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实验部)(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实验部)(解析版)

高二年级实验部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涉世”指研究和关注社会现实,故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研究人的前世来生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学生可以正确理解《春秋》指儒家思想,涉世指关注社会现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从分到合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表明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学术自由发展局面结束,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地位,汉代儒学是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故四个选项均正确。所以答案选A。‎ ‎3.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 B. 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 C. 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 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故A正确,排除。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被糅合到儒学,故B错误,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故C正确,排除。明末清初时黄宗羲等思想家使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故D正确,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 ‎4. ‎ 梁启超研究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材料表明 A. 清代学术缺乏明确的方向 B. 对传统学术的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 C. 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 D. 清代崇古思想阻碍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有材料可知,正是由于后代对前代学术的继承与反思,才使得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分析选项,B项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5.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董仲舒神化君权 ‎②黄宗羲强调民本 ‎③孟子倡导以德治国 ‎④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而非以德治国,故③表述不正确,正确答案为C。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力,①表述准确;②黄宗羲认为天下的人们为主人,君主为客人,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④三者都在强调君主,正确 考点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思想 ‎6. 袁伟时教授认为:“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这些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应该是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够跟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作者强调五常道德规范 A. 是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B. 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C. 应该批判地继承 D. 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是五常道德规范的基础,故A项不正确。BD两项都只讲了材料的某一方面观点,具有片面性。C项为全面的观点,故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评价 ‎7. 社会发展决定了“宋型文化”的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一面。这也直接刺激了明清两代的文化,使之呈现出社会风尚“导奢导淫”“好色”“好货”,价值观念上拜金逐利;文艺品味上重自由表达,“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的特征。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同属于这个文化序列的是:‎ A. 宋词元杂剧世情小说 B. 唐诗宋词风俗画 C. 草书文人画宗教画 D. 楚辞神魔小说年画 ‎【答案】A ‎8. 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 A. 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B.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 古代绘画博大精深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审题关键在“变化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反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隋唐时期的绘画突出享受和娱乐,反映的是隋唐盛世的生活特色;宋朝绘画世俗场景反映了经济发达状况下市民生活特点。A本身错误,是汉代传入的;B是艺术表象;C是综合特点。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是我国艺术殿堂里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时代性。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 ‎9. ‎ 央视羊年春晚备受好评,它将传统与现代、通俗与艺术、科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歌舞、戏曲、对联、猜谜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灿烂,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下列有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表述符合史实的有 ‎①学富五车,是指战国思想家惠施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装满爱看的纸质书籍 ‎②洛阳纸贵,是指西晋文学家左思作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被广泛印刷,纸材脱销 ‎③戏曲发展过程中,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体又称“骚体”‎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文化,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纸最早出现在汉初,①错误,②中的“被广泛印刷”表述错误;③项正确;《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④项错误,正确答案是C项。‎ ‎10.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下列能够反映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有 ‎①传统科技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 ‎②《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命运 ‎③《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京城的繁华 ‎④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清明上河图》属于北宋时期的,不属于明清时期的,本题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 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B. 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 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故本题选择C项。A不是主要原因;B不属于市民文化;D与市民文化没有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宋代的世俗文化 ‎12.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汉赋 ‎③元曲 ‎④小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②⑤反映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精神生活,不符合题意,①③④三种艺术反映了宋代以后城市市民生活的现实,故答案选D。‎ 点睛: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②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下移现象;③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④中国古代社会的手工业的发展;⑤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融合,希望学生对此多加关注。‎ ‎13.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 科学技术决定论 B. 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C. 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历史学家陈旭麓的话实质是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中体西用”在当时情况下是有利于西方科技传播的,也是值得肯定的。D项没有体现;A、B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4.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 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 C. 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 D. 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日本学者提到的学习欧洲文明的顺序应该是:先变革人心即学习西方思想,再改变政府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如果按照这个顺序,中国学习西方的事件进行排序应该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和洋务运动。因此对应的人物只有B项符合题意。其他组合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15.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③项“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表述明显错误,大革命失败之前,中国(中共)就在走俄国式道路;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表述错误,“中国式道路”,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走的是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道路。而①②两项的表述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6.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是孙中山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初;②是洋务派的观点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③是魏源的观点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④是严复的观点出现于19世纪末;顺序排列为③②④①,故答案选C。‎ 点睛: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①从主体上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②从内容上看,从学习技术发展到学习制度、观念。