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业

通史检测(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反映了1920~1936年中国新式产业和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情况(单位:%)。据表可知(  )‎ 年份 新式产业 传统产业 ‎1920‎ ‎7.37‎ ‎92.63‎ ‎1933‎ ‎10.33‎ ‎89.67‎ ‎1936‎ ‎13.37‎ ‎86.63‎ A.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B.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 C.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D.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解析:选C 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从此表中可以看出1920~1936年中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很高,说明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故C项正确;1920~1928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故D项错误。‎ ‎2.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5%至80%共14级。这些变化(  )‎ A.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 B.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 D.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 解析:选B 根据材料“1928年底”,中国依旧为半殖民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虽然不能根本上实现关税自主的局面,但是客观上国定税则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民族工业,有利于其发展,但起不到扭转贸易逆差的作用,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主旨为关税自主权问题,不能反映关税在整个财政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届高三·包头摸底)据统计,从被日本侵占的各大城市中迁出的民族企业约455家,按行业分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工业等,内迁技术工人达12 182人。民族企业内迁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在于(  )‎ A.为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膨胀奠定了基础 B.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C.打击了日本经济侵略,加剧日本经济危机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 选B 题目问的是民族企业内迁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故A项错误;民族企业内迁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物质补给,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符合材料的主旨,故B项正确;打击了日本经济侵略,加剧日本经济危机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日本侵略的阻碍,发展陷入了困境,故D项错误。‎ ‎4.1948年7月,国民政府虽发行了面额25万元的纸币,但城市中的大宗买卖基本上都使用黄金、美元结算,农村中则恢复了银元交易,甚至用实物粮食来计价。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市场上货币流通量严重缺乏 B.官僚资本大肆搜刮社会财富 C.国民党统治区货币严重贬值 D.国统区的社会经济走向崩溃 解析:选C 内战期间,国民政府大肆发行金圆券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故A项错误;官僚资本通过滥发纸币来掠夺财富,引发货币贬值,这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国统区货币严重贬值是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现象是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的表现,故D项错误。‎ ‎5.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由此可知(  )‎ 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 B.爱国主义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旋律 C.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 D.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 解析:选B 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爱国“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也就是说他也肯定学生大多数的爱国行为,只是反对不合理的极端爱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说“自从山东……十万八千丈”,爱国“天经地义”,这直接体现了在当时爱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主旋律,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强调山东问题后爱国声浪越来越高,并不是山东问题才激发爱国主义,由于近代民族危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早就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反对不合理性的爱国行为,并非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因此不能体现五四运动阻碍了社会发展,故D项错误。‎ ‎6.据王德州回忆,1922年,第三国际是在“接到开滦煤矿罢工的报告后”才“正式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列宁在病中得知“二七”斗争的消息后也极为兴奋,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走上了世界政治舞台。据此可知,“二七”斗争(  )‎ A.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B.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是在第三国际指导下的工人阶级革命斗争 D.扩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影响 解析:选D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的是1927年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二七”斗争之后,第三国际正式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列宁也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走上了世界政治舞台”,说明这次事件扩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影响,故D项正确。‎ ‎7.下表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变化情况,由此可见(  )‎ 军队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八路军 ‎41%‎ ‎45%‎ ‎55%‎ ‎68%‎ ‎60%‎ ‎56%‎ ‎60%‎ ‎62%‎ 新四军 ‎18%‎ ‎17%‎ ‎3%‎ ‎7%‎ ‎3%‎ ‎2%‎ ‎4%‎ ‎7%‎ 政府军 ‎41%‎ ‎38%‎ ‎42%‎ ‎25%‎ ‎37%‎ ‎42%‎ ‎36%‎ ‎31%‎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A.中国抗日战场是太平洋战场的主战场 B.中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中国抗日战争是异常艰苦的人民战争 D.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出中国战场的抗战,但没有体现出在太平洋战场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日实力的对比,不能体现出抗战的异常艰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大多数,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故D项正确。‎ ‎8.(2019届高三·重庆调研)1941年,在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  )‎ A.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 B.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 C.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 D.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选C 材料中民盟领导人是对国民党拒绝实施宪政表示抗议,而并没有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民盟要联合共产党,故B项错误;从材料“1941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中可以看出,当时民盟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对国民党拒绝实施宪政表示抗议,故C项正确;1941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全民族正积极抗战,民盟领导人应该能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9.