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安徽省高一第一次联考 历史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收缴全国兵器,运到咸阳,改铸铜人;又迁移天下富豪12万户,来咸阳居住。这些举措 A. 改变了人口分布不均状况 B. 维护了皇帝的专制权威 C.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始皇收缴全国兵器,迁移天下富豪于咸阳,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咸阳是都城,大量人口强制迁移至咸阳并不能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状况,排除A;这些举措反映的是对地方的管控,与皇帝权威无关,排除B;题干采取的措施与经济发展无必然因果联系,排除D。 2.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地位尊崇。明朝中后期,一时阁权炙手可热,阁臣“朝班位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现象表明 A. 君主专制膨胀 B. 皇权走向衰微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阁臣权力失控 【答案】A 【解析】 【详解】阁臣“朝班位次,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权力上升,而内阁是皇权强化的结果,意味着皇权的强化,A正确,排除B;内阁不是法定以及行政机构,并未取代六部,排除C;内阁权力始终取决于皇权,在皇权影响下内阁权力上升,而非失控,排除D。 3.罗马共和国中后期,罗马统治者出台了一系列对以豪华宴会为代表的奢侈现象进行规制的法律。此类法律从宴会的客人、饮宴的花费、饮食和餐具等方面对宴会进行规制。这些规制 A. 杜绝了奢侈现象的出现 B. 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 严格限制了公民的自由 D. 改善了社会不良风气 【答案】D 【解析】 - 16 - 【详解】法律从宴会的客人、饮宴的花费、饮食和餐具等方面对宴会进行规制,这有助于遏制铺张浪费情况,能改善社会不良风气,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法律针对的是豪华宴会为代表的奢侈现象进行规制,涉及的群体是社会上层,并不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法律涉及的只是社会上层,而非整个公民群体,排除C。 4.英国“1832年改革法案虽并未显著扩大选民范围,但也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据此判断,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A. 使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 B. 使商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 使国王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D. 确立起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可知,改革降低了代表权资格限制,这体现了民主基础的扩大,意味着1832年改革使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A正确;1832年改革中获益的是工业资产阶级,排除B;1832年时的国王已经是虚君,C排除;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排除D。 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李鸿章积极寻求列强对战争进行干涉,而日本政府则利用国际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这从侧面反映出李鸿章 A. 拒绝同日本进行议和 B. 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 支持列强的侵略行为 D. 赞成同日本进行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李鸿章积极寻求列强对战争进行干涉,而日本政府则利用国际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说明李鸿章并未充分利用国际法来维护中国的权益,可见其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正确;题干未表明李鸿章对日本的态度,排除A;李鸿章寻求列强对战争干涉,希望列强斡旋,而非支持列强侵略行为,而且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并未直接参与侵略,排除C;李鸿章希望列强干涉战争,说明其不希望中日进行战争,排除D。 6.1926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特别会议指出:“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责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战争。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为主干。”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认识到发动农民对北伐的重要性 - 16 - C. 决定北伐战争期间开展土地革命 D. 致力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伐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事件。材料“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为主干”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了农民对于北伐战争的重要作用,B正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时期,A错误;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C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说明农民在北伐中的作用,并不是说致力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问题,D错误。 7.听说胜利的消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立即通过宣言:“根据绝大多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意志,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次会议召开期间 A. 沙皇专制统治正式结束 B.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C. 反动政府制造七月事件 D.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内容出自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公布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这次会议召开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D正确;沙皇专制统治正式结束是二月革命的结果,A错误;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是1917年4月,B错误;反动政府制造七月事件的时间是1917年7月,C错误。 8.2018年9月6日,是天津市静海区子牙镇东子牙村的“大日子”。乡亲们将投票选出新一届的村委会—咱村里的当家人。晨光熹微,一条伸向村内笔直的水泥路上已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走向老村委会大院。74岁的刘大爷兴奋地说:“就着今天的投票呐,冲着门口这条水泥路,我也得过来投票!”这表明 A. 村民间接选举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 B. 村民积极投票彰显了当家做主意识的增强 C. 村民通过选举当家人来管理国家事务 D. 村民选举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形式 【答案】B 【解析】 - 16 - 【详解】“乡亲们将投票选出新一届的村委会—咱村里的当家人”属于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村民积极投票彰显了当家做主意识的增强,故答案为B项;选举村委会干部属于直接选举,排除A项;村民通过选举当家人来管理村集体事务,排除C项;村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和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D项中的“唯一”说法错误,排除。 9.如图是不同时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单位:个)。导致20世纪70年代建交国家数量激增的重要因素是,我国 A.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确立“一边倒”政策 D. 