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广东省汕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山国位于周王朝北部,长期以来被中原诸国当做外族人。战国时期一些儒家经典却认为,其他诸侯国都不同程度发生过以下犯上僭越周制的动乱,只有中山国是正统的“中国”。这反映了,当时 A. 地理位置是文化认同的核心 B. 宗法分封制维系了周朝统一 C. “中国”一词已具有文化内涵 D.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中山国遵守礼制,是正统的中山国,说明“中国”一词已具有文化内涵,C选项符合题意。文化认同与地理位置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且宗法血缘关系并未长久的维持了周朝的统一,B选项排除。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文化中心,D选项排除。 2.有学者认为,汉初刘邦选择了郡国并行制是无奈之举,只有这种制度才能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局面,才能使他这个皇帝得到更多人的拥护。该学者的看法表明,汉初 A. 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 B. 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 C. 已不存在分封的社会基础 D. 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在秦汉时期属于新势力代表,封国制属于贵族势力代表,因此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体现的是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B选项排除。汉初的分封制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C选项排除。材料认为郡国并行制是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并非认为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D选项排除。 3.北魏均田制规定,男丁(15-70岁)授露田40亩,实际授田却达80亩,政府收税只收40亩。这一措施 A. 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全国户口 B. 不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 C. 导致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崩溃 D. 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只根据规矩规定的授田数量进行收税,这一举措有利于政府核实全国的人口数量,A选项符合题意。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农民获得土地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B选项排除。均田制分配的土地是国家手中的无主荒地,并未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C选项排除。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并未解决土地的所有权问题,D选项排除。 4.唐代有很多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杭州、绍兴、临海、金华、湖州,江苏的镇江、常州、苏州、扬州,江西的九江、南昌,山东的登州,安徽的宣城,还有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广州等。这些基地所造船只数量多、吨位大,工艺水平先进。这说明,唐代 A. 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C. 大运河推动了商业发展 D. 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等可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南方城市发展较快,说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结论,A选项排除。仅从造船基地的分布位置来看是不能得出大运河推动了商业发展的结论,C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D选项排除。 5.宋太祖一方面大幅度降低商税,并且明确公布详细税种和税率;另一方面发布法令,严厉打击走私行为,如私自贩盐十斤者,处死。这些措施 A. 有效缓解了宋代财政危机 B.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 加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D. 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对商业的严格的规定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D选项符合题意。仅从对商业活动的规定来看,是不能得出有效的缓解宋代财政危机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政府对商业活动的规范是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问题,C选项排除。 6.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发行机构曾发生重要变化。观察下图,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是,当时 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行政中枢发生变化 D. 赋税制度开始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一的宝钞发行机构是中书省;图二的发行机构是户部,这主要和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仅从纸币的发行机构来看是不能得出明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中叶以后,B选项排除。明朝赋税制度的调整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等有关,D选项排除。 7.19世纪30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东,19世纪40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主要是因为 A. 近代交通方式的进步 B.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 南方反清斗争较激烈 D. 《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取代广东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D选项符合题意。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与交通方式的变化无必然关系,A选项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是耕织分离和中国传统纺织业的衰败,B选项排除。19世纪40年代中国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选项排除。 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以英文为标准。这一规定 A. 推动了近代教育产生 B. 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权利 C. 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D. 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以英文为标准”中的规定使英国人在和中国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中国主权的维护,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英双方之间条约签订的不平等,与融入世界和促进近代工业发展无关,CD选项排除。 9.1872年轮船招商局创办以来,业绩骄人,郑观应等商人认为,政府应主动退出招商局,由商人自行承担盈亏责任;李鸿章则认为创办洋务企业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政府必须握有企业经营主导权。两者的分歧反映了,当时 A. 清政府禁止民间资本的发展 B. 洋务运动取得了重大成就 C. 官僚资本与民间资本的矛盾 D.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等人代表的是民间商人的利益,李鸿章代表的政府资本的利益,因此二者的分歧主要体现的是官僚资本与民间资本的矛盾,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洋务企业利用民间资本进行融资,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洋务运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结论,B选项排除。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选项排除。 10.20世纪前期,上海很多工厂职工热衷于自发组织兄弟会、姐妹会和关帝会等,以及加入广东帮、宁波帮和山东帮等地方帮口,希望以这些组织为靠山。这说明了,当时 A. 成立共产党组织的必要性 B.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 上海的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D. 上海的社会治安比较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早期工人纷纷加入帮会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运动比较分散,这说明共产党的成立对于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A选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运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选项排除。仅从工人加入帮会的现象是不能得出上海的阶级矛盾和社会治安混乱的结论,CD选项排除。 11.某学者在研究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时查阅到两则重要史料(下图),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 A. 