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 A.分封制度确立                             B.贵族政治没落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九品中正制的兴盛 ‎2.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3.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A.中央集权明显弱化                     B.官员民主意识强烈 C.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                         D.官僚政治开始显现 ‎4.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世人抵制世家大族入仕         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5.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民政、军政、财政分属不同部门,主管财政的机构由盐铁、度支、户部组成。上述机构设置出现在 A.秦朝咸阳            B.东汉洛阳             C.唐朝长安            D.北宋汴梁 ‎6.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 A.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 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7.1573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 A.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         B.确立了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C.缓解了土地兼并和政府财政危机        D.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8.1723年刚刚继位的雍正皇帝开始推行“养廉银”制度,即以国家的名义给官员足够的钱,使他们不必贪污,以此杜绝官场腐败现象。但后来却逐步形成只有“高薪”而不“养廉”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高薪”和“养廉”定成反比关系          B.养廉银制度推行的力度过小 C.统治者的态度是整顿吏治的根本         D.在“人治”之下腐败难以避免 ‎9.在古希腊,男性之间的友谊是希腊贵族社会中一种流行的时尚,希腊人普遍把男性的友谊看成是一种最为崇高的行为,这是 A.居民自由的体现                                     B.社会环境的产物 C.法律至上的结果                                     D.社会矛盾的反映 ‎10.雅典民主政体从梭伦时期开始到伯利克里时期完成,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构。这种权力的划分 A.阻碍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B.呈现出三权分离的趋势 C.受到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D.激发了居民参政的热情 ‎11.《西方文化概论》在评价罗马法时说道:“它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属于罗马法中常变常新的动态部分。”这里的“它”指的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2.根据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有关奴隶解放的限制有所放宽,奴隶的处境也有较大的改善,奴隶不能再被随意处死;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妇女从丈夫的独裁权力的支配下慢慢地被解放出来。这一规定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促成罗马帝国的建立 C.保证了男女平等                                 D.是农耕经济发展的结果 ‎13.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政治现代化涉及三个层面,即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职能专业化、政治参与扩大化。据此分析英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 A.两党制的形成是政治职能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B.《大宪章》的签署为英国政治权威合理化的实现提供了传统依据 C.直接民主制的践行体现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D.《权利法案》的颁布使标英国最终完成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14.有学者指出,自“光荣革命”至19世纪前30年代, “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 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院组成政府。”由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是 A.打破贵族寡头政治                                B.开始形成代议制 C.确立议会中心地位                                D.实现议员普选制 ‎15.据史料记载,美国有一段时期货币贬值,在许多地方几乎不能流通,公共信用降到极点。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难为军队提供给养,整个国家体制严重失序。导致该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A.邦联体制导致中央权力弱小               B.罗斯福新政弊端凸出 C.两党制造成政局异常混乱                D.“分权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16.2017年2月9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暂停总统特朗普签署的禁止全球难民入境的行政令。特朗普表示将上诉到最高法院,因此,入境限制令能否推行可能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由此可见,美国 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B.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C.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                            D.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17.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18.表1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据此该法律文件是 ‎ 表1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国《1871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9.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C.封建贵族垄断德意志政权                    D.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20.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派出的58名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占有17席。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以上材料说明 A.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立法权高于皇权 ‎ B.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占居主导地位 C.联邦议会通过议案须得到帝国议会的批准 D.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其权力均衡 ‎21.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情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最有可能是 A.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B.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D.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2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3.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24.“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这里的“它”应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 ‎25.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据材料分析,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保证列强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权利 C.帮助清政府巩固统治       D.确保能够在议定通商口岸倾销商品 ‎26.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B.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D.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27.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8.“冲击——反应”‎ 棋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 ‎29.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30.法国大主教樊国粱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法国的这次侵略 A.获得了香港岛的割地权       B.迫使清政府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 ‎ C.将战火从东北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31.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藉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 A.武昌起义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 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各省独立都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 ‎32.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C.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第Ⅱ卷 非选择(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清政府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主管修律。在修律过程中,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法制传统”‎ 的方针,修订法律馆等机构组织翻译了几百种西方各国的法律文本和法律著作,陆续公布了《大清商律草案》《公司律》等数目众多的法律。初步建立起一套近代意义上的,与原有法律体系完全不同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材料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 ‎——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总统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对立法拥有否决权,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美国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确立起一系列全新的原则和机制。两百多年以来,美国的这部宪法历经风雨,先后颁布了27项修正案,至今仍在适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 ——据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13分)‎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归纳材料主要观点,结合中国或英国史实再拟一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1914年8月19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当时战争刚开始,还看不出交战双方孰胜孰败;美国当时羽毛尚未丰满,还不足对交战双方产生影响;在传统上,美国对欧洲事务一贯采用孤立主义,90%的民众不愿把自己牵涉到大战中去;美国当时仅有26.4万常备军,在军事上远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到1917年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美国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一方,但也不希望德国因战败而被毁灭,以至英国过于强大。这一切,终于迫使美国在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成尔逊的口号是“以战制战”。 ‎ ‎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背景。(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917年调整战争政策的原因。(7分)‎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BCCDD CADBB CABAA DADBB AACCD ACBCD AA ‎33.(1)背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任3点6分) ‎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促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固守中国法制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6分)‎ ‎(2)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体现了民主的原则(主权在民);都体现了(三权分立)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6分)‎ 不同点:‎ 背景不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签订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87年宪法制定于主权独立国家 内容不同:《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实行总统制;‎ 临时约法赋予人民自由平等权利;1787年宪法保留黑奴制 结果影响不同:临时约法很快被破坏。并没有起到维护共和,保障民主的作用;1787年宪法至今适用具有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7分)‎ ‎34.参考答案 观点: 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具体制度却因时而变。(2分)‎ 论题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变迁 (2分)‎ 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旨在加强皇权专制与中央权威。这一制度因时而变,但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处于上风。 ‎ 就皇权与相权关系:唐朝通过“三省”实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独尊皇权;宋朝二府三司,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措施加强皇权。‎ 就中央与地方关系:秦朝郡县制,汉朝推恩令;宋朝收地方兵权、设知州、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设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这些都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时俱进。(史实每个2分,满四个给8分)‎ 论题2:英国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及发展(或议会制度演变)‎ 议会雏形;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制,人治到民主;18世纪英国确立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掌控等,体现了因时代需求而进行议会制度创新与发展。‎ ‎35.【答案】(1)背景:战争胜负不明朗;尚不具备左右战争的实力;孤立主义的传统;民众的反战情绪;参战准备不充分。(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但满分不碍超过7分) ‎ ‎(2)原因: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势力均衡;维护与协约国的贸易贷款利益;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了参战契机;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削弱了协约国力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