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专题 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 1.政治方面:从命题切入点上看,多侧重于美苏关系发展的角度,特别是美苏冷战的 具体措施、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命题考查;从二战后对美苏两极格局冲击的主要因素角度 命题,考查西欧、日本、中国在多极化趋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是选 择题,主观题较少。 2.经济方面:近几年考查题型都有兼顾选择题和材料题,主要集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 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现等知识进行 考查。复习时要注意与政治史知识、时事热点进行结合复习。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 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 存的局面。 主线二 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主线三 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 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 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 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考点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国家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1)过程:法德和解,1967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第三世界国家 (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 貌。 (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崛起: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 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独霸世界。 (2)欧洲: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例题】(2017 年新课标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 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 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西 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 项正确;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 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 1925 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 干涉彻底失败是在 1920 年,排除 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 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 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 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 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了,排除 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 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解题技巧】图文题需要仔细看清楚图片和文字,了解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从所学知识 中可知,斯大林格勒最深的印象就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那么又是斯大林格勒,应该 就是在二战后,掌握了这一关键的时间,那么就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了,ABC 选项都在二战前, 可以排除。 考点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 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 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 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4.影响 (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1)1952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2)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 1967 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3)1968 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 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4)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 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1989 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员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 方式”。 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1)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3)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2001 年 11 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2)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3)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4)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例题】(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34)读下表,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发展中国家所成立的国际组织,联 系相关史实可排除 A、C、D 选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对外进行资源掠夺,表格所列国际 组织与发达国家资源紧缺无关,排除 A;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涉及生产领域,排除 C;表 格中的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 D。本题中“原材料生产、输出国走向联 合”是材料隐含的核心信息,这是判断选项的唯一依据,明显是发展中国家联合捍卫民族利 益、权益的活动,对比备选项,明显只有 B 项与此主题相符,其他备选项无论说法是否符合 史实,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答案为 B 项。 【答案】B 【解题技巧】表格中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与所学史实要进行衔接,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 据信息,提炼其核心主旨,衔接相关史实选出正确选项。本题的数据信息是 20 世纪 50-70 年代,这些组织都与原材料有关,可以获得的信息是这些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成立的组织, 是为了保卫本民族利益,这样就能抓住本题的核心意图。 (45 分钟)限时训练 经典常规题 1.(2017·课标Ⅰ,35)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 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 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二十国集团最初的七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后来的二十国,加上了俄 罗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冲 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而这些国家的崛起又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 的加强紧密相关,故 A 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是在 19 世纪晚期,其表现 是跨国公司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故 B 项错误;19 世纪中后期,伴随 着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就已被卷入世界体系,故 C 项错 误;二十国集团只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无论是最初的七国、八国,还是后来的二十国, 都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且单从一个集团加入国家的增加是无法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2017 年天津卷,11)1990 年 9 月 12 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 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 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史料 “1990 年 9 月 12 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 会谈”可知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题干时间是 1990 年 9 月,两极格局瓦解于 1991 年,排除;C 项错误,德国统一时间是 1990 年 10 月,排除;D 项题干未谈到,德国的统一不能体现全球化进程加快排除。故选 A。 【答案】A 3.(2016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35)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 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 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内容。由题目信息中“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 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实施在促进欧洲经济复兴的同时也有助于欧洲的联合,所以本题的 正确答案为 A 项。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而欧洲则走向衰落,美国力图控制欧洲, 所以欧美之间没有形成平等伙伴关系,所以 B 项错误。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和德国分裂的根 源都在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所以 C 项和 D 项错误。 【答案】A 4.(2016 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 35)20 世纪 50 年而入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 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 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 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这就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 体现,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 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 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 流;C 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 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 【答案】D 5.(2015 年新课标Ⅰ卷文综 35)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 62 个,贷款总额为 9.5 亿美元;1981 年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 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关税税率明 显降低”得益于关贸总协定,故 B 项与世界银行无关;经历“滞涨”后,80 年代美欧经济 开始复苏,特别是欧共体推动了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故 C 项错误;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 年,因此 D 项错误。 【答案】A 高频易错题 6.(2017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面是一幅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能孵出真诚吗?》漫画中, 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此漫画 A.揭露了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 B.说明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加剧 C.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D.说明美国希望实现两国和平 【解题思路】虽然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与美国争夺霸主,但漫画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其野心,故 A 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冷战对峙的缓和而非加剧,故 B 项错误;“和平”“访问美国”说明 了两国关系的缓和,体现出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故 C 项正确;漫画反映出作者对苏联 和平诚意的质疑,并没有说明美国希望和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7.