积极改善与美日等国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带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关系的缓和,迎来了外交新局面,D正确;设立经济特区的时间是1979年,其不能解释整个70年代建交热潮,排除A;B是新时期我国的外交的表现之一,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排除。 10.《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的土地制度实质上是 A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 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农民土地所有制 D. 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描述的是井田制,井田制在性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A正确;井田制在奴隶社会实行,排除B;井田制下有公田,“八家皆私亩,同养公田”,说明这一土地制度不是私有制,排除C、D。 - 16 - 11.白居易在《卖炭翁》诗中云:“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说明唐朝后期 A 农民赋税负担非常沉重 B. 官府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C. 丝织品充当了货币职能 D. 藩镇割据影响宫室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卖炭翁》中“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说明政府通过强制手段将宫廷御用所需加于百姓身上,意味着农民赋税负担非常沉重,A正确;宫使不行为不等于政府暴政,排除B;题干中的丝织品不具备货币职能,排除C;宫使掠夺百姓和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 12.宋朝《关市令》规定:“诸有私将禁物至关,已下过所,关司捉获者,其物没官。已度关及越度为人纠获者,三分其物,二分赏捉人,一分入官。”这一规定 A. 体现重农抑商政策 B. 意在增加政府收入 C. 利于规范商品流通 D. 表明专卖制度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市令》相关内容是对走私行为的打击,相关规定明确了走私货物度关前后的处理方式,这有利于规范商品流通,C正确;打击走私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走私货物度关之后“为人纠获者,三分其物,二分赏捉人,一分入官”,从这一规定可知,打击走私主观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打击走私本身说明意在维护专卖制度,排除D。 13.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这种经营手段是 A. 开设工场 B. 发展个体经营 C. 强化官营 D. 发展行业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涉及到的手工行业多进入手工工场阶段,A正确;个体经营不属于新的经营手段,排除B;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这一时期政府并未强化官营,而且官营也不属于新的经营方式,排除C;行业组织在唐代中叶就已经出现,排除D。 - 16 - 14.明朝建立以后,面临西方列强和倭寇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下列对该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 只许民间对外贸易 B. 断绝一切对外贸易 C. 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D. 只许官方对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闭关锁国政策指的是禁止国人外出贸易,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即严格控制外贸,C正确;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民间对外贸易,但是允许外商来华,排除A、B、D。 15.在一道历史竞赛题中,主持人在描述一位欧洲航海家时这样说道:“他于1497年率四艘海船起航;他的船队由欧洲向南远离海岸航行;他到达了时东方,买进了胡椒、肉桂等东方物品。材料中的“他 A. 经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B. 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航线 C. 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 D.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497年”“由欧洲向南远离海岸航行”“到达了东方”可知,这一人物是达·迦马,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航线,B正确;达·迦马未经过太平洋,排除A;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排除C;麦哲伦及其船队证明了地圆学说,排除D。 16.早在17世纪末期,西班牙就失去霸权,代之而兴起的殖民强国 A. 被称为“世界工厂 B. 其霸权地位后被法国取代 C. 大肆在中南美洲扩张 D. 曾经占领过我国的台湾 【答案】D 【解析】 【详解】17世纪的海上霸主是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其于1624年占领台湾,D正确;A是英国,排除;荷兰的霸权地位被英国取代,排除B;在中南美洲扩张的是西班牙,排除C。 17.下面是1839年英国使用童工劳动情况表,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童工总数 - 16 - A. 人口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 B. 工人技能培养具有长期性 C. 工人的劳动条件极为恶劣 D. 财富积累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1839年正值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童工价格低廉,大量使用童工说明当时财富积累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D正确;大量使用童工是因为童工工资低,而非人口少,排除A;使用童工不是为了培养技能,排除B;C与使用童工无关,排除。 18.1870年,全世界石油产量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推动石油开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 A. 重工业建设需要 B. 内燃机的创制使用 C. 化学工业的诞生 D. 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1900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内燃机广泛使用,因此促进了石油开采,B正确;重工业建设不能直接促进石油开采,排除A;化学工业诞生是石油开采研发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电力工业发展和石油开采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 19.19世纪末以来,英国因为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食品和原料,使其不敢轻易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自19世纪以来,一直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1890年通过的《麦金利关税法案》,把进口关税平均由38%增至50%。英美的政策 A. 加大了英国对美国的工业优势 B. 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C. 使英国保持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不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 16 - 【详解】同一时期的美国和英国采取截然相反的关税政策,这说明英美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的关税政策必然加剧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正确;1890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是中心之一,其实行贸易保护,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易形成美国对英国的工业优势,A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世界工厂”,但是题干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是中心,排除C;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其工业革命的发展,排除D。 