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2.孟子主张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 )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 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3.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4.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与此意相符的是 ( ) A.万物齐一 B.超然旁观 C.鄙视权威 D.顺应自然 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6.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7.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8.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 A.重视智慧发展 B.关注理性思考 C.强调道德素养 D.强调等级秩序 9.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 ) A.反对君主专制 B.以天下为己任 C.提倡公平法治 D.反对宋明理学 1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其社会转型,其中“ 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应该是 ( ) A.印刷术和造纸术 B.火药和指南 C.指南针和印刷术 D.造纸术和火药 11.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2.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 ) A.小篆 B.楷体 C.行书 D.草书 13. “他用精妙的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取决于其距离地面的高度,而不是质量。很多仍然笃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家曾经大肆嘲笑他的观点,但是他的实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了地球的重力。”材料中“他”的研究成果 ( ) A.引导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B.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新问题 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是构建现代物理学基础的重要理论 14.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15.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这反映出卢梭 ( ) A.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B.对民主议会制度的羡慕 C.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渴望 D.对人民主权学说的阐述 16.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17.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指出:“如果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那么,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地位如此崇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 ( ) A.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B.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C.倡导“社会契约论” D.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 18. “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这里“他们”应该是指 ( ) A.智者学派 B.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者 D.启蒙思想家 19.中世纪的基督教自然神学认为:凭靠人的理性从各种自然现象通过类比而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包括牛顿在内科学家都坚信这种中世纪的神学观。据此推断( ) A.基督教神学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B.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神学启示 C.近代科学注重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D.近代科学强化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20.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21.这是一幅由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的油画作品,表现的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情景。作品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高举着三色旗,领导着革命队伍前赴后继,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战场。这幅画作是 ( ) A.《梅杜萨之筏》 B.《自由引导人民》 C.《向日葵》 D.《格尔尼卡》 22.爵士乐是一种具有美国印记的音乐,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碰撞下,从一种被人歧视的低级音乐,走向大众音乐,逐渐成为今天被全世界瞩目并获得全球化发展的音乐形式。这说明 ( ) A.反种族歧视成为现代主义音乐的主题 B.美国文化代表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C.现代主义音乐具有时代性和群众性的特征 D.黑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促进了爵士乐的传播 23. 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 )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24.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25.年轻的胡适在1917年从美国归来时表达了“二十年不谈论政治”的决心,似乎表达了整个新文化界的普遍情绪。这表明当时 ( ) A.政治改革的成效不大 B.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C.学者们崇尚思想革命 D.民众对政治救国不感兴趣 26.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 )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C.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D.“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 27.“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28.《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 ) 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2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据此可知,毛泽东 ( ) A.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B.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 C.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 D.希望世界接受“万隆精神” 30.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有( ) ①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确立邓小平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④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阅读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民族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困讷于口才,没人去物色他。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任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中国)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从前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巴直氏,他是很有名望的,著过一本书,叫做《自由与政府》,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据《孙中山的弹劾研究考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体现。(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孟德斯鸠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创新,并评析孙中山的政治主张。(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铎之言”……他们接过林則徐、魏源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湖推向高湖,而且造成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材料二 甲午战后,更多的人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西学。谈谈西学不再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而是“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为深耻”……维新人士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的。康、梁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的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 ——摘编自刘长生、郑征成《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师夷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何新发展和局限。(8分)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 一. 选择题 1-5ADCDA 6-10BBCBA 11-15ADCCC 16-20ABDAC 21-25BCCBC 26-30CACAD 二、31.(1)内容:法律要与国家的自然形态、生活习俗和政治制度等相适应。(2分) 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了启蒙思想的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原则,也确立了适合美国地域辽阔等国情的联邦制原则;法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后,最后在1875年颁布宪法,用妥协的方式实现了共和制,既实现了现代民主,又适应了当时法国传统势力较强的国情。(8分,其他符合史实和题目要求的答案亦可) (2)创新:孙中山发展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思想,提出把监察权(或弹劾权)从立法权中分立出来;把考试权(或选官权)从行政权中分立出来。(4分) 评析:进步性,在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同时,注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点相结合;局限性,没有看到政治体制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对当时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认识也不充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2.(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西方工业文明传人的影响;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6分) 影响:给传统经学注入新的内容;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增强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圉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发展: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主张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4分) 局限:没有从思想上清算“中体”旧思想;仍然以维护君主制为中心。(4分)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 一. 选择题 1-5ADCDA 6-10BBCBA 11-15ADCCC 16-20ABDAC 21-25BCCBC 26-30CACAD 二、31.(1)内容:法律要与国家的自然形态、生活习俗和政治制度等相适应。(2分) 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了启蒙思想的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原则,也确立了适合美国地域辽阔等国情的联邦制原则;法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后,最后在1875年颁布宪法,用妥协的方式实现了共和制,既实现了现代民主,又适应了当时法国传统势力较强的国情。(8分,其他符合史实和题目要求的答案亦可) (2)创新:孙中山发展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思想,提出把监察权(或弹劾权)从立法权中分立出来;把考试权(或选官权)从行政权中分立出来。(4分) 评析:进步性,在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同时,注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点相结合;局限性,没有看到政治体制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对当时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认识也不充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2.(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西方工业文明传人的影响;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6分) 影响:给传统经学注入新的内容;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增强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圉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发展: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主张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4分) 局限:没有从思想上清算“中体”旧思想;仍然以维护君主制为中心。(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