泽东对中 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深感忧虑? (9 分) 47.(原创题)【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内 阁大学士。曾撰著农学巨著《农政全书》,并与耶稣会传教士共同翻译《几何原 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著作,编定《崇祯历书》。徐光启博闻强识,“于物 无所好,惟好学,惟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 问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 皆有实见”。但在明末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下,并未能够充分施展“经济”的 抱负,仅以科技成就为后世所知。徐光启一生钻研农学,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 究,……曾在上海、天津开辟实验农庄,对农作物选种、施肥、嫁接以及北种南 移、南种北移等问题亲自实验,作出记录。……徐光启一贯主张将数学作为科学 研究的基础,然后施用于各种有关民生日用的具体技术。……在与传教士合作翻 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 对其极为推崇。……崇祯二年(1629),徐光启上《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认为 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在本质上都可以表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因此他提出 “度数旁通十事”,举出应用数学原理的十项具体科学领域,包括天文和气象学、 水利学、音乐、军事工程学、会计学、建筑学、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学、医学、 计时。他希望朝廷能够对这十项领域“接续讲求”,找到较多的研究者“分曹速 就”,实际上是建议成立一个包括若干专门研究机构的科学院。这种对基础理论 科学的重视以及关于基础理论科学与其他应用科学关系的认识,已经体现出了近 代科学的精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历史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做出贡献的原因。(7 分) 蚌埠市教师“我为高考命题”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24. 【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明的扩展。通过表格中省市的分布、出土点数量的分析、 所属时期三项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文明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河南、山东的黄 河中下游地区扩展到山西、陕西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随着商周文明的不断扩 展,北京、安徽、湖北等黄河流域的南北地区陆续出现甲骨文。所以 D 项正确。 AC 两项不符题意,B 项材料无法体现甲骨文文字的数量的变化,设问为“可知”, 体现出对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考察,只有 D 项符合题意。 25.【参考答案】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材料阐述的是,进行农业生产时应 当进行多种经营,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保证自身家庭所需,只有按时进行共农 业生产、家畜饲养、采桑织绸,农户才能过上踏实的日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说明是为了要防备灾害,保证收成,以满足自家的 生活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避免陷于贫困或破产流亡。这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 基本经济特征。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并不属于 综合型经济。故 A 项错误。材料对小农经济的男根女织的农耕生活进行详细的分 析,侧重点并不在男根女织的形式上,故 C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一种农业耕作方 式,不是材料体现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26. 【参考答案】A 本题主要考察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课本知识告诉学生宋代,我国经济重心 南移已基本完成。图标中的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的趋势是中原地区人数不断 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增多,东南沿海地区飞速增长。这说明南方地区尤其 是东南沿海地区绘画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经济中心的南移肯定是重要的 经济基础,但是并不能直接反映东南沿海地区是宋代国内最发达的地区,导致这 一现象,还有可能有其他因素,比如政治、文化政策等。所以 B 项的准确运用唯 物史观不妥,C 项严谨的历史推论并不准确,D 项的依据史实不正确和题目没有 关系,只有 A 项基本符合题意。 27.【参考答案】C 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人口的迁移。题目中突出的是自发的移民现象,由移民 方向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内从华中迁往东北地区,东南沿海迁往台湾,国外迁往 东南亚地区,即“下南洋”。从中可以看出这种自发的移民现象并没有受到清政 府的限制,尤其是请朝中前期长期限制开发的东北地区,还有待开发的台湾地区 都成为新的移民方向。故 C 项正确。A 项中的外来商品冲击下的传统经济模式指 的是鸦片战争后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不符题意。B 项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属于 明朝中期以后,也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范围。D 项中的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与下南洋的移民活动没有关联。 28.【参考答案】B 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表格时间“1873-1910 年”,材料主体“中 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及“农产品所占比例%”可知,从第二 次鸦片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农产品在各种商品出口总值中的所占比例增加较快, 由 1873 年的 2.6%上升到 1910 年的 39.1%,说明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 地和经济附庸,反映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故 B 项正确;表格中农产品 出口产值所占比例的增长只能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的附庸,并不能说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增强,故 A 项错误;材料只 涉及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没有涉及进口的情况,故 C 项错误;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缺乏判断依据,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 29.【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 20 世纪 30 年代国内的经济政治状况。材料只是说国民政府的“贫 困化”不利于现代化启动,虽然列举了一些内外政策,但用“均”字概括,是不 妥当的,联系教材中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容,也可以说 明 A 是不正确的;材料中说“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B 项排除;材料说 国民党政府的贫困,更在于中央权威的缺失,没有权威造成的影响便是“贫困”, 拿不出钱、物、人等用于现代化建设,所以,C 项正确;D 项与 B 项一样,充其 童是“贫困”表现的一个方面,排除 D 项。 30.【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1945 年 10 月 10 日,根据“双十协定” 规定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在政协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政府” 主张得到了“中间势力”的认同和支持,最后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所以选择 D。A 项与史实不符,重亲谈判中在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问题没有达成共识。B 项与史实不符,国共两党谈判的焦点是和平建国,创建民 主联合政府。C 项指的是 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1.【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左倾”错误的调整。据材料信 息可知,1958 年、1959 年、1960 年三年间财政收入均低于财政支出,这是因为 当时国家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财政盲 目投资。1961—1962 年,财政状况好转,这是因为 1960 年冬国家着手对国民经 济进行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综上故选 D 项。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开展不能完全解释表格信息,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信息不完全符合,排除; C 项与 1960—1962 年史实不符。 32.【参考答案】C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材料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不同 描述可知,在公民大会上通过 6000 票的人就可以对其进行定罪,因此体现的是 历史叙述需要相互印证,C 正确;历史事实通过严格的考证是可以获得的,A 排 除;B 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属于史实的描述,不属于历史解释,D 排除。 