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 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这反映了梁启超(  )‎ 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反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解析:选C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不会“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没有反映出他“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只适合工业发达国家,中国这种落后农业国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说明梁启超反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是说明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并没有提到他主张“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故D项错误。‎ ‎10.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毛泽东意在(  )‎ A.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平衡性 B.揭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客观条件 C.论证中国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D.指明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解析:选B 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可知,文章旨在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而材料中叙述的近代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平衡现象是影响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因素,故选B项。A项不是毛泽东的本质意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成功问题,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斗争形式,D项错误。‎ ‎11.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中关于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时,毛泽东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那就不成其为党了。”这说明了(  )‎ A.中共七大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B.“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毛泽东不同意“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D.“毛泽东思想”已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B 材料中毛泽东强调“毛泽东思想”的表达上不要只突出他自己,与这一思想内容的成熟无关,故A项错误;毛泽东强调自己只是“毛泽东思想”‎ 的代表,不是他一个人的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B项正确;毛泽东不同意的是这一概念表达上不要只突出他自己,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与它在全党的地位无关,故D项错误。‎ ‎1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应是建国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即整个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矛盾,而“主要矛盾”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论断(  )‎ A.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B.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 C.否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D.具有一定“左”倾色彩 解析:选B 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此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还未开始,因而并非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故A项错误;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会演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建国以后的“主要矛盾”则相应会演变为恢复发展生产,材料论断符合中国的国情,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矛盾,并未否定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断基本符合中国国情,不具有“左”倾色彩,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届高三·临汾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征税与货物价值之间的比率来看,1929年之前大约为4%,1930年上升为10%,1931~1932年为15%,1933年为20%,1934~1937年则上升为25%。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 3 000 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 33 800 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材料二 ‎ 为服务于政府开支和保护幼稚工业,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极力主张高关税,这一政策得到长期推行。1930年《斯穆特—霍利法》将保护主义发展到极端:将应税品的平均关税率提高到55.3%,美国政府收到了34个国家的正式抗议。1932年罗斯福上台,为自由贸易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经过贸易自由主义者与保护主义者的激烈较量,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出台,美国在关税的谈判、关税水平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该法授权总统与外国进行双边关税减让谈判时,可将关税升高或者降低到50%,且通过谈判,关税可以不断地降低。这就改变了美国关税具有不可谈判性的单边主义特点,导致了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二战结束后,他们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自由贸易主张,最后导致1947年《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摘编自孙天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轨迹变迁研究(1776~194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变化与中国关税改革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美国关税政策变化的原因。(11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近代国民政府的财政需要、提升形象需要以及当时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总结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材料二“该法授权总统与外国进行双边关税减让谈判时,可将关税升高或者降低到50%,且通过谈判,关税可以不断地降低”,可知中国提高关税,美国则降低关税;第二小问,从材料二“1930年《斯穆特—霍利法》将保护主义发展到极端:将应税品的平均关税率提高到55.3%,美国政府收到了34个国家的正式抗议”,可知保护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从材料二“经过贸易自由主义者与保护主义者的激烈较量,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出台”,可知贸易自由主义者的不断奋争,结合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可知美国工业竞争力的增强,国际经济结构的变迁。‎ 答案:(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需要稳定财政;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 影响: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不同:中国提高关税;美国则降低关税。‎ 原因:保护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美国工业竞争力的增强;国际经济结构的变迁;贸易自由主义者的不断奋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据表格可知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在某些时段内或增或减,选取一个特定时段,就人数增加或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论证时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①1927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革命,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国民革命失败。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