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试题(B卷)(解析版)
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试题(B卷) 一、选择题 1.《西周史》指出:“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休戚相关,其来有自。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由此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A. 先代贵族 B. 姬姓子弟 C. 功臣 D. 贤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可知西周分封时注重姬姓子弟,而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臣属不认为是可以依靠的关系,答案为B;ACD与周天子没有血亲关系,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有学者认为,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汉代 D. 唐代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从题干中“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知该“突破”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答案为B;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铁犁牛耕,排除A;CD时期已经广泛使用,不是“突破”,排除。 3.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该制度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A.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 县级以下设基层行政机构 C. 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D.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 【答案】A 【解析】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项正确;县级以下设基层行政机构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的表现,但是不全面,B错误;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不是区别,排除C;郡县长官是由皇帝任命的,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由周天子任命的,所以不能说是最主要的区别,D错误。 4.如图所示工具 A. 出现于元代 B. 由杜诗创造 C. 充分利用人力 D. 主要用于农业灌溉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图示为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创造的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答案为B,排除A;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装置,不是人力,不是灌溉工具,CD错误; 5.宋代《困学纪闻》全方位保存了宋代社会生活场景,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有对微观生活的叙述,在文化史、社会史、学术史、科技史等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下列诗句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最有可能被记载其中的是 A.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C.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困学纪闻》主要记述宋代的社会生活场景。D是宋代陆游记述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与题意相符,答案为D;A是描写的唐代的夜市的繁盛,B是魏晋时期的市,C是描写唐代的草市,均不符题意,排除ABC。 6.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调整和变化”发生于清代的是 A. 设置州刺史 B. 增设参知政事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设军机处 【答案】D 【解析】符合清代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是设立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答案为D;A是汉武帝时期设立,B是宋朝,D是隋唐时期设立,与题干不符,排除ABC。 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美国人之间的案件由美领事办理,美国人与别国人之间涉讼,由有关国家官员自行办理,中国官员不得过问。美国据此攫取的特权始于 A. 19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40年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人之间的案件由美领事办理,美国人与别国人之间涉讼,由有关国家官员自行办理,中国官员不得过问”可知,这种特权是领事裁判权,根据所学可知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这种特权,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谈到近代某一战役,有学者谓:“是战胜负之分,决于舰炮之灵钝。未战之先,‘定’、‘镇’两舰曾请购配克鹿卜十生快炮十二尊,以备制敌。部议以孝钦太后六十祝嘏(祝贺寿辰)用款多,力不逮而未果。”“是战”发生于 A. 广州湾 B. 天津大沽口 C. 黄海海面 D. 威海卫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定’、‘镇’两舰曾请购配克鹿卜十生快炮十二尊,以备制敌。部议以孝钦太后六十祝嘏(祝贺寿辰)用款多,力不逮而未果”可以联系到北洋舰队的定远舰和镇远舰因为慈禧六十大寿挪用了经费而没有配备先进武器,是中国武器落后才导致黄海海战的失败,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9.法国学者白吉尔认为: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促成“黄金时期”到来的主要原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③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的快速增长 ④“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①②④正确;当时的民族工业部门主要是轻工业,矿产等重工业薄弱,新增资本的较少,③错误。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919年,清华学子闻一多在家书中写道:“山东交涉及北京学界之举动,迪纯兄归,当知原委。……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家书内容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国民革命运动 C. 华北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19年”“山东交涉及北京学界之举动”联系1919年巴黎和会上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首先引起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故答案为A;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不符合题意,B错误;华北事变是1935年,C错误;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D错误。 11.如图数字标示的地点,是抗日战争期间某些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冯玉祥联合吉鸿昌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5月,日军攻占多伦,察哈尔省危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吉鸿昌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根据地图可知实地对应为①,故答案为A;②是1937年九一八事变,排除B;③是1938年台儿庄大捷,排除C;④是1937年平型关大捷,排除D。 12.国民党人陈立夫认为,“(国民党统治后期)财政上的失败,是帮助共产党把有钱的老百姓变成‘无产阶级’,是我们为什么要到台湾来的最大原因”。“财政上的失败”主要是指 A. 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B. 美国的经济侵略 C.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D. 官僚资本的压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国民党统治后期,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人民的财富,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成为国民政府“财政上的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为C;A不是财政政策,排除;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是国民政府出现“财政上的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D。 13.某次大战前夕,朱德总司令指出:“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此次大战是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辽沈战役 D. 淮海战役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可知自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二十年即为1947年后,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主动出击的战略反攻。1947年以后的“东北决战”应该是辽沈战役,那么徐州地区的决战就是淮海战役,答案为D,排除C;根据以上分析战役应该是在1947年以后,故1938年的台儿庄占战役和1940年的百团大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B。 1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大跃进运动迅速展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答案】A 【解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政治上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确立,B错误;C是1958年,在中共八大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不是确立的标志,D错误。 15.“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段文字最早应出自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答案】D 【解析】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故D项正确;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与题意无关,排除A;B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与题意无关,排除;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和统一的基础和前提,都与题意无关,C项错误。 16.