33.【参考答案】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 商人在中美洲贸易中的枢纽作用,这正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不断拓展,故 A 项正确。虽然位于菲律宾的马尼拉是马尼拉帆船贸易的其中一环, 但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没有体现引发欧洲的商业革命和 价格革命,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对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贸易交流的描述可知,中 国出口了丝绸到美洲,收益颇丰,并不能体现会推动中国的财税改革顺利进行提 供了可能,故 C 项错误。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 1842 年《南京 条约》签订以后,故 D 项错误。 34.【参考答案】C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38-1875 年英 国人口出生率日益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规模迅 速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量增加,最终必然会刺激出生率的提高,故选 C, 排除 D。工业革命时期,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是人口出生率增长的因素,但不是 主要因素,排除 A;结合所学可知,1840 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 了工场手工业,排除 B。 35.【参考答案】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由材料信息“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低速发展阶段”“以 英国退欧和特朗普胜选为标志,反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可知,经济全球化在 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国家诸多方面的阻碍,不可能一帆风顺,但经济全球化是不 可抗拒的潮流,故 B 项正确;“区域集团化发展严重受阻”说法错误,故 A 项错 误;“逆全球化现象日益严重”有一定的迷惑性,但这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且经 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故 C 项错误;“冷战思维意识依然存在”与材 料主旨无关,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3 题,共 52 分。 (一)必考题:共 37 分。 41.(25 分)【参考答案】 (1)原因:日本政府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 业升级;日本抓住战后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中 注重科学技术与民众需求紧密结合;引进技术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美国的支持。 【评分标准】本题 8 分,每点 2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国民经济非军事化、调整 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升级均可得分;第抓住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科学技术与 民间需求结合;引进技术与创新发展;美国战后对日本的扶持。根据材料结合所 学答出以上任 4 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分。 影响: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打入美国市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电子产业;引 发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打压,不断增强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为美国对后 发国家高科技发展采取限制政策提供了先例。 【评分标准】本题 6 分,每点 2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称重打击美国电子产业; 引发美国对日本大打压,增强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推动美国形成压制后发国 家科技发展的限制政策。根据材料归纳出以上 3 点得满分,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 分。 (2)特点:长期遭受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从封闭、半 封闭发展到融入全球化潮流;虽经历曲折,但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从适应国家计 划需要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需求。 【评分标准】本题 8 分,每点 2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西方国家而技术封锁;依 靠自身力量、从封闭转向开放;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分析材料答出 4 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分。 启示: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综合国力不断强大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科技创新 实力的迅速增强是半导体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评分标准】本题 3 分,每点 2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主权独立或综合国力不断 增强;注重科技创新;弘扬改革创新、自力更生或艰苦奋斗的精神。答出任 2 点得满分 3 分,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分。 【答案解析】本题表面看考查二战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实则考察学生对二战后 世界各国科技事业的理解与认识。 (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在 50 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日 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日本最大的五家计算机公司与通产省的电子 技术综合研究所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影响从日本对美国的产业冲击、美国应对日本冲击的反映两方面分析。 (2)根据材料信息“1956 年,我国将半导体作为急需发展的最新技术列入了十 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培养了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半导体人才”“依靠自身的力 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水平、 发展动力和政策、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美日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 示主要看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如何看待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打压,从日本的 境遇和美国的反击看中国应如何未雨绸缪。 42.(原创题)(12 分)【参考答案】 论题一:19 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风起云涌 论述: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批具有早期维新思 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 术发展实业,提出了变革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19 世纪 90 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在民族危机不 断加深的背景下,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 新思想,倡导托古改制,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 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 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评分标准】本题 12 分,其中论题 3 分,论述 9 分,包含:维新变法思想的背 景 3 分,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 3 分,维新变法思想的评价 3 分,每点论述不准确 可酌情扣分,扣完为止,没有观点本题为 0 分。 论题二:20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论述: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 翻。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提出“新政”和“预备立宪”意图挽救江河日下的封 建统治,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 大。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进行大力宣传。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 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他们主张暴力推翻清 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为辛 亥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评分标准】本题 12 分,其中论题 3 分,论述 9 分,包含:民主革命思想的背 景 3 分,民主革命思想的内容 3 分,民主革命思想的评价 3 分,每点论述不准确 可酌情扣分,扣完为止,没有观点本题为 0 分。 