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 B. 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C. 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 D. 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 【答案】D 【解析】 【详解】仅从张学良的口述和采访中是不能得出不抵抗命令究竟是不是蒋介石发布的,A选项排除,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的结论,B选项排除。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C选项排除。 12.1943年1月,美国国会议员倡议,废除限制中国移民的排华法案,准许华人入境,12月,撤废排华案正式成立。美国废除排华案 A. 减缓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 促使种族歧视政策走向消亡 C. 有利于中美合作抗击法西斯 D.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3年1月”、“废除限制中国移民的排华法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大量日军深陷中国战场,美方废除限制中国移民的排华法案有利于中美合作抗击法西斯,C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大危机的时间是1929——1933年,A选项排除。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D选项排除。 13.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这一认识 A. 是由新中国的国情所决定 B. 否定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C. 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重点是欧美国家,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的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体现的是否定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为了发展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的,C选项排除。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发动,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选项排除。 14.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确立了不法申诉制度,即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决议,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这一制度 A. 导致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被削弱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 C. 一定程度弥补了直接民主缺陷 D. 确立了三权分立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体现的是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有利于弥补直接民主的缺陷,C选项符合题意。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权力机构,A选项排除。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维护的是公民自身的权力,B选项排除。三权分立原则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D选项排除。 15.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年)基督教信徒增长到30余万人,当时日本南部的大型多扇屏风上经常出现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船只、航海、枪炮等元素,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南蛮文化”。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A. 日本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 B.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力下降 C. 葡萄牙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D. 新航路开辟各地联系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南蛮文化”的出现主要和新航路开辟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日本战国时代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力问题,B选项排除。葡萄牙垄断了东西方贸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海上霸主是西班牙,C选项排除。 16.下图为著名历史学家贡德·弗兰克绘制的一幅全球贸易路线图。 据上图可知,该图描绘的是 A. 1200年—1400年的贸易状况 B. 1400年—1800年的贸易状况 C. 1800年-1900年的贸易状况 D. 1900年-2000年的贸易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地图中所显示区域,贸易路线从海上通往东方及三角贸易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贸易路线图属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1200年-1400年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A;19世纪60年代左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此时世界联系更加密切,此时因鸦片输入中国,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选项C、D时间段与材料中白银流向不符,排除。 17.下表是19世纪下半叶世界贸易情况统计表。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单位:亿马克) 主要国家所占比重(%)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50 145 23.3 10.3 8.9 — 1870 374 24.5 12 9.1 6 1900 971 19 9 12 13 据上表可推知 A. 英国对外贸易总额逐步减少 B. 工业化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C. 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英国 D. 世界经济中心已转移到美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世界贸易总额由1850年的145亿马克上升到1900年的971亿马克,其中美德的比重迅速上升,主要和工业革命进行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对外贸易总额逐步减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仅从对外贸易所占比重是不能推出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英国的结论,C选项排除。当时的世界经济重心仍然在欧洲,D选项排除。 18.1867年美国国会通过任职期限法案,规定总统不得从政府机关中罢免任何经过参议院提名和同意后而被任命的联邦官员,但五十多年后这一法案被最高法院裁决违宪。美国最高法院做出这一裁决的依据可能是,该法案 A. 违反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违反了民主共和的原则 C. 违反了联邦制的原则 D. 违反了权利平等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是有权任免官员的,因此该法案违反了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A选项符合题意。该法案的通过是符合民主程序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权力平等的原则,D选项排除。 19.某文献诞生后,欧美各国不断再版,被誉为“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这一文献是 A. 《人权宣言》 B. 1787年宪法 C. 《共产党宣言》 D. 《独立宣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人权宣言》属于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与工人运动无关,A选项排除。1787年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一部成文宪法,B选项排除。《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D选项排除。 20.“它总是经过筛选的,残缺不全的……只可能是作者当年经历的一部分,有些被记住了,有些被遗忘了。记住的东西,未必都是重要的;而被遗忘的东西,也可能是重要的。记住什么,遗忘什么,情况十分复杂,因人而异。”以上描述的是 A. 回忆录类史料的特点 B. 实物史料的特点 C. 神话传说类史料的特点 D. 官修正史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只可能是作者当年经历的一部分,有些被记住了,有些被遗忘了”体现的是回忆录史料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实物史料具有精确度高的特点,B选项排除。神话传说类史料与记忆无关,C选项排除。官修正史具有客观公正的特点,D选项排除。 21.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苏联人民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下半部分描绘的是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由此可知 A. 列宁新经济政策取得较大成效 B. 