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视察,听到如下汇报:“……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迅猛发展社、队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下列项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汇报反映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B. 人民公社是当地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单位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迅速推广 D. 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83年”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是1958年,故B符合题意,答案为B;材料内容是汇报反映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迅速推广和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难道就不会出现吗?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难道香港就不会出现损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够设想香港就没有干扰,没有破坏力量吗?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邓小平这里强调的是 A. 香港高度自治的地位 B.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 基本法保证港人治港 D. 中央政府必要的管辖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可以看出,香港的自治不能完全脱离中央,中央对香港有所管、有所不管,为防止香港出现混乱中央要进行必要的管理,故答案为D;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管理的权限问题,不是重点强调高度自治的地位,A错误;没有阐释“一国两制”,B错误;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B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的达成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D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正式把“依法治国”以根本法形式确定下来 【答案】A 【解析】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而不是1954年才开始,A符合题意,答案为A;BCD的史实和结论存在因果关系,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公元前5世纪的剧作《马蜂》道出了雅典人对诉讼案件的热情:“最让人高兴的事……当我带着薪资回到家的时候,一家人都因了这笔钱迎接我。”这种“热情”缘于 A. 陪审法庭制度 B. 议事会制度 C. 抽签轮值制度 D. 公职津贴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这笔钱迎接我”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热情”是伯利克里时期实行的公职津贴制度,答案为D;ABC是雅典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20.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过程中,曾遭到英国上议院的极力反对,但国王乔治六世坚定支持丘吉尔。国王的出现,使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 A. 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君主权力 C.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政治地位 D.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乔治六世坚定支持丘吉尔。国王的出现,使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维系英联邦的纽带,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答案为C;A在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行政权在内阁,不在国王,即使战争也如此,D错误。 21.如图为某一著作的目录节选,该著作是 A. 《共产党宣言》 B.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C.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D.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图示为《共产党宣言》的目录,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二战后初期,某盟约规定:“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该盟约是 A. 《巴黎条约》 B. 《欧洲联盟条约》 C. 《北大西洋公约》 D. 《友好互助条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叙述的范围来看,主要范围是欧洲或北美。涉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系所学可知美国为了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签订了《北大西洋条约》,答案为C;1951年的《巴黎条约》是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排除;B都是欧洲国家,没有北美,排除;D是苏联和东欧签订的没有北美,排除。 23.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外长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共同市场,逐渐实现六国之间商品、劳动和资本的自由流通。根据该条约,1958年成立了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经济共同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外长于1958年成立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②④正确;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①③错误。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别了,雅尔塔”寓意着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崩溃,其标志性事件是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东欧剧变 C. 欧盟成立 D. 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为D;A是多极化趋势表现,排除;东欧剧变,欧盟成立不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BC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布热津斯基(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一到北京就说,总统派我来是谈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的。……美国和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相似的长远的战略关系。当代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苏联崛起为全球大国,这个特征使我们团结起来。 邓小平认为中国要搞改革开放,就必须借助美国实现现代化。……美国人认为,中国搞现代化对其有利……从长远来看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有利可图的市场。……这样,双方终于决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据马京波《重谈邓小平》、资中筠等《改革开放中的美国因素》整理 材料二 1978年 可口可乐公司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乐,并提供制罐和罐装设备 1982年 中美合资北京建国饭店开业,两年后向全国推广经营管理方法 1985年 中美合资高科技企业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成立 1987年 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开业 …… …… ——据资中筠等《改革开放中的美国因素》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美建交的文件,并分析中美建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吸收“美国因素”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答案】(1)文件:《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原因: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中苏交恶,两国联合抗衡苏联;中国给美国提供了广阔市场,美国给中国改革开放提供助力。 (2)表现:吸收资金、引进技术、借鉴管理经验。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解析】(1)文件:根据所学可知为《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原因:根据材料一“美国和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相似的长远的战略关系。当代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苏联崛起为全球大国,这个特征使我们团结起来” 结合所学从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中苏交恶,两国联合抗衡苏联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根据材料一“邓小平认为中国要搞改革开放,就必须借助美国实现现代化。……美国人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有利可图的市场”可以总结出中国给美国提供了广阔市场,美国给中国改革开放提供助力。 (2)表现:根据材料二“可口可乐公司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乐,并提供制罐和罐装设备”“中美合资高科技企业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成立”可总结出吸收资金、引进技术;根据材料“两年后向全国推广经营管理方法”可知借鉴管理经验。格局:根据所学可知道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初期,美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并不是苏联入侵西欧的直接威胁。当时的问题在于:西欧疮痍满目,工厂寂然无烟,铁路网七零八落,农村田园荒芜;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首先掀起罢工运动,随后在5、6月间又发展为遍及各行各业的全国性罢工运动。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第6卷)》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2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据《历史》必修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初期西欧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在经济上采取的主要举措及结果。 (2)根据材料二,对照材料一,指出70年代美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从西欧的角度概括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主要问题: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衰退;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罢工运动;主要举措:1947年美国出台欧洲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 结果: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变化:西欧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 主要原因:西欧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解析】(1)问题:根据材料一“西欧疮痍满目,工厂寂然无烟,铁路网七零八落,农村田园荒芜;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首先掀起罢工运动……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可以总结出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衰退;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罢工运动。主要举措: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美国出台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结果:回答出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即可。主要从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二“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表示西欧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根据材料二“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并把1972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可以总结出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主要原因:根据材料“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联系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建立西欧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用一个声音说话”已经成立欧洲议会等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27.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延续和传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初,平民为了摆脱悲惨的命运,同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其斗争的焦点之一就是反对贵族的司法垄断和专横,迫切要求制定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正是平民反对贵族统治取得的一个胜利成果。《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不仅是罗马法从习惯法演进为成文法的里程碑,也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摘自李红《浅谈古代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王在法下”是英国法治传统与生俱来的属性之一。了解英国宪政的法治传统不得不提到几部法律文献,1215年《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封建王权的文件。1689《权利法案》是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1701《王位继承法》则进一步限制王位的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权力,使得权力中心进一步偏向议会,并明确宣告司法独立制度的确立,为英国宪政道路进一步扫清障碍。 ——整理自唐铭遥《浅析英国宪政传统》、孙晔《早期英国司法独立过程初探》 材料三 1787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在文明世界的其他民族或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似乎都未曾见证过这两部法典所带来的那种奇特气象:它们创生于民族成长的开端之处,却又如此强有力地影响了随后民族法律的发展,进而又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原因,概括《十二铜表法》与习惯法的历史联系。 (2)根据材料二,以“大事年表”的方式,梳理英国“王在法下”传统的形成过程,结合所学,指出至18世纪初期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两大原则。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①阐述1787年宪法给“新大陆”带来的重要意义;②评述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答案】(1)原因:平民反对贵族的司法垄断和专横,迫切要求制定成文法律。 联系:《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是罗马法从习惯法演进为成文法的里程碑。 (2) 时间 事件 1215年 《大宪章》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原则: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3)选择①,这部宪法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择②,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 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平民为了摆脱悲惨的命运,同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其斗争的焦点之一就是反对贵族的司法垄断和专横,迫切要求制定成文法律”可以总结出原因为平民反对贵族的司法垄断和专横,迫切要求制定成文法律。联系: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不仅是罗马法从习惯法演进为成文法的里程碑”可以容易得出之间的联系为《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是罗马法从习惯法演进为成文法的里程碑。 (2)列表:根据要求按照材料时间和事件列出一份表即可。根据材料内容列出“1215年颁布《大宪章》、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原则:根据材料“1215年《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封建王权的文件。1689《权利法案》是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1701《王位继承法》则进一步限制王位的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权力,使得权力中心进一步偏向议会,并明确宣告司法独立制度的确立”可以总结原则为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3)对于这种题目,首先要有明确的选择性,即先确定选哪个题目,明确以后进行回答,正常找自己熟悉的内容来回答,用学过的内容来论证或者直接出答案即可。如选择②,要从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来分析,主要从是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等方面来回答。 28.文明的交流,区域的合作,是世界历史演进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外销商品如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多产于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南北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产品精巧繁多,如果沿陆上丝绸之路运输诸如丝绸、瓷器等货物,不仅运输工具落后(主要是骆驼),路途遥远,运输成本昂贵,而且在长途跋涉中极易破坏,要是不幸遭遇战乱或抢劫,则更是血本无归。……商人们宁愿从海路运输货物。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 ——陈潮《试论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共同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的协定,并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历史》必修一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丝织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的远销区域和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上海五国机制相比,上海合作组织的新变化,简述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意义。 【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绸之路成本高、交通不便、风险大。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瓷器。 (2)变化:由五国到六国;由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发展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意义: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丰富了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如果沿陆上丝绸之路运输诸如丝绸、瓷器等货物,不仅运输工具落后(主要是骆驼),路途遥远,运输成本昂贵,而且在长途跋涉中极易破坏,要是不幸遭遇战乱或抢劫,则更是血本无归”可总结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绸之路成本高、交通不便、风险大。区域:根据所学路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到达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商品:根据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运载瓷器。 (2)变化:根据材料二可知1996年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是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即由五国到六国;根据材料“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的协定”、“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可总结出由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发展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意义:根据所学答出上海合作组织的历史意义即可。即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丰富了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