20.1873年,唐廷枢入主轮船招商局.对其实施股份制管理改革,重订《局规》及《章程》。同时在招集商股方面,唐廷枢等人都运用了他们在商界极高的声誉威望和多年来的经商经验,迅速取得成效。可见,唐廷枢在轮船招商局能迅速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是 A. 具备丰富的航运业务知识 B. 采用西式经营管理方式 C. 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机器 D. 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其实施股份制管理改革,重订《局规》及《章程》。同时在招集商股方面”可知,唐廷枢对轮船招商局的管理采用了西方的管理方式,使得招商局迅速取得成功,选项B正确;选项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轮船招商局是运输公司,并不是负责生产,因此选项C排除;轮船招商局是官商合办企业,政府支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21.据资料统计,1914年8月,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总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 205元,而从1914年8月至1918年8月,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15个,资本总额为96434 327元。这—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北洋政府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B. 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4年至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故选D;ABC都是这—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2.如图是1920~1936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比重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 16 - A. 近代化水平有所提升 B.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C. 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D. 经济转型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0年至1938年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占比下降,而商品经济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说明近代化水平有所提升,A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说明经济有较大发展,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商品经济占比上升不能证明社会经济转型已经完成,排除D。 23.到1952年年底,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产值只占35.5%。基于此,中共中央决定 A. 进行土地改革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产资料产值低是因为重工业不发达,因此为了提高工业化水平,我国在1953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B正确;土地改革不能提高生产资料在工业中的产值,排除A;1952年就基本恢复了国民经济,排除C;农业合作和工业产值增加无关,排除D。 24.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学家提出:“企业应当是企业全体职工的联合体…企业的权利是掌握在全体职工的手中的,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当时中共中央的决策是 A.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B. 强化对企业管理 C. 扩大企业自主权 D. 开始工业化的建设 【答案】C 【解析】 - 16 - 【详解】“企业的权利是掌握在全体职工的手中的,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强调了企业的自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央的决策是扩大企业自主权,C正确;企业改革与农村无关,排除A;材料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际上是减少行政干预,而非强化对企业管理,排除B;“一五计划”开始了工业化建设,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守王景在庐江一带教犁耕之法,兴水利,推广蚕织,卫飒、任延等地方官着手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江南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汉末,“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中原大乱,民众深受战争的苦难而四散逃离,而此时“江东沃野万里…可以避害”。北人南渡和越汉、蛮汉融合,加之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遂在东吴政权的有力组织下,通过适当减少农民徭役与赋税,禁止恶吏扰民等措施,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的迅速结合,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地方官员在江南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宋武帝时期,青州刺史申恬在防御边境的同时,努力劝课农桑,修筑水利工程,使齐地“二三年间,遂皆优实”。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除南北司二洲刺史,“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昌国(郡)初为蛮地,俗不知学。(阮)弥之教之稼啌,兴学校。家有诗书,市无斗器。”地方官还采取措施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化解彼此矛盾,“编户属籍”,“自是商旅流通,安居乐业”。雍州刺史张邵,至襄阳,筑长国,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南朝地方官以廉洁奉公的精神,把安民、富民、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在江南开发的大潮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事迹被史家写史立传、被百家修祠树碑颂念,为后代树立了“循吏”“良吏”的楷模。 ——摘编自杨钰侠《南朝地方官对开发江南地区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吴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地方官员开发江南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答案】(1)原因:两汉时期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奠定基础;北人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孙吴政权的得力措施;南方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16 - (2)措施:广辟农田,劝课农桑;设立学校,教化民众;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兴修水利,提高防灾救荒能力。 意义: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江南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为后世治理江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东汉太守王景在庐江一带教犁耕之法,兴水利,推广蚕织”可知,两汉时期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奠定基础;根据材料“北人南渡和越汉、蛮汉融合,加之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可知,北人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在东吴政权的有力组织下,通过适当减少农民徭役与赋税,禁止恶吏扰民等措施,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的迅速结合”可知,孙吴政权的得力措施;根据材料“江东沃野万里…可以避害”可知,南方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2)措施:根据材料“努力劝课农桑,修筑水利工程”“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可知,采取广辟农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提高防灾救荒能力;根据材料“昌国(郡)初为蛮地,俗不知学。