两极格局及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C. 斯大林模式形成有其特殊条件 D. 经济危机导致了国际关系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在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之下形成的,因此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形成有其特殊条件,C选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就已经终止了,A选项排除。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在1955年,B选项排除。经济大危机并未波及苏联,D选项排除。 22.美国《商业周刊》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做过专项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在整个三十年代美国向外移民的人数远超流入美国的移民数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内战导致严重社会动荡 B. 经济衰退人们信心动摇 C. 政府限制外来移民迁入 D. 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体现的是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动摇,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美国未发生内战,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政府限制外来移民的结论,C选项排除。世界市场正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选项排除。 23.1949年起美国的广播电台开始在伊朗通过使用波斯语向当地民众进行广播宣传美伊友善关系并提醒要警惕来自北方的威胁,次年美国又接替英国大规模地增加了对伊朗的直接援助。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在关键地区遏制共产主义 B. 与英国争夺世界领导权 C. 加强对欧洲国家的控制 D. 对新中国进行孤立封锁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伊朗地区的援助主要是为了对抗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体现的是在关键地区遏制共产主义,A选项符合题意。二战结束后美国主要和苏联争夺霸权,B选项排除。伊朗地区主要是在西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新中国进行孤立封锁的问题,D选项排除。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关闭了国内所有的美国基地并改善了与莫斯科的关系,西德也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东德达成了和解。法国与西德的举措 A. 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B. 推动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 C.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 D.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法国不顾美国反对关闭了国内所有的美国基地并改善了与莫斯科的关系,西德也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东德达成了和解”可知体现的是法国和西德独立自主的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法德的做法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A选项排除。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间是在1951年,B选项排除。法国和西德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一方,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吏选拔问题,史书称为选举。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自此以后,举孝廉制度形成并得以贯彻执行。当时各郡国人口多少不一,大郡人口多至五六十万,小郡人口只不过二十万,两者所举孝廉名额相同,事实上很不平均。名额不均,必然引起异议,所以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此后,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选。又后复加一度之考试,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当学养。如是,则孝廉二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意义,不复相应。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自七世纪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已规定了文字考试,人们通过科举考试就有资格成为高级文职官员。1901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章。代替它的是要求更清楚地解说《四书》、《五经》以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并在1902年的各省考试中开始实行。政府认识到需要一种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决定把书院改建为西式学堂。为了吸引学生进入新学堂,政府同意给予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同时决定在国外高等学校水平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资格取得进士或举人的功名,但需要按照他们回国时考试的成绩来决定。绅士——文人阶级在政府废除科举后则另辟办学堂,因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绅士家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孝廉选举制有何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官吏选拔制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皇帝强制执行;名额分配方式不断调整,最后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名额分配上向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孝廉选举制不断完善(逐渐有年龄限制;逐渐增加考试考核);孝廉选举从注重品行到成为一种参政资格;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性。 历史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汉代重视地方治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军功爵和贵族政治的衰落,急需创新选官方式;化夷为夏等思想的影响。 (2)变化:考试内容上,用中外政治、历史和学术文章取代八股文章;授予新式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待遇;用授予功名奖励优秀海外留学生回国;选官途径多样化(从科举选官向多种方式选官发展);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被迫改革;八股取士无法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创办新式学堂、新式教育成为历史趋势;八国联军侵华后制度改革呼声高涨;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可知体现的是皇帝强制执行;根据材料“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可知体现的是名额分配方式不断调整,最后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根据材料“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可知体现的是名额分配上向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根据材料“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选。又后复加一度之考试,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当学养”可知体现的是孝廉选举制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则孝廉二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意义”可知体现的是孝廉选举从注重品行到成为一种参政资格和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性。 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产生的背景需要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汉代重视地方治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军功爵和贵族政治的衰落、化夷为夏等方面进行思考。 (2)变化:根据材料“代替它的是要求更清楚地解说《四书》、《五经》以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可知体现的是考试内容上,用中外政治、历史和学术文章取代八股文章;根据材料“政府同意给予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可知体现的是授予新式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待遇;根据材料“同时决定在国外高等学校水平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资格取得进士或举人的功名”可知体现的是用授予功名奖励优秀海外留学生回国;根据材料“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可知体现的是选官途径多样化。