【命题意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是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核心素养的重 要内容。本题通过介绍 1900 年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待改革与革命的不同态度, 考察学生对改革和革命在近代不同时期的境遇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理解,结合近代史实加以分析,要求条理 清晰,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45、46、47 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深受西方“教育独立思想”等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政府主导,通 过立法方式推行;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把教育行政权力全部揽到大学方面,轻 视中小学教育。 【评分标准】本题总分 9 分,每点 3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深受西方先进教育理 念的影响;政府立法推动;教育家主持并将教育行政权总揽到大学或教育家主持 教育改革,轻视中小学教育。归纳出 3 点得满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2)因素: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金短缺,没有发展规划;教育界内部人士 对改革内容有分歧;改革内容与实际相背离,难以落实。 【评分标准】本题总分 6 分,每点 2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政局动荡;资金短缺 或没有发展规划;教育界内部意见向左;改革内容难以落实。任答 3 点得满分, 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状况。 (1)由材料中的“蔡元培等人游历欧洲数年,深深被欧洲先进教育理念折 服。……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现状的一剂良 方。……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学区 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每区设大学一所,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 大学区制把教育行政权力全部揽到大学方面,对中小学教育重视不够……”可以 归纳出三个特点。 (2)有材料中的“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阀和党派对教育横 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规划,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艰难前行。…… 大学区制把教育行政权力全部揽到大学方面,对中小学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得不 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但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 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进行归纳。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参考答案】 (1)原因:边境危机:美国侵略朝鲜,其军队打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 边境安宁。国家安全:毛泽东担心中国的主权受到破坏。 【评分标准】本题 6 分,每点 3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美国侵略朝鲜,威胁中国 边境安全;毛泽东担心中国主权收到破坏。答出 2 点给满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 分。 (2)因素:1945 年苏联以对日作战为名,迫使蒋介石签订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 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收回主权;东北领导人 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 【评分标准】本题 9 分,每点 3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苏联在二战后对中国国家 主权的侵害;中苏艰苦谈判;高岗与莫斯科特殊的关系。答出 3 点得满分,意思 相近可酌情给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 (1)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原因属于概念的外延,就是与中国 政府出兵朝鲜的相关事件。文件信总是“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生权的考 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 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概括材料可知,美国侵略朝鲜,其军队打 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毛泽东担心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破环。 (2)题干的限定问是“历史与现实因素”,历史的因素是“1945 年斯大林就是 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 “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 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现实的因素是“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 特殊关系。”概括材料可知,1945 年苏联以对日作战为名,迫使蒋介石签订损害 中国主权的条约: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收回 主权:东北领导人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 47.(原创题)【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参考答案】 (1)贡献:编纂《农政全书》,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农学知识;与传教士合译西 方科技著作,推动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把数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重视将数 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重视基础理论科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近代科学精神。 【评分标准】本题 8 分,每点 2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农政全书》;推动中外文 化的交流;重视将数学知识用于实践;重视基础理论科学的研究。答出 4 点给满 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徐光启得学 术思想;个人优秀的学术素养,博闻强识,善于钻研;理学思想影响下知识分子 的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 【评分标准】本题 7 分,学生解答时写出: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个人具备 的有些学科素养;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富有社会责任感。答出一点得 2 分,答 出 2 点得 4 分,答出 3 点得 7 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农学、数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1)依据材料“曾撰著农学巨著《农政全书》,并与耶稣会传教士共同翻译《几 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著作,编定《崇祯历书》。徐光启一生钻研农 学,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徐光启一贯主张将数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 然后施用于各种有关民生日用的具体技术。……实际上是建议成立一个包括若干 专门研究机构的科学院。这种对基础理论科学的重视以及关于基础理论科学与其 他应用科学关系的认识,已经体现出了近代科学的精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 进行分析概括。 (2)依据材料“……与耶稣会传教士共同翻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 方科技著作。徐光启博闻强识,“于物无所好,惟好学,惟好经济。考古证今, 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问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 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但在明末黑暗、腐败的政治 环境下,并未能够充分施展“经济”的抱负,仅以科技成就为后世所知。……在 与传教士合作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到了西方数学严密 的逻辑推理方法,对其极为推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中期的社会 背景、徐光启的个人经历、个人社会责任意识等角度分析。 【命题意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是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本 题通过对徐光启的生平介绍,考察学生对徐光启历史贡献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 结合课本已有的明朝中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合理分析徐光启历史贡献出现的 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