(阮)弥之教之稼啌,兴学校。家有诗书,市无斗器”可知,设立学校,教化民众;根据材料“地方官还采取措施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化解彼此矛盾”可知,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 意义:南朝地方官员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自是商旅流通,安居乐业”可知,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兴办学校推动了江南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材料“南朝地方官以廉洁奉公的精神,把安民、富民、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为后世治理江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初,当文艺复兴进入初期发展阶段,重商主义兴起,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这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这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重商主义的产生和更深层次的背景,则是在追求商业资本増加、追求货币积累这股强大潮流冲击下,所引起的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摘编自张守忠《重商主义与人文主义》 材料二 - 16 -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调节规律,其有着更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实行重商主义的表现。 (2)相据材料一、二,指出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1)背景:文艺复兴的初步发展;西欧对商业和货币资本的追求;封建集权国家的建立;欧洲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表现: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对进口商品征收重税,对出口商品予以补贴;圈地运动;奴隶贸易;商业战争。 (2)不同:时期不同:重商主义盛行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主义兴起发展于工业革命时代。 特征不同:重商主义奉行政府干预,自由主义反对政府插手,主张让市场自由地发挥作用。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推动;重商主义的局限。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5世纪初,当文艺复兴进入初期发展阶段,重商主义兴起”可知,文艺复兴的初步发展;根据材料“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可知,西欧对商业和货币资本的追求;根据材料“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这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知,封建集权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可知,欧洲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关税保护、圈地运动、奴隶贸易、商业战争等角度回答。 (2)不同: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来看,重商主义兴起于15世纪,这一时期正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而自由主义兴起发展于工业革命时代。 - 16 - 从特征来看,根据材料“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可知,重商主义奉行政府干预。根据材料“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可知,自由主义反对政府插手,主张让市场自由地发挥作用。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主义产生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可知,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推动;从政策的演变规律看,重商主义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推动了自由主义的产生。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工业资本结构(不包括东北和台湾地区,按1936年不变价格计算)。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一条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提取材料信息,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信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艰难。 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本身先天不足,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再加上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榨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排挤,使其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夹縫中艰难发展。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 16 - 【详解】根据题干中信息可以看出,1936年至1946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比例、帝国主义在华资本比例下降,而官僚资本主义比例大幅度上升,由此可以得出观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艰难。论证过程主要侧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的原因,从先天条件,如资金、技术、力量方面;再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榨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最后得出结论,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发展曲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80年代末,欧洲的局势是由两种对立的力量造成的。就这两种力量的对立而言,1945年无疑是起点。在20年中,废墟中的欧洲将失去其殖民帝国。然而西欧势力的减弱并不影响它的经济与社会复苏,这个复苏后来在60年代结出硕果。 ——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材料二 1973年1月,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在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宴会上说:我们应该制定“共同的对外和社会政策”,目标是使欧洲成为“美国名副其实的伙伴”。且自60年代初开始,欧美之间展开了多轮互减关税的谈判,在工业品关税互减方面,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一些协议,但关于农产品的关税问题,欧共体始终坚持毫不让步。 ——摘编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二战后欧洲局势对立的两种“力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力量”:美国与苏联;东欧和西欧。 (2)变化:从西欧依附美国,变为西欧反对美国控制、争取独立自主,进而与美国竞争。 原因:西欧的联合;西欧经济实力增强;与苏联的争霸及发动的侵越战争,使美国经济实力遭到削弱。 【解析】 【详解】(1)“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欧洲局势对立的两种力量是美国与苏联,也可以回答为东欧和西欧。 (2)变化:根据材料“使欧洲成为‘美国名副其实的伙伴’”“欧美之间……但关于农产品的关税问题,欧共体始终坚持毫不让步”可知,从西欧依附美国,变为西欧反对美国控制、争取独立自主,进而与美国竞争。 原因:根据题干“这个复苏后来在60年代结出硕果”“欧共体”可知,西欧的联合和西欧经济实力增强促进了西欧与美国关系的变化;从美国角度来看,美国与苏联的争霸及发动的侵越战争,使美国经济实力遭到削弱。 - 16 - - 16 -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