(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1962 年 11 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 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 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报告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 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 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 【解题思路】由题中的时间 1962 年可知,正是美苏争霸的时期,故 A 项错误;虽然题中提 到了核武器,但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故 B 项错误;从题中“理智地对待国家间的不和”可 知主要是对美国示好,看不到争锋相对的斗争,故 C 项正确;题中的“报告”主要在说明处 理国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涉及国内的建设,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2017·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二模考试)1958 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提倡东西方“缓 和与合作”,推动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1964 年,戴高乐将军与毛泽 东主席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这表明 A.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摆脱美国控制 B.法国抵制美国在西欧的冷战政策 C.欧共体成立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D.法国拉拢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办外交, 即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摆脱美国控制,选项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国的外 交,和“冷战”政策没关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欧共体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不符合事实,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答案】A 9.(2017·广西桂林市高三模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 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说明 A.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 B.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 D.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解题思路】材料“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 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可见材料认为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故选 C。欧盟 扩大主要源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 A。材料只是个人意见,并非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 同或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排除 B、D。故选 C。 【答案】C 10.(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20 世纪 60 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 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 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 A.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 B.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C.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D.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这与其不断地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关,如材料中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 学知识无法看出肯尼迪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故 B 项错误;美国的经济地 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无可超越,故 C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对美国来说构不成挑战,也就无 所谓去破坏,故 D 项错误。 【答案】A 精准预测题 11.(2018 届南昌二中高三第四次考试)1949 年 7 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 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 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 用……”这一做法 A.使史学研究背离了真实性的原则 B.说明冷战源于二战时期各国政策分歧 C.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D.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对手,1947 年,“冷战” 正式开始。材料中苏联对《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的态度,可以说明这一做法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故 C 项正确。这一做法不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但不是“背离”,故 A 项错误。冷战源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苏联党内政治斗争,排除 D 项。 【答案】C 12.(2018 届山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名校联考)2015 年,美国号召军事同盟援助乌克兰, 英国对此予以响应,但欧盟内意见不一,德法公开反对给乌克兰援助武器,两国领导人还前 往俄罗斯与普京商谈乌克兰停火事宜。这反映出 A.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B.全球化时代各国关系紧密 C.北约用军事取代直接出兵 D.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欧洲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可知,德法两国对美国的军事决议持反对态度,说明了德法力量增强, 敢于挑战美国,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A 正确。B 项表述太宽泛,没有直指本题主旨, 排除 B。本题所述的是欧盟内部对军事援助乌克兰一事的态度,C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本 题没有涉及美国的其他战略部署,无法得出乌克兰或欧洲是其战略重心,排除 D。 【答案】A 13.(2018 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美国史学家阿基拉·艾里依在《20 世纪史》 中写到: 如果说,20 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的话,国际主义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 判断“国际主义”是 A.美国凭借实力控制世界 B.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密切 C.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 D.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 【解题思路】国际主义是指倡导和支持国家间为共同利益而开展更广泛的经济和政治合作的 政治运动。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在不在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之间 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密切,B 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试图建立一个单极世界,独霸世界, 但受到世界多种力量的制约,A 错误;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与“国际主义”无关,排除 C; 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不符合“国际主义”概念,排除 D。 【答案】B 14.(2018 届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 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影响沿 线 44 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一带一路”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肯定与 支持,主要是因为 A.“一带一路”适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B.“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 带来机遇 C.“一带一路”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 D.“一带一路”推动了中欧贸 易的快速发展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 44 亿人口”说明其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特别点明是 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并 不是因为其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排除 C 项;材料中仅仅说明“一带一路”得到了肯定,并未 涉及其实施效果,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5.(2018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当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因美国于 2001 年退 出《京都议定书》而陷入僵局后,欧盟则明确表示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 导者角色,并推出了若干项着眼长远的气候外交战略。这表明欧盟 A.正着力构建多极化格局 B.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 C.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 D.试图借机插手地区事务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欧盟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导者角色,有力 提高欧盟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地位,B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强调欧盟致力于提升国际影 响力,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而是强调欧盟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 排除 C 项。气候变化是全球事务,不是地区事务,排除 D 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 项。 【答案】B 16.(2018 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 GDP 排名中,美国的 GDP 总量以 18.5691 万亿美元居首,中国则 以 11.1991 万亿美元位居第 2 位。日本(4.9394 万亿美元)、德国(3.4668 万亿美元)、英 国(2.6189 万亿美元)、法国(2.4655 万亿美元)、印度(2.2635 万亿美元)、意大利(185 万亿美元)、巴西(1.7962 万亿美元)和加拿大(1.5298 万亿美元)位居前十。 ——韩国《亚洲经济》2016 年 8 月 9 日报道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 3 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 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 于 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 1800 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 “全球化 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 1800 年一直到 2000 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 而在“全球化 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 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 时代”“2.0 时代”“3.0 时代”之中任挑一 个观点加以论证。 【解题思路】首先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论题。根据材料中的“‘全球化 1.0’主要是国家间融 合和全球化,开始于 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 1800 年前后,推动全球化 的力量来自国家”,可以确定论题“在‘1.0 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然后联 系史实来说明,如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的推动作用。以此类推,根据材料中的 “‘全球化 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 1800 年一直到 2000 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 业”“而在‘全球化 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 争的障碍”等信息确定不同论题,再联系史实分别以教材有关内容来论证。论证过程要联系 史实,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在“1.0 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 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 史实论证:①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 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16~18 世纪,英、法、荷三国加 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示例二: 观点: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 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 史实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输 出商品,拓展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 经济生活,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示例三: 观点:在“3.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 步深化,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 史实论证: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东西方文化的认同 感;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分歧淡化;中国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利用互联网出 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