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③从目的上看: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④从过程上看:发展变化速度快,斗争激烈。⑤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7. 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 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 京派的立场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的消失 D. “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而后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在这里开辟出租界。从本质上说,租界是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国中之国”,也是其对华实施政治渗透、经济掠夺的基地。但殖民当局在租界内采取严格的市政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建设手段,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与此同时华侨大量迁入,长期的华洋共处实际上是一个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复杂过程,最终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融合,这种融合为海派文化产生的基础。本题选A。材料没有说明海派对于京派的批评,故B错误;京派鄙视海派的经商,体现出重农抑商思想,故C错误;“京海之争”实际上是官商之争,并不能说明南北文化的融合,故D错误。‎ ‎18.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反映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思想,但是盲目排外,与题干不符;②反映维新派君主立宪制的主张;③“反映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④反映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因此排除①后选B。‎ ‎19. 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活用“马列主义”应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体现的是城市武装暴动,没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②③④均符合历史事实。故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 ‎20.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C.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D. 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 ‎【答案】C ‎【解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以及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体现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属于“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要相互学习和竞争发展,故A和C 错误;伟人对于历史作用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错误。‎ ‎21. 中国梦,可以说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下领导人为之努力的共同梦想是 A. 民族独立 B. 救亡图存 C. 民族复兴 D. 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复兴之路。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题干“共同梦想”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符合四位领导人物的活动,符合题干“共同梦想”要求,正确;第四位领导人,即习近平。习近平时期,中国早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A项不符合第四位领导人,排除;B项不符合第四位领导人,排除;D项不符合第四位领导人,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复兴之路·相关概况 ‎22. 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年)至“十五大”(1997年)五个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高频词汇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大”至“十五大”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属于中共十四大,“改革”、“对外开放”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属于十一大,“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属于十三大,故③②④①排序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23. 纵观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抓住了四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如下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第一次 毛泽东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第二次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决定实现中美建交 第三次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第四次 ‎2001年江泽民决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第一次促使美国宣布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 第二次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C. 第三次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D. 第四次使中国走出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答案】D ‎【解析】第一次时中国已重返联合国,故排除A。第二次时中日邦交已经正常化,故排除B。开发开放浦东不是在南方谈话上做出的,故排除C。世界贸易组织让我们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故选D。‎ ‎24.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 ‎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②都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④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属于共同点,排除②。故选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25. 新民周刊记载,中国的80年代,最早堂而皇之播放迈克杰克逊的歌曲就是那首著名的《四海一家》,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反而催生出它的衍生产品,罗 大佑的《明天会更好》和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连演唱的方式也如出一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体现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 说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C. “良知复兴”运动席卷全球 D.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各种文化在当时中国的流行说明了世界文化需要交流融合。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26.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l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一五计划期间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也援助中国,故有以上现象,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没有苏联的援助,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没有发展工业化的政策,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不是以重工业为主,故D项错误。故选C。‎ ‎27.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了众多方针和口号。下列方针和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以阶级斗争为纲 A. ②③④①‎ B. ④①②③‎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A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1988年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27年井冈山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1956年提出的文艺方针;“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路线。依据时间排序,A符合题意。‎ ‎28.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 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C. 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D. 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答案】A ‎【解析】‎ 中世纪的德国受到了宗教的严重剥削,是教皇的“奶牛”。材料讲的是俾斯麦采取措施限制教权,反映了当时政府与教会的斗争,结果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答案选A。材料中俾斯麦压制教权,属于思想自由体现,故B错误;此时德国已经完成统一,德国是统一之后促进经济发展,故C错误;材料中批判教皇,说明贵族与教皇的分野,故D错误。‎ ‎29. 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B. 建立民族教会 C. 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D. 清除神学束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马丁·路德……翻译成德语”、“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等,马丁·路德这样做,即体现让《圣经》“通俗易懂”,让德国人民更好的阅读和理解《圣经》,A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与上帝直接对话 ‎30.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正确 A. 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B. 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C. 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 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因此“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因此“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故选B。A明显不符合史实,宗教信仰至今仍然存在,排除;C和D并未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物种起源》;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 ‎31. 下列言论按照其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①“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②“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④“灵魂单凭信仰,无需‘事功’,可由上帝的允许获得释罪。”