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双鸭山一中2019--2020年(上)高二学年开学考试题 学 科: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 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2.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反映了他的经济思想是(  )‎ A. 重农抑商 B. 工商皆本 C. 舍本逐末 D. 以农立国 3. 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  )‎ A. 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B.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C. 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4.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5. 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  )‎ A. 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 B. 导致农村劳力相对缺乏 C. 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D. 刺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 6. 明代学者丘浚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 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 A.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 C. 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 D. 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 1. ‎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 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 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D. 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2. 南宋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州府、嘉兴府、杭州府的平原地带以及苏州府沿太湖一带已需要从外地进口粮食,以弥补本地消费的不足。下列各项对其原因解释合理的是,江南地区(  )‎ A. 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 B. 农业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农民与耕地的矛盾逐渐激化 D. 农业生产力出现严重倒退 3.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4.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5.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 A. 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6.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B. 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D. 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1. ‎“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这一现象开始于(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 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60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  )‎ A. 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 B. 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 C.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 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 ‎15.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根据英国官方公布的统计资料,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在1837年为90多万英镑,到1845年达到239.4万多英镑。由此可见( )‎ A.列强对华加强商品输出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列强对华加强资本输出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6.20世纪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军閥)争战不已,地方制据对抗。各路军阀将工商企业视为动辄可得之财源,苛捐杂税滥征,这直接造成了(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B.中央政府的权力膨胀 C.工农运动高涨 D.民主思想活跃 ‎17.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由此可知( ) ‎ A.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B.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 C.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 D.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 ‎18.据统计,1913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到了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这一变化说明(  )‎ A. 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 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 C. 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 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 ‎19.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 A. 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 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 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 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20.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政府这些措(  )‎ A. 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 B. 扭转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D.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1.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到1932年时,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表明苏联(  )‎ A. 持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 B. 对待西方采取了和平共处原则 C. 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发展工业 D. 经济建设依赖于西方国家援助 ‎22.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23.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24.据《光荣与梦想》一书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要求移居苏联的申请书,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苏联经济水平超美国 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25.美国电影的繁荣时期分别是1929年、1957年、1973年、1979年和2000年。这些年份都是美国经济下行的时候,其中许多知名的电影公司都是在那段时期建立起来的,例如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购)华纳兄弟、米高梅等。关于1929年电影繁荣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B.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C.体现美国人民淡定应对危机的心态 D.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26.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 A. 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 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史实 C. 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 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27.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 A. 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 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 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 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28.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  )‎ A. 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 B. 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D.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29.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C.将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30.从1949年到197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国家的支持下,在五十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入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农机、化肥使用面积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 A.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 B.国民经济侧重农业发展 C.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 D.重视农业建设并有所成果 ‎ ‎31.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32.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强调:“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将不是短期内的事情,而是在一个长时期内,例如至少30年,实行的根本制度。”这一指示(  )‎ A. 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 C. 抑制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D. 延续了经济政策的“左”倾路线 ‎33.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及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和销售,超出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 A.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 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 D. 表明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 ‎34.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 经济全球化加速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两极格局的瓦解 ‎35.1991年9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逐步放开对企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缩小企业的指令性生产计划,逐步把部分指令性生产计划改成国家合同订货的形式,做到以销定产。这一决定(  )‎ A. 推动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B. 助力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 C. 响应了邓小平南方谈话 D. 促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二、非选择题:(1小题,共30分)‎ ‎36.(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某中学高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经济政策”,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 卡片二:‎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1、根据材料一,根据卡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卡二并结合所学,解读卡片二中的三个历史事件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调整农业政策的原因及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12分)‎ 高二历史开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BAD 6-10AABDB ‎ ‎11-15 ACCDA 16-20ABDAC ‎21-25 CDADB 26 -30CACAD ‎ ‎31-35 ABCAB ‎ ‎36、‎ ‎1、(1)政策:重农抑商。(3分)‎ 影响:积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消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伍。(4分)(2)洋务运动促使民族资本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3分){共10分}‎ ‎2、背景:受经济危机影响,农业:农产品积压,农产品价格猛跌。 (4分)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和农场主提供补贴。(2分)目的: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2分){共8分}‎ ‎3、两个运动:大跃进运动;(3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分)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分){共12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