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需要从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无法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创办新式学堂和新式教育成为历史趋势、八国联军侵华后制度改革呼声高涨、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等方面进行思考。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史专著《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目录(部分) 第二章:走出中世纪:现代化的准备阶段人的解放——地理大发现,商业精神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建立,专制王权 第三章:摆脱专制:英国、美国与法国经济起飞的条件,专制王权的束缚作用——摆脱专制的首次尝试:英国革命与光荣革命——美洲的特殊性:美国独立与美国宪法——法国强大的专制制度,推翻专制的革命大风暴 第四章:摆脱专制:德国、日本和俄国德意志滞后:统一与专制的悖论:1848年德国革命——沙皇专制:“各民族的监狱”;推翻沙皇制度:1917年革命——日本幕府制与西欧封建制;1868年明治维新:建立统一的日本 第五章: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原工业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原工业化向工业化过渡——原工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方式 第六章:自由主义的工业化模式英国的工业化——法国的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 第七章:统制式的工业化德国的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俄国的工业化 第八章:计划指令型工业化苏联模式——苏联的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摘自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现代化”的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观点:新航路开辟为欧洲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辟的开辟,欧洲发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原始资本的积累。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新航路开辟后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欧洲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条件。 示例2:观点:摆脱专制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论述:17世纪英国爆发了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并不断完善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美国独立战争后摆脱了英国专制统治,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为美国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摆脱了专制统治,使欧美社会由人治转向法治,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重要表现。 示例3:观点: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论述: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相继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体制,并推动了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其他源自材料围绕世界现代化的观点亦可得分,具体论述模式可参考以上案例。如: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指令计划型的工业化、现代化具有多种模式等均可。)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现代化的准备阶段人的解放——地理大发现,商业精神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建立,专制王权”可提炼出论点是新航路开辟为欧洲现代化准备了条件。需要从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 根据材料“德国、日本和俄国德意志滞后:统一与专制的悖论:1848年德国革命——沙皇专制:“各民族的监狱”;推翻沙皇制度:1917年革命——日本幕府制与西欧封建制”可提炼出论点是摆脱专制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需要从英国、法国、俄国及日本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原工业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原工业化向工业化过渡——原工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方式”可提炼出论点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需要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7年之后,清政府就应不应该修建铁路吵翻了天。很多大臣认为,铁路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惊动山神、龙王等神灵,招来巨大灾难。也有人提出,“以中国之贸迁驿传”,根本不需要铁路。洋务实干人物曾国藩也认为,铁路网络一旦修成,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势必大大加快,新的贫富悬殊和社会动荡将可能发生。1880年,李鸿章、刘铭传上书要求修建铁路,朝廷有人上奏指责两人看上去像是一对“卖国贼”,朝廷因此驳回李、刘的建议。 ——摘编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大清国国内,关于在这个帝国的领土上筹建铁路和铺设电报设施的事情正闹得沸沸扬扬。……这是可以理解的,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1867年6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上述反对修建铁路理由中任选一种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评分标准: (1)修建铁路扰民和破坏风水;中国原有的交通网络足以满足需要;造成新的贫富悬殊;造成大量民众失业和社会动荡不安;认为铁路是西方的东西,修建铁路就是卖国行为;使清政府进一步受制于西方列强。 (2)评分标准:观点明确考生能依据材料选取一种理由进行客观正确地评价,形成观点。 结合史实考生引用史实要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能将所评述的观点至于具体时代背景下解析。 论证逻辑综合判断,考生对材料分析准确,引用史实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 (说明:评述问题时必须表明立场。考生可同意、不同意或部分同意。不管是何种观点,都应提出驳论或论证,并能结合史实背景加以解释说明,忌论说空洞。) 示例1:观点:以破坏风水为由反对修建铁路反映了近代国人缺乏科学知识。 评述: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先部门,有效地改善交通运输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经济发展。鸦片战争后铁路等西方工业文明事物传入中国,但也带来了中西方文化冲突。认为修建铁路会惊动山神、龙王等神灵而招来巨大灾难,是传统风水迷信观念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科学教育落后的状况。 示例2:观点:修建铁路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理由具有部分合理性。 评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而逐渐解体,大量农民、手工业者破产使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修建铁路一定程度会导致苦力、车夫、船夫等旧式交通运输行业者失业,从而引发社会矛盾。这种担忧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兴建铁路能够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利于国计民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解决旧行业衰落引发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是新旧转型的必然过程,通过进一步加快近代化建设可以得到解决。 【解析】 【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很多大臣认为,铁路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可知体现的是修建铁路扰民和破坏风水;根据材料““以中国之贸迁驿传”,根本不需要铁路”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原有的交通网络足以满足需要;根据材料“铁路网络一旦修成,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势必大大加快,新的贫富悬殊和社会动荡将可能发生”可知体现的是认为铁路是西方的东西,修建铁路就是卖国行为;根据材料“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可知体现的是使清政府进一步受制于西方列强;根据材料“朝廷有人上奏指责两人看上去像是一对“卖国贼””可知体现的是认为铁路是西方的东西,修建铁路就是卖国行为。 (2)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若选择以破坏风水为由反对修建铁路反映了近代国人缺乏科学知识的观点。需要从铁路修建的积极影响、交通领域的近代化、中西方文化冲突及封建迷信等角度进行思考。 若选择修建铁路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理由具有部分合理性的观点。需要从修建铁路对中国传统行业的冲击、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分析其弊端,但也应该认识到铁路的修建对于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