‎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个人感觉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故①属于前5世纪的智者学派的观点;根据“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它强调上帝的权威性,故②属于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时期的观点;③属于17、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观点;④属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家主张“信仰得救”的观点。根据以上分析,按照时间排序,选择B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欧洲启蒙运动 ‎32.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这说明 A. 宗教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具 B. 宗教取代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C.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宗教职能的变革 D. 宗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A ‎ ‎ ‎33. 英国学者怀特海伦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早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感应)。‎ ‎34.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了经济危机能推动新的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则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技革命并非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选项A夸大了科技革命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科学技术也不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5. 下面表格是对美国一些大科学家所作调查的结果,对此认识恰当的是 对神的信仰(年份)‎ ‎1914‎ ‎1933‎ ‎1998‎ 个人相信(%)‎ ‎27.7‎ ‎15‎ ‎7.0‎ 个人不相信(%)‎ ‎52.7‎ ‎68‎ ‎72.2‎ 怀疑或不可知(%)‎ ‎20.9‎ ‎17‎ ‎20.8‎ A.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神的存在 B. 科学对许多现象依然无法解释 C. 科学与宗教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 科学最终将消灭宗教神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从1914到1998年,调查出美国的部分科学家对神的信仰情况。A项明显与材料数据不符;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选C。‎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生物学·进化论。‎ ‎36.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 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C.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D. 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爱因斯坦根据量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A说法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B说法正确。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并非量子论,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量子论的发现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促进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认识,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量子论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量子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启发人类更多的发现和创造,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和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37. 文艺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风格。下列创作风格与其对应文艺作品,不匹配的有 ‎①斯达尔夫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巴黎圣母院》‎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苹果车》‎ ‎③沃塞尔“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向日葵》‎ ‎④莫奈“光是画中的主角”——《格尔尼卡》‎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B ‎【解析】‎ ‎《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它发掘人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艺术思想,故排除①。“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指的是立体主义的风格,而《向日葵》属于印象主义绘画,故③符合题意;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说出了现实主义的特征,《苹果车》符合,故排除②;莫奈“光是画中的主角”属于印象派绘画的特征,《格尔尼卡》却属于立体派的绘画,所以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38. 近代有一画派享有“光的诗人”之称,其善于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褐色的微妙变化,下列画家中属于该画派的是 A. 马拉 B. 德彪西 C. 毕加索 D. 莫奈 ‎【答案】D ‎【解析】由“光的诗人”之称,其善于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褐色的微妙变化”可以分析出是印象主义的特点,莫奈是前期印象主义的代表,故D正确;A是古典主义绘画代表;B是印象主义音乐代表;C是立体派画作代表。‎ ‎39. 在后现代艺术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国画颇有些气短,而拍卖场上一些内地油画家动辄千万元级的成交价更是让人感叹国画价值的低廉。画家谢春彦表示:“我们面临的并非笔墨危机,而是精神危机。”这表明 A. 国画的艺术价值已远远不如西方油画 B. 国画已经不再受到国人的喜爱和重视 C. 国画与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紧密相联 D. 国画已失去了启迪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明在拍卖会上中国的国画难以媲美油画,显然受到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气质和精神的传统国画出现危机,故C正确;拍卖会上价格并不能说明国画艺术价值低于油画,故A错误;国画仍然有大量喜爱着,市场仍然广阔,故B错误;D中已经失去说法绝对,排除。‎ ‎40. 朱铭在《外国美术史》中说:“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中体现这种“追求”的有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可知是印象主义画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日葵》和《日出·印象》都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作品,②④正确,《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画派的作品,《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画派的作品,故①③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结合印象派美术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41题25分,42题15分,共40分。)‎ ‎41. ‎ 马淑清教授在《要用科学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指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着力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使民族传统文化整合于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之中;要立足于本国而又面向世界,使人类文化成果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张之洞等人在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康有为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主要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并概述其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其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毛泽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思想)?‎ ‎【答案】(1)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建议:尊孔子为教主,改革体制,使用孔子纪年。‎ 意图: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 ‎(3)态度:绝对否定儒家传统道德,绝对肯定西方文化。‎ 作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4)观点:对外国文化要批判吸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如其心圣人之心……夕 驰铁路, 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即可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 根据第一小问答案得出该运动为洋务运动, 然后回答其地位。‎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以孔子纪年”可以得出材料二中康有为提出的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要意图是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一小问, 根据“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即可得出陈独秀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小问,从民主科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角度回答。 ‎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来作答;第二小问, 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 ‎4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的和措施。‎ 材料二、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答案】(1)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 ‎(2)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掌握。依据材料一“……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可知其目的是“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结合材料“……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归纳其措施。‎ ‎(2)归纳概括材料二的内容即可找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有: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